编者按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的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求,就要有效发挥详细规划"上承总体规划、下接实施治理"的关键作用,推动详细规划向全域全要素、向实施治理全面转型。 《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详规改革与实践》专栏,陆续推出各地特色经验。首批介绍2022年国土空间规划UP论坛上交流的6个城市经验,今天推出北京篇。 阅读提示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详细规划发挥着"上承总体规划、下接实施治理"的关键作用。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详细规划改革势在必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传导总体规划的目标指标,对接规划实施治理的需要,推动详细规划向全域全要素、向实施治理全面转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实施新阶段的重要目标,就是在保障城市韧性与安全的前提下,以街区为统筹对象协调区域发展,通过存量更新实现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控总量、控新增、促减量,变为优存量、管流量、提质量。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实施落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构建全周期闭环空间治理模式 总规获批后,党中央、国务院陆续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首都国土空间规划的"四梁八柱"逐步搭建起来。 作为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5年来在积极推动总规实施的同时,全力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结合北京实际,系统构建了资源紧约束下的北京"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目前,北京已经探索形成一套从总体规划到分区规划,再到控规的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在包括控规在内的每一个规划层级上,都探索构建了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再到监督保障的全周期闭环空间治理模式。 北京强化顶层设计,以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控规全生命周期管理。 北京结合存量地区控规实践,自下而上做好问题反馈,及时总结经验,并通过《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自上而下进行制度构建;不断完善控规运行体系,构建"分级分责不分散"的规划管理机制改革,从规划、实施到运行、监督的闭环管理,确保总规一张蓝图绘到底;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加强街区控规监督运行平台建设,对控规批后实施的动态跟踪和预警监测,持续强化规划实施闭环管理的后半程。 将总规目标有效传导至街区层面 北京的详细规划编管体系聚焦总规目标指标有效传导,强化减量提质和刚性底线约束,形成"多维融合、控导结合、流量统合、功能混合、权责契合"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实施一体化改革创新成果,实现时空统筹、编管一体。 北京发布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试行办法,将过去的"一次性"编制到地块深度,变为以街区为基本单元编制,从技术性规划向综合性规划转变;将过去的静态蓝图式控规,变为动态深化、过程管理式控规,从"空间"规划向"空间+时间"规划转变;将以往"市里编制、区里执行",变为"市里主导、区里主责、部门协同",实现从"守门员"到"引导员、监督员、裁判员"的转变。 为有效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刚性管控要求传递至街区控规层面,实现总量管控、动态监测,北京在既有分区规划的基础上,以街区为单元对分区规划中的人、地、房等刚性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形成一个街区、一套指引、一本规划,作为各区开展控规编制的基本依据,分类引导街区资源利用。 北京明确增量街区规划和存量街区更新规划两种编制方法,重点区分"刚性管控"与"引导完善"内容,构建"图则、导则加规则"三位一体的编管模式。增量街区形成"一控两导"的核心图纸,"管控图则"体现控规刚性要求,"规划设计导则"突出高品质引导,"规划实施导则"明确资源任务清单和实施安排。存量街区在"一控两导"的基础上增加"存量更新导则",按类型梳理街区范围内闲置低效建筑和空间等存量资源的分布、功能、规模、权属等信息,提出更新利用的引导方向和实施要求等。 聚焦存量地区探索控规编制实施 北京结合减量背景和存量特点,聚焦存量地区,确立了以街区为单元、以存量建筑为主体、以功能环境提升为导向的工作思路。 结合《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在全市1371个街区管控范围内,划定178个存量街区,通过叠加空间、人口数据,深入剖析各街区的微观特征与更新需求,形成全市存量街区画像,通过刻画空间与人口特征,分析存量街区的更新潜力,进而提出引导措施,建立全市存量街区控规工作底账,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有效的空间载体。 北京充分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自下而上组织策划,以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街区控规为样板,与基层治理相结合,针对存量地区特点探索"清单式""菜单式"工作模式。同时,按照"规划加策划、策划转行动、行动推项目"的城市更新实施框架,持续推动规划生成项目清单,结合实施滚动集成更新任务和项目,变一次性工作为长期动态跟踪推进。 在总结提炼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北京聚焦实施导向分类施策。例如,亦庄新城核心地区工业用地占比近一半,整体实施率近九成,是典型的以工业功能为主导的存量地区。该区域存量控规编制过程中,针对工业存量地区特点,聚焦产业升级发展,在"清单式""菜单式"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工业存量地区的工作清单,绘制"工业地图"精细匹配用地,通过"指标池"合理投放规模,结合防疫分区加强城市韧性与安全,并探索形成"规划+规则"的规划实施框架,为存量工业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夯实空间基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马红杰 供稿单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文字编辑:阎炎 新媒体编辑: 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