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保朱元璋得不到的天下奇男子,挖出墓碑,才知他被冤600年
文|古今闲客
编辑|古今闲客
"天下奇男子,惟有王保保。平生惜此人,豪杰尽推倒。谁能厉忠义,抗节誓不挠。万人苟一心,群孽岂难扫。丈夫纵失败,善死固有道。首鼠深可憎,窟兔讵为狡?"
王保保,一个让朱元璋意难平之人,朱元璋曾七次派使者前去劝降张保保,皆是有去无回。
世人怒骂王保保是"汉奸",他是汉人,却甘愿做蒙古人的义子,最后时刻还在为光复元朝厮杀,是个彻彻底底的汉人叛徒。
然而1990年,洛阳出土了一个墓碑,经过专家考察,墓碑的主人是王保保的父亲,王保保的身世之谜才得以揭开。洛阳出土墓碑,揭开王保保的生世之谜《明史》记载:"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
根据记载,王保保是在河南沈丘一带出生的,姓氏为王,本名为保保,因为认察罕贴木儿为义父,所以他一直为元朝效力。
《谕中原檄》中曾骂王保保:"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
世人皆骂王保保忘了自己的根,反而做起了蒙古人的奸细,帮助蒙古人虐待汉人,简直丧心病狂。
明清两朝的文人墨客对王保保也多有鄙视之意,认为他偷奸耍滑、卖主求荣、不是"忠义之士"的代表。
再加上王保保与朱元璋对着干,朱元璋扛着"驱逐鞑虏"的大旗,自然是民心所向,那么王保保自然没能落得好名声。
直到600年后,出土的一座墓碑,才算洗清了王保保身上"不忠不义""不仁不孝"的骂名,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90年,洛阳发现的一处墓碑,墓主是塞因赤答忽,墓碑上还能依稀地辨别出一些字迹:
"公讳赛因赤答,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子三人,长扩廓帖木儿,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幼多疾,忠襄(即察罕帖木儿)以母舅氏,视之如己子,遂养于家……"
专家仔细分析得知,塞因赤答忽就是王保保的父亲,从墓志铭上可以看出,塞因赤答忽是蒙古人,他的妻子是察罕帖木儿的妹妹。
王保保的双亲都是蒙古人,那王保保的身上流自然是蒙古人的血,那便不存在"叛徒""汉奸"之说。
此墓志铭一出现,引来不少学者的目光,也为蒙冤600年的王保保洗清了身上的骂名。王保保的传奇身世
元朝至正十一年,朝廷压迫百姓,频添赋税,又逢黄河水患,元顺帝命贾鲁前去治理,贾鲁发动数万人疏通河水,治理方案不当,遭天下百姓质疑。
元朝又不懂安抚民心,只会一味地打压百姓,百姓揭竿而起,有韩山童率先带领几人起兵造反。
元朝欺压百姓70余年,百姓不堪重负,渴望回到宋朝的"文治时期",起义军喊着"反元复宋"的口号,响应起义的百姓也就越来越多。
短短半年光景,起义军就招揽了十万余人,其中贫苦百姓占大多数,史称"红巾军起义"。
元顺帝心慌不已,立刻派两队人马前去镇压,一队是王保保的义父——察罕帖木儿,另一队是察罕帖木儿的死对头——孛罗帖木儿。
元顺帝这次的调兵遣将,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因为两队人马素有间隔,所以在平定叛乱上,两队为了保存实力,皆未全力以赴,盗导致起义军队伍逐渐扩大。
察罕帖木儿可谓元顺帝手下的一名猛将,在战略战术上总能出其不意,他的手下又有两位大将,分别是李思齐和王保保。
在平定叛乱的时候,察罕帖木儿收服了两个起义军的头目,却不曾想这两个头目是假意投降,在察罕帖木儿巡视时,将察罕帖木儿斩杀。
察罕帖木儿死后,他所带统领的队伍一时群龙无首,乱成一锅粥,年仅20岁的王保保想要挑起军中的重担。
李思琪认为王保保年纪尚小,不堪重用,他作为军中的副将,想要接手察罕帖木儿的位置。
李思琪与王保保在军中针锋相对,互不谦让,为了将军之位争得头破血流。最后王保保以察罕帖木儿"义子"的名义,获得的支持率更高,打败了李思琪,夺得了大将军之位。
李思琪虽败,但是他天生傲骨,并不服气,他带着自己一队精锐士兵脱离王保保的队伍。
自此,王保保才算自己掌握了一队人马,年轻气盛的他决定做出一点成绩,来堵住军中士兵的悠悠之口。
王保保拿到兵权后并未沾沾自喜,而是四处征战并取得胜利,让起义军不再轻视这位年轻的将军。
在平定反叛的胜战中,王保保再一次抓捕了曾经假意投降的两位起义军头目,他亲手挖出两人的心脏祭奠义父察罕帖木儿。
一时间,张保保在军营中的呼声很高,军中不在说他是"孺子",都在夸他年轻能干,有大将军的风范。
朱元璋带领的起义军,认为张保保是起义军的劲敌,多次向他示好,张保保是如何做的呢?战火纷飞,哪有坐享其成的道理?
