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三伏天有40天!为啥多10天?难道真的要热疯?
盛夏已至,最近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高温酷暑已经让人们苦不堪言,像是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纷纷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高温记录,很多人不禁要问,这才几伏?就热成这样了?
事实上,截止今天,2022年的三伏天都还没有开始,今年的三伏天将从7月1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25日,长达40天。
什么?三伏天有40天,不是十天一伏吗?怎么还多了10天?这样算的话,今年夏天岂不是超长待机?
那为什么今年的三伏天多了10天?今年夏天是否真的热出天际,我们就详细分析分析。三伏天是什么意思?究竟如何确定哪天入伏,哪天出伏。
三伏天在传统认知之中意思很简单,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伏的意思是阴气受到阳气所迫藏于地下的意思,古人所说的至阳就是这个意思了。
那么具体哪一天入伏是怎么确定的呢?(下一段文字比较绕,如果看不懂可以直接跳到再下一段。)
古人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确定每年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出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作为中伏的开始,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作为末伏的开始,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差10天,所以初伏和末伏各10天,但中伏就不一定了,出伏开始的时间早晚将会影响中伏的时间长度。
看了上面这一大段,很多人会很懵?夏至知道,庚日是个啥?为啥初伏开始的早晚会影响中伏的时间长度?那么我们具体来解释。
所谓庚日,指的是天干地支中的那个庚字。
什么是天干呢?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 辛、 壬、 癸。天干一共10个字,
地支我们同样很熟悉,12生肖大家都会背,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个生肖前面的那个字就是地支。
古人纪年记日子,就是用这22个字排列组合,比如甲子,乙丑,丁寅等等,按照顺序天干地支各挑一个字进行组合,就能够很清楚的记录年代日期了。
说到甲子顺带一提,我们常说的六十年一甲子,很熟悉吧,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甲子啥意思,其实就是天干地支的第一个排列组合,是开始的意思,而天干地支按照顺序排列,一共可以排出60个不同的组合,也就是说假如今年是甲子年,那么60年之后,会是下一个甲子年,所以六十年一甲子的意思就是完成了一个循环,开始新的循环的意思。
古人用这种方式纪年,记日子,所以也就用这个方法来确定三伏天开始的时间,夏至之后,出现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开始,所以很容易确定,打开万年历,去找庚日就好了,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末伏则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因为天干一共就10个字,所以不论如何排列组合,每个庚日和下一个庚日都相差10天,按理说每一伏都应该是10天,但其实我们必须清楚,末伏日期的确定并非是以夏至为准绳的,而是以立秋为准绳的。
像是今年,7月16日作为初伏的开始,10天后26日中伏就开始了,再过10天8月5日又出现一个庚日,而立秋是8月7日,因此即使中伏已经过了10天也不能算作结束,我们必须找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因此,今年的末伏将从8月15日开始,到8月25日结束,这就是为什么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这么长了。
其实,三伏天究竟是三十天还是四十天,这是记序的方法决定的。那30天的三伏天是不是比40天的三伏天热的更短一点呢?
其实,三伏天只是代表了一个普遍的经验性事件,古人并没有我们现代人这么科学的气象观测手段,因此,只能凭借经验来确定哪个时间段大概率会更热,这是一种概率性事件。
这并不意味着不到三伏天就不能热,三伏天里一定热,过了三伏天就必须变凉,这个规律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例如今年,五月末的时候河南,山东,河北就开始出现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到了6月份河北甚至记录到44度的超级酷热天,但很显然,不论是五月还是六月,距离三伏天的时间都相距甚远。
同样的,最近一周,我国南方也遭遇了极端高温的侵袭,像是上海,7月13日记录到40.9度的超级酷热,这个温度是自1873年上海徐家汇开展现代气象观测以来,记录到的最高气温(平历史记录,2017年也记录过40.9度的气温),但是同样的7月13日也没有入伏。
而很有意思的是,本周末,也就是16日,东北地区将有一个强大的冷涡系统携带冷空气击溃盘踞于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并且给长江流域带来大范围降雨天气,在副高崩溃,雨水降临的条件下,最近饱受高温之苦的南方,将摆脱高温的魔爪。
像是重庆最高气温将在17日降至33度,上海会在16日降至34度,都远比最近两天40多度的极端酷热凉快得多,而7月16日恰恰是初伏开始的日子,也就是入伏了反而还凉快了。
虽然,漫长的夏季远未结束,今年南方的高温天绝不止这一轮,但确实今年的天气变化不太给三伏天面子。
但其实,这样去论述并不准确,因为,今天热,明天冷,后天下雨,这属于天气变化的范畴,而三伏天热则属于气候的范畴。
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傻傻分不清,这里也做一个简单的科普。
天气更多的是侧重于具体的天气要素,比如阴晴冷暖,具体到多少度,下不下雨,有没有云,刮不刮风,且天气更侧重与短期的气象要素的变化,例如明天暴雨,20-30度,这就是天气的范畴了。
而气候则不太注重具体的阴晴冷暖,比如长江流域六月至七月会出现梅雨,7月至8月有伏旱,四川秋季会出现连阴雨,这都属于气候的范畴。
以梅雨季为例,江南梅雨持续一个月左右,具体这一个月里哪天下雨,下大雨还是下小雨并不重要,在气候的范畴里,并不会去具体关注每一个具体时间点是否下雨这个事实,而只关心梅雨季统计的这一个月里的总雨量有多少,是偏多还是偏少,从预报的角度来说,也是给一个大致的范围,例如说今年梅雨季雨水偏多,那么往年平均下了200毫米的雨,今年梅雨季下了250毫米,就是偏多,至于这250毫米是一场特大暴雨下出来的,还是十场25毫米的大雨下出来的,那是天气研究的范畴。
因此,对于三伏天是热还是冷,这也是气候研究的范畴,三伏天毫无疑问是全年最热的一个阶段,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年三伏天都最热,因为气候代表着平均值,而天气是多变的。
具体到今年的情况来说,国家气候中心给出了一个预判,今年7-8月,我国华北地区更容易出现暴雨洪涝,而长江流域则更易发生气象干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已经有端倪了,7月的前半个月,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确雨水偏多,尤其是山东,辽宁,吉林,陕西和山西,雨量都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局地甚至偏多200%以上,东北已有汛情的苗头,很显然,雨水多了,气温自然就偏低,最近一周以来,我国华北东北远谈不上热,像是今天的长春,下午的气温仅21度左右,7月11日的时候太原在雨水的打压下甚至只有18度左右的气温,这都是比较偏冷的状态。
6月24日-7月13日全国降水距平图
而南方,不论是西南还是江南,过去20天的降雨量都明显偏少,像是江西东北部,浙江中部的部分地区,甚至比常年同期偏少80%以上,雨水少,自然气温就高。
7月4日-13日全国气温距平图
上图是过去10天全国气温距平图,像是山西东北部,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的平均气温都是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的,而南方的气温则明显偏高,尤其是四川盆地,重庆,江浙沪一带,气温还偏高的比较多,局地甚至比常年的平均气温高了6度以上。
因此,今年的三伏天到底热不热,并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相差还是很悬殊的,但不管怎么说,目前已经是盛夏时节,天气再凉快,也大概率是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个时间段了,因此,防暑降温工作还是不能松懈。
#三伏##高温##夏天##酷暑##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