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是香港回归25周年 ,香港街头已经开始挂上红旗,提前庆祝: 也有很多跟回归相关的活动开始预热: 香港群星演唱25周年主题曲《前》 还有人在回顾这些年香港回归的经典画面: 香港回归已经25年,在这25年里,中国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但谁还记得, 曾经的中国有过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 特别是在香港回归前,由于国际上的种种限制,新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但是,有这样一群 香港富豪 ,他们顶着压力,突破重重限制也要帮助祖国! 今天就来看看他们当年是怎样排除万难,跟祖国携手渡过难关的…… 1
第一个在香港升国旗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国际上也处处受限。 西方国家对中国又是 经济封锁 、又是 物资禁运 ,新中国备受制肘。 首先要解决的头号问题: 没钱 。 这时有人提出: 不如在香港建一座属于自己的银行。 新中国想要打破封锁、联系全球华人华侨,就 必须有自己的银行 。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又是贸易自由港,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这个提议的人就是香港银行家 庄世平 。 庄世平是广东人,他就是为了帮国家建银行才来到了香港。 别看他后来成了银行家,其实他在抗日战争的时候, 就已经把所有的财产捐给了革命军, 当时他连办银行的本钱也拿不出来,最后是找人借了1万块来到了香港。 1949年12月,庄世平在香港中环成立 南洋商业银行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银行门口挂起国旗。 香港这个殖民地上空,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 建国初期,中国统一了货币,又兑换了大量外汇,单广东省就收回 5亿多 港币。但当时中国还处在国际社会的"限制"中,外汇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这个时候,庄世平的银行就派上了用场。 时任广东省主席 叶剑英 联系庄世平,将港币分批运往香港。 叶剑英接见庄世平 庄世平亲力亲为,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分批次将5亿港币全部运送到了香港。 这大大解决了中国成立初期的财政问题。 光解决了钱的问题只是第一步,中国想要发展经济,还得要 吸引投资 才行。 这就又轮到香港富豪登场了。 2
打破国际限制 在现在看来,"爱国"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中国人帮助祖国也很平常。 但是在那个年代,香港富豪去帮助祖国,不会因为"爱国"被赞美, 反而会被欧美国家看做是对国际秩序的挑衅。 而很多富豪的生意其实都离不开国际上的合作,他们如果对祖国出手相助,可能还会受到制裁。 但是,香港富豪们仍然顶着压力,绝不向威胁低头。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建国初期的" 抗美援朝 "战争时期。 由于国际上的"禁运"限制,很多物资都不能运到内地,这时候,有两位香港富豪伸出了援手。 一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 霍英东 : 另一位就是"毛纺大王" 曹光彪 : 当时,霍英东解决船队物流,曹光彪就专门帮他采买物资,两个人齐心协力,打破欧美的禁令,源源不断地将汽油、药品等紧缺物资运往祖国,支援对抗美国的战争。 1978年,内地刚刚改革开放,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很多外资都还在观望,谁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是,曹光彪却义无反顾, 成为了第一个来内地投资建厂的人。 当时,曹光彪的业务主要在国外,他在葡萄牙、印度等地都有工厂,从赚钱的角度来说,到内地投资并不是一个很稳妥的决策。 但曹光彪很坚决:"必须做, 就算亏掉所有家当也要做 ,这对国家的发展有帮助!" 1978年,曹光彪在广东农田上建起了纺织厂,为国家的外汇创收打开了新的道路。 之后,他又支持内地的教育,在上海建起了" 曹光彪小学 ": 跟曹光彪一样,第一批就到内地投资的,还有他的好友、香港"船王" 包玉刚 。 当年,改革开放的消息一传出,包玉刚马上就跟内地的造船企业签订了协议,一口气订购了一大批船只。 像他这样的大客户,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包玉刚经常对子女说:"无论加入了什么国籍,无论成为哪个国家的媳妇,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都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 当年,中国能接待外宾的酒店很少,而且硬件和服务都跟国外的星级酒店有很大差距。 包玉刚知道这件事后,二话不说:" 北京缺少旅游饭店,我来贡献! " 1981年,他捐款1000万美元,在北京以父亲的名义、建起一座五星级酒店" 兆龙饭店 "。 酒店名称是由邓小平亲自拟定,也是他亲手题字,邓小平还出席了酒店的开业典礼。 上海交通大学、宁波大学 里,都有包玉刚捐赠的 图书馆 : 有了投资,内地经济转动起来了,但是又暴露出一个问题: 基建很落后。 此时又有一位香港富豪,他对中国早期的基建事业至关重要,那就是 胡应湘 。 1958年,23岁的胡应湘在美国完成了学业,美国极力挽留他,但胡应湘坚持要回国。 改革开放初期,胡应湘本来是想跟 李嘉诚 等人一起,在内地投资酒店。 但胡应湘到内地走了一圈之后,发现很多地方路都不通,国家最需要的是 基建 。 于是胡应湘马上停下了酒店的项目,开始在内地 建设高速公路和发电厂。 为了这件事,他还差点跟李嘉诚翻脸了。 胡应湘在广东先后投资了 沙角发电厂、广深高速公路 等等。 这几十年来,胡应湘一心扑在中国基建上,也错过了香港和内地的地产发展时机。 很多跟他同时期的富豪已经靠着地产赚的盆满钵满,胡应湘却一点都不后悔:" 国家富强比自己赚钱更重要! " 陆地上这些问题一个个被解决,但又出现了新的难题: 航空业 ! 3
