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哲学 2022—08—29 前一个时期,《今日头条》邀请我谈如何看待当今社会家庭关系和夫妻子女关系问题和解决办法。这个命题很现实,父母夫妻子女关系终极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涉及到人活着的意义,于是,我先带大家看看鲁迅先生的观点,先生在其小说《孤独者》里说,人活着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为自己活着,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活着,理想与追求实现不了,就为爱我者活着;其次是为父母、妻子和孩子活着,满足他们生活生计需求;最后实在不行的话,就为敌人活着,让敌人难受的活着。鲁迅先生是高人,我到过他的故居三次,看过他不少的书,但他实在是太高大了,至今只能仰望。 首先,为自己活着基本是应然状态的理想,实然状态中的家人的生计问题和健康问题就要耗费你不少精力,当然这是你应该做的,因为这至少是为爱我者活着;其次是为妻子或丈夫活着似乎在一些家庭里是有问题的:有些家庭里,或许由于情感等需要差异,饮食结构差异,宗教信仰差异,成了各怀心事与心思的一方,各怀心事与心思的男女在一个屋檐下暂住,给孩子一个看似完整的家 ,给父母一份看似安稳的日子,他们对孩子和父母不遗余力,扮演着慈母严父和孝子孝女的角色,对方却是各自悲喜,各自度日,把对方过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是可有可无的租客,他们可能会这样过一生,也可能最后忍受不了分开,活生生地上演着夫妻即负气的现实。父母与子女方面似乎也有一些问题:表现在在当下中国应试教育环境还无法改变的环境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在变化—父母对子女的主要要求就是应试成功,当应试的功利化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连接的纽带的时候,亲情也会变得冷漠,为爱我者活着的动力也不足了。我感觉这个氛围下,父母和孩子是双输,父母的威权和孩子的内心不服从在竞技。 我觉得,人的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根本还是在于通过学习获得解决的,学习生活的哲学,生活的哲学感悟只存在于在于个体的实践,学习实质性提升一般是在大学,好在许多人现在都有机会读大学。人为何要读大学,因为,大学里可以让你有自由自在读书与思考的时空,你幸运的话还能和我当年在大学读书时一样遇到精神方面的导师,导师对你的激励和引导太重要了。大学之大主要在于大学里有许多真性情的人,教师的伟大也在于其真性情。正如鲁迅所说的,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现在很多人都是假说、假笑,不少官员是两面人,平时看不出,只要被查出来,你随便看他在位时的言行就可以知道,虚伪和作假是其人生常态了,欲望的满足只能靠当两面人了,中国的官场就是一个戏台,特种是川剧的变脸。 我在大一时,对希腊哲学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大都坦诚说出我等说不出的大实话,譬如,凡是狗咬的都是它不认识的人等。大二时,对《论语》、《道德经》,尤其对《庄子》和《诗经》所描绘的自由境界感兴趣,陶渊明、嵇康、李白和苏轼诗强化了我对精神自由自在的神往,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就是上述中国先贤们给打下的。大三时通过其他系同学的介绍才真正了解了一点康德、叔本华、尼采、黑格尔等四人,这四人似乎是在我心里生了根的。康德认为,人类的经验合理性一般所能把握的只是现象界的东西,而自在物(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本质,是人类的经验和理性所无法企及的。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人的知识与理性是有局限性的,因为自在物处在人的知识和能力之外,康德对此无解,所以他说天上的星空和人间的道德是他永远敬畏的。从我有了叔本华观、尼采观、黑格尔观和康德观后,我的世界观就和价值观有了实质性开放心态,精神世界似乎有了一点层次,有能力过滤世间流变且华丽的思潮了。你有了精神的层级,你就会真正觉得生活的意义仅仅在于你活的生动,无他。 一个真正思想强大的人大都通过读书与思考化解了日常生活、生计中不愉快的情形与境遇。实际上,我个人的多次精神危机都是通过读书与思考逐步得以化解的。 形成思想的知识不是信仰,改变和提升思想的知识也许只有哲学吧!人坚持的信仰本来就不处理客观世界中物质问题,信仰的功能就是要人超越自己所生活的世俗世界,从一种神圣的精神存在来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哲学素养是你活的生动的唯一动能。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