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码农血与泪
适当停止忙碌,我们做的事已经太多了,认真总结和回顾擅长内的东西,也许能带来更多的收获!选择大于努力
喻颖正的《人生算法》中,开篇有一个题目:
想象一下,现在中了一个大奖,你面前有两个按钮:按下第一个按钮,你可以马上拿走100万美元;按下第二个按钮,你有50%的概率获得一亿元,也有50%的可能什么也拿不到。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
多数人会直接拿走100万美元,因为他们不愿意承受什么都拿不到的风险。事实上,如果你打开思路,把获得一亿美元的机会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愿意承担风险的人,你就能赚2000万美元,而不仅仅是100万美元。
这就是选择,它决定了人们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选择的力量》一书也有一个观念:做对1%的事,收获100分人生。这1%的事,就是我们如何去选择,而不是如何去做!
《纳瓦尔宝典》中也有一个观点:99%的努力终将白费!
不是说努力不重要,99%的努力固然也重要,剩下1%努力的方向其实也许更重要。 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找到1%的杠杆点,也就是自己的优势,来撬动整个的人生,让运气找到你。
我们的大脑都会偷懒的,努力很容易做到,没有几个人不努力,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选择去努力,而只有少数人懂得选择。
我们普通人会遇到什么选择?我认为职场人都会面临的几个选择,而我们往往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1、选择哪个城市?
我们一般会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很多人选择自己老家的城市,或者选择有自己朋友亲人的城市,而没有客观的去选择一个城市。
2、选择哪个行业?
我们很多人入行的时候选择了哪个行业就永远地待在了哪个行业,很多人看到哪个行业热门选择哪个行业。
3、选择和谁在一起?
我们很多人选择在一起的人也很被动,比如和他是老乡所以在一起,和他是同学所以在一起,和他是同事所以在一起。我们有没有主动认识过其他没有"共同点"的人交朋友呢?
一旦做对了选择,相当于选择了下限,再差也不会低于下限!而努力是提升上限,不过是从一个公司到达了另一个公司,从一个级别到另一个级别,薪资水平从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水平,其本质是没有任何改变的! 性格大于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跟狗之间的差距"还大!这往往是对人性格的描述。
性格难以改变,而能力可以提升。所以我们大多数会选择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只有少数人会"改进"自己的性格。
想象一个画面: 你走在路上,突然旁边有位匆忙赶路的人撞你一下。你的反应会是什么?
有的人会说:你走路不长眼睛吗?
有的人会说: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有的人也许什么都不会说!
有本书《天生不同》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调研,系统地解释了人们的天资差异。 同样就像我们理财之前也会对性格做一个测试来测试属于哪种性格的理财。而理财最能反应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的人看涨、有的人看跌!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的风格。网上有采访刘强东的视频,刘强东说马云有马云的性格,李彦宏有李彦宏的性格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的形态甚至都和人的性格很像的。
其实我们的一切行为或者一切抉择,都是你个人内在性格的表现。我们穿什么类型的衣服、我们吃什么类型的食物、我们做什么样的工作……
那如何改进我们的性格呢?
1、发现性格缺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局限;结果穷其一生,也无法摆脱现状!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真的知道自己性格的缺陷吗?如果真的知道了,那距离改变就不远了。
2、慢一点、再慢一点
学会开车只需要一点: 慢 !如果慢就不会出大错,因为有错误的苗头,都会有机会去调整。慢一点,再慢一点!
我们的大脑往往是懒惰的,会直接根据自我的经验而做出判断和行动,我们要做的是在我们有缺陷的地方,就不要任由我们的大脑去自由发挥,而应该我们控制一下后再做行动!
当我们知道问题之后,就可以慢慢地可以去规避问题。就像我们在熟悉的马路上容易放松警惕,但是我们在陌生的道路上总会认真开车。 思考大于行动
从小灌输的思想是: 想的再好也是零,只有行动才能成为前面的一 。也有一句名言: 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 。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工作中有很多人不干实事,就成天写写文档、刷刷嘴皮,但问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又发现他们能说会道,思路清晰,观点明确。 而自己这时候的自己还纠缠在具体代码里,那个类型应该是用String还是Integer,那一行应该是Continue还是Break。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慢慢发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Coding在整个软件周期中只占到15%-20%的比例。 同样的,一个程序员的价值,往往不会以他的代码行数来衡量。
我们身边的绝大部分人都希望让自己忙碌起来,这样就会感觉自己过得很充实,感觉自己的生命过得很有意义。 而事实上是真的活了365天,还是我们把一天重复了365遍?
面对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群,说实话我们能思考的时间很少,能独立思考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如何能思考?如何能独立思考?
1、去物质: 如果我们买了一台车、就要考虑车的保险、车的保养、车的停车位、车的内饰、甚至车的罚单等等;
如果我们买了一套房,就要考虑房的房的装修、房的升值、房的维修、甚至物业的服务;
如果我们买了一个包,就要考虑包的保养、包的存放、包的搭配……
物质的过度,会占用我们太多的精力。如今的消费时代,从一天早上起来要穿什么衣服,到怎么出行,再到吃什么……
无一不在消耗着我们的有限的注意力。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出版的一本图书《断舍离》,曾经也有一段时间在国内大火,其宣扬一种"减法"的生活,从而过一种简单清爽的生活。单在如今消费盛行的时代,能够做到真的好难!
2、多读书:
西安交通大学政治学教授陆卫明再一次授课时讲到:
如果没有读大量的原始经典名著就缺乏功底和魅力,不要说是鉴赏能力,就连辨别能力都没有, 这个实际上就会导致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不会思考,也没有思想的局面。 通过多读书能认识到不同的观点,从而减少一些认知偏见。
肯·福莱特,当代大师级历史小说作家,有一句话: 人们越是无知,他们的意见就越是过激。
当我们对某件事、某个观点心生怨气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无知的表现。每个人的选择有每个人的逻辑,就像灭霸为什么要毁灭半个宇宙,也有他的逻辑一样。 只是有时候你的认知的局限、观点的局限,让你无法理解和接受罢了。
但我们应该做得更多的是思考和总结。一定不要让自己忙起来,再忙的时候也要有自己的思考时间,越忙越需要思考!然而,我们绝大部分人是不会思考的,也可能是不会深入思考的。
就像一个作家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构建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能写出几十万字只是行动,而能编织出这个故事则是思考;
就像乔布斯在被苹果公司开除多年后,依然能在回归苹果后创造出IPhone、IPad等横空出世的产品!能工作只是行动,能创造则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