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妮 图/来源网络,与文无关,侵删 - 看到过一句话:"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喜欢黑白颠倒,做夜猫子?到底是为了晚上的独居。现在这个社会真是可悲,喧嚣将个人的时间挤得几近殆尽。" 确实,频繁的社交、横流的物欲、多余的妄念,让我们的世界吵闹不休。 似乎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我们才能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 是时候,给生活做个减法了。 舍弃那些不重要的东西,还自己一个干净的圈子,简单的生活。 余生,做一个清爽的人,在这凡尘俗世中,自得其乐,自在随心。 圈子里干净,少是非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流的朋友谈梦想,二流的朋友谈事业,三流的朋友谈事情,四流的朋友谈是非。" 年轻的时候,我们到处结交人脉,管他是一流二流,只想着多个朋友多条路。 到了一定年纪才发现,学会辨别哪些人可以推心置腹,才是一个成年人必备的技能。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跟一个人品不好的人交心,自己会陷入怎样的境地。 有位作家分享过一个故事,那时她刚毕业不久,在一家公司做老板秘书。 有一天,她加班到很晚,同事们几乎都走了,公司就剩下一位和她年纪相仿的女孩。 她们平时交集不多,也许是一起加班的默契,两人聊了起来。 从明星八卦,聊到彼此的家庭情况,再到自己的职业规划,她们越聊越投机,仿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 于是,她忍不住告诉对方一个秘密:作为老板的秘书,她因为经常加班,比其他同事多了一项几百元的交通补助。 和同事讨论工资是职场大忌,她再三叮嘱对方不要告诉其他人。 本以为自己交到了投缘又值得信赖的朋友,没想到不到一周时间,所有同事都知道了她多拿几百块钱的事。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在意的可能并不是那几百块钱,而是她得到的特殊待遇,让同事觉得很不舒服。 同事们嘴上不说,对她的态度却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平时有意无意地疏远她,工作上也不再像之前那么积极配合了。 更糟糕的是,老板知道这件事之后,把她批评了一顿,还取消了这项福利。 经过此事她才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掏心掏肺。 就像有句话说的:"智者互抬,愚者互踩。" 人品优秀的人,会尽力帮助你,托举你;人品低下的人,可能会想尽办法拉踩你。 有意识地筛选能真心相待的人,保持圈子的干净,可以让我们远离是非。 圈子越大,心越烦杂。圈子虽小,干净就好。 生活简单,更富足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说过,由于内在的空虚,人们才追求物质的多样和奢侈,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买买买,试图在占有欲中获得暂时的满足和快乐。 不断追求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奢侈生活,会把人搞得精疲力尽,再没有余力去规划未来,从而陷入越忙越穷的循环。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讲述了约翰一家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约翰一家也住在瓦尔登湖畔,却和梭罗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他们是爱尔兰人,因为向往纸醉金迷的世界,不远千里来到美国。 然而事与愿违,他们的日子却过得混乱而拮据。 一家人租住在贝克农场,每个月要花费不少租金,但房子年久失修,屋顶漏雨,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为了支付房租,约翰不得不拼命干活。他的工作是给一片沼泽地除草,每天起早贪黑,工资才几美元。 生活的重担消耗了约翰大量的体力,他每天都要喝咖啡、茶和牛奶,吃黄油和牛排补充营养。 室外劳作需要保暖的厚衣物和结实的靴子,但繁重的工作让他的衣物损耗很快。 这些吃穿用度,加上妻子不断膨胀的物欲,把约翰压得喘不过气。 梭罗建议他们,可以减少物质上的需求,不用租农场,可以像自己一样动手建造一间小屋,只保留生活必需品,足够一家人居住使用就可以。 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支出,不用干繁重的体力活,也不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和衣物。 至于生活所需的食物,可以去钓鱼、打猎,也可以种菜,自给自足。 闲暇时,可以带家人享受生活,躺在一艘随意飘荡的小船上,观察湖水颜色的变化,看着水里游弋的鲈鱼和银鱼,听着潜鸟"呜呜"的叫声。 但约翰一家却对这样简单朴素的生活嗤之以鼻,依旧沉沦在欲望和生存压力中,艰难度日。 能力配不上野心,是约翰一家所有烦恼的根源。 真正的富有,不是拼命追求,而是懂得放手。 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说:"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一个人拥有得再多,真正的日常所需,也不过是一日三餐,卧榻三尺。 学会适时清空欲望,让生活恢复本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要的人和事。 头脑清醒,不内耗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损耗"的概念:我们的每一次选择、纠结、焦虑、分散精力,都是在损耗我们的心理能量。 每消耗一点心理能量,我们的执行能力和意志力都会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什么都没干也会觉得很累,因为太多念头流转,让我们大脑疲惫。 意大利获奖短片《星期六》中,讲述了一个独居青年的故事。 他起床后,一边吃早餐,一边计划今天要做的事情。 其实待办事项很简单,只是一些日常的琐事,比如洗碗,倒垃圾,和妈妈打电话等。 但是他却陷入了纠结之中,为先洗衣服还是先洗碗的顺序犹豫不决。 他在脑海中不断规划推演做事的不同顺序,试图找出最节省体力和时间的方案。 几件事不断在他脑海中交织,他的负担变得越来越重,行动变得越发困难。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始终没有从沙发上站起来。 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结果就是,星期六这天他什么都没干,却觉得自己精疲力尽。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80%的精力花在了纠结和犹豫上,宁愿想千遍也不去做一遍。 林语堂曾说:"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是会带给人安全感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太多纷乱的想法,整个人就会非常果断,做起事来也干脆利索,让人放心。 作家周岭分享过一个清空杂念的方法,就是把它写下来。 把心里翻腾的各种欲望、担忧、顾虑和焦虑都记录下来,这样相当于给大脑找了一个"外部存储器",释放大脑的内存,让我们有足够的脑力进行深度思考。 学会适时地清空大脑中的念头,才能让头脑更清醒,思路更清晰。 ▼ 作家吴军说:"那些活得潇洒自在的人,不过是学会了把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从生活里删掉。" 人生短短数十载,花在无关人事上的时间越多,留给重要之事的时间就越少。 不断做加法的人,生命将不堪重负,学会做减法的人,才能轻装前行。 人生下半场,学会删繁就简,过神清气爽的日子。 圈子干净,才能远离是非,独善其身; 生活简单,才能心情舒畅;精神富足; 头脑清醒,才能思路清晰,行事得当。 点个 赞 吧,愿你余生做个清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