时代富豪 1979年,中国刚刚和美国建交,中美航线即将开通,却被 飞机餐的供应 难住了。 当时,中国飞机上基本没有餐饮服务,只在走廊里摆上热水瓶和茶叶,乘客要喝还得自己去倒。 连 邓小平的专机 上,都只有一个面包,一杯茶。有领导回忆,那个面包硬邦邦的,味道实在是不敢恭维。 那时候的首都机场配餐车间, 连最基本的冰箱都没有 。后来美国提出,如果中国不能解决飞机配餐问题,就在中途经停 日本 进行配餐。 中间有经停站,这还能叫"中美直航"吗? 飞机配餐的问题一下子上升成了外交问题, 关乎国家尊严。 在这样的困境下,香港的餐饮龙头" 美心集团 "挺身而出了。 美心创始人 伍沾德 马上就决定为国家接下这个重担。 解决航班配餐的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诸多阻碍。 由于香港暂未回归,所以香港企业到内地投资属于"合资",而中国当时还没有任何一家合资企业,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完全空白。 可以说美心这时候到内地投资,是处于" 0保障 "的风险中。 伍沾德女儿伍淑清 但是,这并没有阻挡美心回报祖国的决心。 伍淑清说:" 大家都是中国人, 我们讲究一诺千金,只要彼此信任就行了。" 于是,在 没有合约、没有保证书 等任何书面文件的情况下,双方以" 握手 "作为契约,达成了初步的合作。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要落实合作,才真的是困难重重。 当时中国很穷, 既没有人民币,也没有外汇 ,民航局拿不出"合资"投资的钱。 伍沾德很大方,就让民航局把以前的配餐车间折算成300万人民币,当做是投资了。 接下来,"合资公司"又涉及到 股份占比 的问题。对这方面,民航局也没有什么经验,就提出大家各占50吧,公平公正。 但伍沾德却说, 让国家占51%,美心占49% ,这样主动权就移交到了国家手上。 并且, 美心还把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位都让了出来 ,让民航局担任,香港这边只担任副职。 时间距离1980年5月通航的日期越来越近,但是民航局的审批却迟迟下不来。拿不到资金,民航局付不了款,各种设备和机器的购买工作就没办法推进。 在这种紧急的时刻,伍沾德又一次慷慨解囊,他拿出 500万港币 帮忙垫付了资金,只因为民航局的一句话:" 我们都是中国人。 " 由于没有相关法规和条约,这笔钱走不了公司, 只能由伍沾德自掏腰包 ,拿出自己私人的积蓄,万一有什么损失,都得他一个人承担。 在1980年,500万港币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足以买下 香港中环的一整栋大厦! 解决了钱的问题,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美国航线对配餐要求很严格,要达到标准,必须进口欧美的设备,而 当时欧美国家对中国内地仍然实行禁运 ,即使拿着钱,东西也买不过来,怎么办? 伍沾德亲自出面,以香港人的身份,自己从美国订货,等设备到了香港,他再想办法运回内地,又一次承担了所有责任和风险。 在美心的不懈努力下,1980年,3月8日, 双方终于正式签订"合资合约"。 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间合资公司: 北京航空食品公司 ,诞生了! 1980年5月1日,中美航线正式通航。 邓小平亲自感谢美心集团,民航局则送给美心八个字:"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最后再来说说大家都很熟悉的爱国富商 霍英东 。 除了抗美援朝,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贡献,就是 支持中国的奥运事业 。 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 奥运梦 ",他在国际上四处奔走,又出钱又出力。 除此之外,还有从1985年开始,就不停在内地捐款的 邵逸夫 ,总额接近50亿! 邵逸夫一生都在支持内地的教育事业,他在中国大学树起一座座" 逸夫楼 ",还曾经出资 1000万 ,帮助敦煌壁画的保育工程。 还有起草《基本法》、并先后捐赠 3000万港元及2000万美元 ,支持中国科技发展的 査济民: 这些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富豪中,除了胡应湘, 其他的已经全部逝世。 而他们当中许多人,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心系祖国! 比如 曹光彪 去世后,把所有财产捐给了清华大学。 庄世平 在香港、澳门建起两座银行,又都无偿捐给了国家,自己两袖清风,成为"最穷富豪",子女都穿旧衣服、开出租车。 庄世平"国葬",董建华、李嘉诚等人为他扶灵 如今,香港已经回归25年,但在那个尚未回归的时候,香港商人想帮助祖国,只会更难、更辛苦,他们的付出不应该被遗忘。 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为了祖国的发展,愿意奉献所有的家产、人脉,在最困难的年代,仍然排除万难,跟祖国风雨同舟,坚定地站在一起。 在那个年代,他们不叫"富豪",而是 实业救国的"实业家" 。 这是香港曾经一代实业家的风采! 也是他们为民族大义奔赴的豪情! 现在,很多香港的豪门世家已经到了第三代接班人,他们传承的不应该只是财富, 更应该是当年这些企业家们为国奉献的精神! -END- *上微信关注"香港人物志 "公众号,第一时间吃瓜,收看更多传奇人物八卦!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本文由香港人物志原创,转载请联系香港人物志微信公众号(ID:peoplein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