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两征日本,皆无功而返,英国科学家打捞出蒙古战舰发现倪端
蒙古人的好战,似乎是天性使然。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当他们跨上战马的那一刻起,内心便会豪情万丈,当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战刀,一切的困难都不再是问题。
作为蒙古帝国的开创者,成吉思汗则将这种好战演绎到淋漓尽致,他带着蒙古骑兵,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几乎整个欧亚大陆都因为这个男人而颤抖。
可是蒙古帝国的神话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因为成吉思汗的去世而四分五裂了,而这一切的诱因又是成吉思汗亲手埋下的。
在成吉思汗临终前,他为孛儿帖所生的四个嫡子都留下了"财产",也就是为他们分好了各自的"兀鲁思",也就是封地。
长子术赤的兀鲁思位于欧亚草原西部和斡罗斯诸公国;次子察合台的兀鲁思位于突厥斯坦西部、塔里木盆地和天山西部地区;三子窝阔台的兀鲁思位于准噶尔和阿尔泰山西部地区;幼子托雷按照蒙古人幼子守产的传统,继承了蒙古本部和大部分蒙古军队。
而后来在这些兀鲁思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四大汗国,蒙古帝国也在分裂的路上愈走愈远。
在成吉思汗的子孙后代中,忽必烈无疑是最出色的那一个,他是托雷的第四子,也是元帝国的缔造者,是中国正统王朝之一。
忽必烈的野心也不小,当他平定了西方诸王的叛乱,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之后,便想着继续对外扩张,他便将矛头对准了偏居一隅还比较落后的日本。
根据历史记载,忽必烈先后两次征讨日本,可是结果很不如人意,尽皆无功而返,这究竟是为何?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把原因归结于天气,但是当英国科学家在海底打捞出蒙古战舰之后发现了其中倪端。忽必烈两征日本
忽必烈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征讨日本,他要的是日本臣服,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忽必烈便打算先礼后兵。
自1266年至1274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忽必烈先后五次派遣使者出使日本,想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让日本臣服,双方其乐融融,不行刀兵。
没想到,这五次出使根本没有起到任何效果,日本仗着地理优势,愣是不理睬忽必烈,毕竟他们认为,忽必烈的马可游不到日本岛。
既然如此,忽必烈倒也没有客气,在第五次使者回来之后,他便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
战争刚开始,元军打得很顺手,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两座小岛,剑锋直指肥前松浦郡,一旦占领了这块地方,元军算是有了立足之本,拿下日本指日可待。
可是就在日军抵抗不住的时候,一次夜间的暴风雨直接打翻了元军200多艘战船,近13500多名士兵葬身海底,元军不得不放弃东征返回本土。
第二年,忽必烈又向日本派出了使者,可是他没想到使者刚踏上日本的时候就被杀了,五年之后,消息才传到忽必烈的耳中,他怒不可遏,立即调兵遣将,着实第二次东征。
公元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可是没想到,两支舰队在途中皆遇到了台风,几乎折损了所有的战舰和士兵。日本人口中的神风
忽必烈的两次远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这确实很令人匪夷所思,毕竟当时元朝的综合国力很强,拿下日本应该不费吹灰之力才是。
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思议,让日本人觉得是"神风"一次又一次救了日本。
而当我们仔细研究这两次远征的时候,确实会发现,忽必烈两次都栽在了"风"上,第一次的暴风雨打翻了船只,第二次台风摧毁了船只。
以至于当时的日本人对"风"有了一种自然崇拜,即便台风也曾吹倒过他们的房屋,也曾让他们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但是挡住了灭国之灾,就成了"神风"。
难道真的是神风救了日本人,让忽必烈接连吃了两次说不出的亏吗?
如果真是这样,估计我们日常学习的课程中还得再加上一门玄学,这才能使得将来有一天,不再吃天气的亏。
其实就现在而言,暴风雨和台风已经不足以将船只给摧毁了,毕竟战舰所用的材料都是特别坚固的。
按照我们所想,忽必烈派出征讨日本的战舰,自然也该是当时最为坚固的材料,抵御住台风的袭击应该不成问题,为何忽必烈舰队连稍大的点的暴风雨都扛不住,这真的是自然的力量太强大吗?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中外的学者,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始终无法拨开其中的迷雾,直到英国科学家打捞出了蒙古战舰的残骸,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蒙古战舰上显露的倪端
一次偶然的机会,英国科学家从海底打捞出了一架战舰残骸,经过他们的研究和追溯还原,最终确定这艘战舰是当时忽必烈东征日本时派遣的。
英国科学家们对这艘战舰残骸进行了研究考察,最终他们发现战舰的做工十分粗糙,质量非常低劣,就好似一般家庭用来打鱼船只的放大版。
战舰中的有些地方,还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铆钉,这也就意味着,战舰是经过多次修补过的,而其中的一些船板更是被重复利用的。
英国科学家们将这一发现发布在了《新科学家》周刊的一项考古文章中,进而得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推论,即:
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尽皆无功而返,并不是日本人口中的神风相助,而是元朝制造战舰的拙劣的造船工艺和设计。
这也就是说,忽必烈的战舰在当时并不具备远征的条件,由于战舰的质量太差也根本不具备抵挡暴风雨和台风的能力,而在海上暴风雨和台风又是时常发生的天气现象,这就使得忽必烈的舰队无法避开风雨,进而葬身海风之中。
想想也是,元人擅长骑马打仗,对于战舰的制造或许本就不太精通,再加上他们对南人的歧视,打造战舰这种事情,自然也不放心让精通造船的南人去做,以至于让士兵们驾驶着只有打鱼船水平的战舰去打仗,失败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由此可见,忽必烈的失败并不是天气因素,而是人为因素,只是他肯定没想到,自己的野心会被低劣的战舰所阻挠。
参考文献:《元史》、《新科学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