张保保带着一队平定起义军的人马在河南、山东一带驻守,依靠天然的地理优势,可攻可防,起义军对此束手无策。
张保保年少有为,接连几场战争中取得胜利,在军中被称为"猛将"。张保保便产生出攻打朱元璋的想法。
朱元璋当时正处于集结兵力的关键时刻,却受到三方夹击的险境,他看中张保保的才能,于是主动向张保保示好。
朱元璋亲自写信,派使者送往王保保营中,一连写了7封,谁知张保保一封信也未回复,不仅如此,还扣留朱元璋的信使。
陈友谅视朱元璋为逆贼,想要除之而后快,于是率领60万大军正面进攻洪都,而此时,张士诚在背后偷袭安丰,想要擒走小明王韩林儿。
朱元璋腹背受敌,南下方还匍匐着张保保,不声不响的敌人最可怕,朱元璋一时间心急如焚。
朱元璋决定奋力一搏,命侄子朱文正和邓愈将军守住洪都,自己亲自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安丰,拦下张士诚。
朱元璋救下小明王后,迅速返回洪都,与陈友谅展开了几天几夜的厮杀,这场战争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
朱元璋最终战胜了陈友谅,也占领了有利地位,这对长江下游的张士诚军队造成了威胁。
而此时张保保盘踞在朱元璋附近,为何不出其不意,抢夺朱元璋的老巢,尽收渔翁之利呢?
因为张保保当时已经自顾不暇了,根本腾不出手去抢夺朱元璋的老巢,他与孛罗帖木儿的军马纠缠不休。
《元史》记载:"各拥强兵于外,以权势相轧,衅隙遂成。"
元朝最得力的两只军队结怨已久,双方在朝堂上拥兵自重,相互攻击诽谤,已经达到互不相容的地步。
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逐渐演变成朝廷政治上的分歧,因为元顺帝和皇太子之间的素有不睦,导致两个军事集团各事其主。
孛罗帖木儿支持元顺帝,王保保作为孛罗帖木儿的最大对手,他自然选择支持皇太子。
元朝的两大军阀内斗多年,依旧分不出个胜负,如今张保保年纪轻轻,对孛罗帖木儿军队来说,是统一兵权的绝好时机。
所以在朱元璋奋勇杀敌时,张保保与孛罗帖木儿也打了起来,谁都想坐享渔翁之利,但是战场上,哪有此等美事?张保保保守战略,痛失良机
张保保没能南下偷袭朱元璋,痛失好时机,好巧不巧,昔日的竞争对手——李思齐又找上了门。
李思齐脱离王保保后,一直在川陕一带游走,几次与王保保碰面,王保保正一腔郁闷无处发泄,于是多次出兵攻打李思齐。
李思齐寡不敌众,最终失了地盘和粮草,自此,整个黄河流域都在王保保的掌控之中。
可尽管如此,王保保在朝中还是不受待见,这又是为何?
