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自中国重返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职位后,世界局势已经不是苏美独大。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有自己的话语权,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的全力支持与援助下,成功地扳回国际话语权的不利局面。 这一点可能美国也没有想到,而真正的 转折点 就是1981年的联合国 秘书长换届选举 。中国以 16轮反对票 ,最终逼迫美国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立场,取得这一 标志性胜利 。当时邓公很有远见,不能任由西方阵营把控这一职位。为此决定" 一否到底 ",打破这一局面,直到最后大胜利。 一、联合国换届选举 中国发威 中国自返回联合国后,就开始 发挥自己的力量 ,维持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在熟悉联合国事务后,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 立场。在 无法改变 苏美决策时,也只是 弃权 表示自己的不同意。 并没有与苏美在国际事务上进行 争锋 ,直到1981年的联合国秘书长换届选举,才开始 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时竞选人有两位,一位就是 原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 ,一位就是 艾哈迈德·萨利姆。 这两人各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当时在 西方阵营而言 ,艾哈迈德·萨利姆只是 陪跑 ,并没有资格成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而真正的秘书长已经被内定为库尔特·瓦尔德海姆,他不仅是原奥地利外交部长,更是连任 连任两届秘书长之职 。 在其在位期间,也是力挺中国恢复自己的地位,并为中国的三位伟人在联合国 降半旗致敬 。并且在国际事务中,也有着自己出色的表现。无论是中东冲突,还是平衡国际局势都有自己的不俗表现。 连任秘书长还是 很有把握 ,只不过当时中国 有自己的考虑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还是支持他成为秘书长的。毕竟阵营是自己人,在国际事务中而 偏袒西方 。而中国则不想要西方阵营把控联合国,使得第三世界国家处于 被动局面 。 二、16轮反对票 一否到底 为此 坚决反对 库尔特·瓦尔德海姆,继续连任第三届秘书长。因为时间长,不符合规定;还有就是其 亲西方阵营 ,对于世界的平衡不利;还有就是 美国的态度 ,也会是你不能任由秘书长被西方阵营把控。 为此双方开展激烈交锋,当时继任联合国秘书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就是 不得少于9个理事国支持 ;第二就是 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 。两者缺一不可,否则视为无效。而艾哈迈德·萨利姆本身就处于不利位置,其是 坦桑尼亚代表 ,没有资格与老资历的对手争锋。 尤其是在这种大国博弈下的争锋,为此只能等待 最终的结果 。但是当时的中国极力硬挺他到底。甚至在选举中,对于原秘书长进行 一票否决权 。两位候选者都是各自获得理事国10票,常任理事国4票。 中国 支持坦桑尼亚代表 ,反对原秘书长继任。而美国则 支持原秘书长 ,反对新候选者担任新秘书长。为此我国代表在邓小平的决议下,坚决执行"一否到底"的策略,最终双方谁也僵持不下。 反倒是两位候选者,在 16轮竞选 下,支持者变少。苏联 第一时间弃权 ,而英法也僵持不下,放弃自己的决策权。最终只剩下中美进行角逐,谁也不松口。在这种情况下,原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征求中国的意见,知道中国的想法后,直接 宣布退出竞选 。 而艾哈迈德·萨利姆也知道美国不会支持自己,也选择 退出竞选 。就这样只能选出新的候选人,进行继任。此时经过双方的决议,以及其他国家的选择,最终落到 秘鲁代表佩雷斯·德奎利亚尔 。他成功继任联合国秘书长,并且连任两届。 三、开先河改变世界格局 为何中国如此执意否定美国的提案, 否决 原秘书长继任的决议。也是有着自己的考虑,那就是 平衡世界局势 ,给予第三世界国家机会。否则联合国代表的仅是 大国利益 ,而不能发挥自己的世界性功能。 正是因为 中国的努力 ,使得以后联合国秘书长 只能从第三世界诶国家选择 ,而不是原有阵营的后花园。这正好壮大世界和平力量,让第三世界国家能够享有联合国的 福利 ,加大自己的话语权。 结语: 中国这种连续16轮 否决权 ,不仅彰显中国的国威与力量,更是与美国争夺国际格局的平衡点。此时美国还是要基础 把控联合国 ,为自己谋取利益。而中国则是要 壮大第三方力量 ,使得联合国发挥自己的本来职能,而不是成为 私人工具。 中国的努力也获得成功,不仅 挫败美国的阴谋 ,还一举改变联合国秘书长的 选择方向 ,以第三世界国家 优先原则 。这对于联合国长远发展以及公正性意义重大,更具备 世界性的权威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