当初王保保选择支持皇太子,不过是与孛罗帖木儿赌气,其实他心中并不认同皇太子篡夺王位之举,他觉得此等行为是不忠不义。
所以,王保保在扶持皇太子时,常常不能遵从皇太子的心意,在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带兵回京,皇太子吓得不敢上朝,躲到王保保处。
皇太子想要效仿唐肃宗"灵武称帝",却惨遭王保保拒绝,他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之举,定会遭天下人唾弃。
皇太子由此知道王保保并非真心扶持他,于是私下不待见王保保,这下王保保算是彻底得罪了元顺帝和皇太子。
朝堂之上已无靠山,王保保只能带兵躲到河南一带,不仅可以静观天下格局的变化,还能保存实力。
在朱元璋大杀四方之时,王保保又一次采取了保守战略,继续囤积实力。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率20万军马,一鼓作气拿下张士诚,却突然听手下的士兵打探到,张保保带领一队人马正向欲南下。
朱元璋惶恐,手中并无大将能用,如果此时张保保来犯,朱元璋必失老巢,于是朱元璋快马加鞭地召回徐达,准备与张保保正面开战。
可是朱元璋左等右等,都没等到张保保前来叫嚣,派手下的小兵前去打探才知,王保保以"守父孝"为由,停下了南下的脚步。
不出一个月,王保保又掉头向西去讨伐李思齐等人了,朱元璋等人一头雾水,不知其中缘由。
史书记载:"相持一年,前后百战,胜负未决。"
意思是,王保保宁愿西下讨伐李思齐,也不愿南下攻打朱元璋,与李思齐前后百战,耗时一年左右的时间,也没分出个胜负。
当时的朱元璋与张士诚实力不相上下,而朱元璋的起义军由于长期作战已疲惫不堪,这对于养兵蓄锐的王保保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如果此时张保保能够攻打朱元璋,这江山还不一定是谁的盘中餐呢?元朝气数将近,英雄迟暮
元顺帝见王保保心思不在平定叛乱上,多次下达军令,命张保保前去平定朱元璋的起义军,但张保保却并未听从朝堂指令,而是一直在与李思齐周旋。
元顺帝知道朝堂两大军阀结怨已久,于是派使者前去调节矛盾,不料张保保直接将人斩杀,惹怒元顺帝。
张保保决定脱离朝堂的管束,将兵权紧紧抓在自己手中。元顺帝下令废除王保保的将军之位,想要架空王保保。
王保保也有几分胆魄,得知元顺帝的诏令后,与元朝直接撕破脸,为了泄愤,他还杀尽太原城内的朝廷命官。
元顺帝气急了,将平定叛军的事放了下来,一心想要"清理门户",这也为朱元璋创造了先机。
朱元璋吞下大半个江山,元顺帝后知后觉,当务之急应该是扫平叛乱,于是又急忙拉拢张保保,回复张保保的官位。
张保保的一个门口提醒张保保:"朝廷开抚军院,步步要杀丞相,乃要勤王?我驻军云中,观其成败为计耳!"
大概意思是,朝廷一会要杀你,一会又要扶持你,不如先坐山观虎斗。于是,张保保又一次选择按兵不动,坐观其变。
时局瞬息万变,元朝眼看气数将近,王保保不甘沦为亡国奴,于是扛起了"抵明复元"的重任。
长时间没与明军作战的王保保计谋远不如徐达,被徐达一招"批亢捣虚"打得束手无策,《明史纪事本末·卷九》记载:"扩廓方燃烛坐帐中,使两童子执书侍,仓卒不知所出,亟纳靴,未竟,跣一足,俞帐后出,得骣马,从十八骑遁去。"
王保保在帐中读兵书,被偷袭后仓皇逃窜,慌乱中只穿了一只靴子,最后营中只有18人逃出。
此后朱元璋主动向张保保伸出橄榄枝,派曾经的冤家李思齐前去劝降,但张保保始终无动于衷。
可能得不到就永远觉得是最好的,朱元璋得知张保保不愿降后,越觉得张保保是个奇男子。
国初群雄事略》记载,朱元璋曾说过,这辈子有三大遗憾:
"第一是没得到传国玉玺;第二是失去了元昭宗的消息;第三是没能活捉王保保。"
朱元璋将王保保与传国玉玺、元昭皇帝并提,可见王保保对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结语
有"天下奇男子"美称的张保保,在瓜分天下时一味地保存实力,没能在权利的争夺中抢占先机,最终兵败如山倒。
张保保背负"汉人叛徒"的骂名600年,是文人墨客口诛笔伐的对象,一座出土的神秘墓碑还原历史真相,也还张保保一个扫清"走狗"骂名。
且看天下风云人物,张保保算是名将,在保卫国家时,誓死不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值得赞扬的,但他格局太小,有自己的小算盘,故而不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