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阅栀 编辑|阅栀 2015年7月6日上午10:30左右,一名奄奄一息的男子,拍开了邻居家的大门。 "快帮我打120,我老婆孩子都昏迷不醒,我也快不行了。" 话说一半,他就昏迷了过去。 这名男子名叫谢忠,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天津人,不过他身上发生的事情,可一点都不平凡。 前一天,他还和老婆孩子一家四口一起包馄饨吃,但一天之后,老婆和7岁的小女儿就在睡梦中死亡。 没几天的时间,13岁的女儿也被医院宣布抢救无效,离开人世。 前一天还是其乐融融的一家四口,转眼间就只有老谢一人生还,而他的身体里还留下了大量的"毒"。 而前去案发现场调查的警方人员,也多次被"毒"中伤。 这个"毒"究竟是谁放的?又藏在了哪里?为什么要让老谢一家承受这样的悲剧? 一、离奇中毒,死因成谜 2015年7月6日上午,天津市某医院重症监护室内,医生们正对刚送来的老谢和他的大女儿进行抢救。 父女二人病情凶险,老谢的妻子和小女儿却已经因此毙命。 因为不知道病因所在,治疗起来更像是排雷,生怕不小心碰到他们身体的"机关"。 经过漫长的抢救,两人的状况仍旧是不容乐观,甚至身体器官逐渐开始衰竭。 昏迷的时间远比清醒的时间多得多,似乎随时都会离开这个世界。 抢救室里医生焦虑,室外的民警更是焦急,因为从上午接到报案至今,一家四口接连中毒的原因,仍旧是一个谜团。 时至今日,民警在回忆第一次到案发现场的情景时,仍旧只想到"惨烈"二字。 二、馄饨带来的悲剧 在天津某批发市场的一排仓库中,老谢一家就居住在这里,他们租住的平房也是仓库改装的。 当警方到达现场时,发现女主人躺在地上,3岁的小女儿躺在床上,两人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确定死亡。 而除了送去抢救的户主老谢和13岁的大女儿,这间房子内,只有这对母女的信息。 经过侦查发现,老谢家几乎处于封闭状态,门窗完好,门锁也没有被破坏的痕迹。 亡者身上也没有打斗、受伤等痕迹,反倒是地上有被打碎的玻璃、满地的呕吐物,以及大量的雪糕包装纸等。 种种现象表明,谢家的悲剧,极有可能是中毒导致 。 此时医院也传来好消息,老谢和大女儿已经意识清醒,能接受长时间的问话。 得知消息的民警,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通过简短的调查和问话得知,老谢一家来此务工,社会关系清白,没有不良嗜好。 唯一的隐藏关系,就是老谢的"女朋友",但两人最多就是在网上撩情,并没有感情和经济纠纷,况且早已断了联系。 社会关系调查清楚后,警方排除了"他人投毒"的可能性,将目光转移到食物中毒与家庭内部关系上。 据老谢讲述,一家人当天在家包馄饨,是吃完馄饨之后感觉不适的。 最先感受到不适的,是家里的小女儿。 因为妈妈包的馄饨味道很好,她就吃得多一些。 看着孩子狼吞虎咽的模样,夫妻二人心内欣慰,多数时候都是在喝汤,将包好的云吞分给两个女儿吃。 不到半个小时,小女儿就开始感到不适,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并躺在床上不愿动弹。 想着是天热积食所致,夫妻二人虽然心疼不已,但也没有多想,并将小女儿抱到风扇下方,通风降温。 但没想到的是,正是妈妈这样一个暖心的举动,加速夺去了小女儿的生命 。 安置好小女儿之后,夫妻二人和大女儿也先后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并且胃部有灼烧感。 老谢这才出门买回了一大袋雪糕,来缓解胃部的灼热感。但三人吃进去的雪糕,也全部呕吐出来。 在痛苦的煎熬中,一家四口昏昏沉沉睡去,原计划晚上要煮的饺子,还摆放在案板上。 老谢从睡梦中醒来,不仅没有舒适和惬意,更多的是头昏脑涨,四肢乏力,甚至连叫女儿起床都张了好几次嘴才发出声音。 这个时候,老谢终于察觉到屋里的异样! 异常地安静,几乎连妻子女儿的呼吸声都听不到,甚至可以说是死气沉沉。 当老谢去推时,妻子只是脑袋歪到一边,冰冷又僵硬,凑近一探,鼻息全无 。 这时,就出现了我们开头说的那一幕,老谢紧急求救。 这样看来,四人中毒之前,都吃了馄饨和雪糕,而除了妻子出门买食材,和老谢出门买雪糕之外,几乎再没有分开。 当调查再一次进入漩涡时,警方发现,老谢家附近竟然装有监控。 在调查录像时发现吗,事发当天上午,老谢妻子带着两个女儿一起出门,去集市买了馄饨皮、肉馅等。但除此之外,她还去了一趟药店! 中毒、药店、馄饨,三件事联系在一起,警方顿时警觉起来,揣测莫非是因家庭矛盾而选择"同归于尽"? 毕竟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但经过对药店老板的询问,以及调查药店内的监控录像发现,樊女士当天只是买了常规的感冒药,别说毒药了,连安眠药也没有买一片。 调查再一次进入迷雾之中,到底"毒"被藏在了哪里? 警方紧接着封停了樊女士购买食材的几家粮油店,逐一排查。 与此同时,有专门人员将老谢家里的当天使用的食材逐一取样,拿回去调查。 案板上的饺子、中午吃剩下的馄饨、雪糕、甚至地上的呕吐物、饮用的水源等,凡是能入口的东西,警方一样都没有放过。 在送去检验的过程中,医院也再次传来不好的消息。父女虽然清醒,但病情却更加凶险,随时可能丧命。 两条生命的代价,两条生命的压力,警方一刻也不敢松懈。 经过紧密地排查之后,当天晚上23点钟,天津市某鉴定科终于检测出了结果: 在取样的40多种物品中,检测不到任何毒素,包括呕吐物。 检测不到毒素,那就说明谢家并非因食物中毒而遭难! 老谢父女提供的线索又断了,调查再次进入艰难时期。与此同时,医院再传噩耗,谢家大女儿因多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离世。 因中毒而死的,从两人变成了三人,但中毒原因,仍旧是一团迷雾。 这时检验科终于给出了家人遇难的元凶:磷化物! 在磷化物中毒后,就会出现呕吐、昏迷等现象,这与老谢描述的感受完全相同。 是中毒,但不是食物,没有纠纷。 那"投毒人"到底是谁,又把"毒"藏在何处呢? 三、初漏端倪,取得进展 既然是在家中毒,警方再一次将目标锁定在老谢的出租屋内,并决定再次进行勘察。 这一次,终于发现了异样! 在家中一个小角落里,有一个小小的黑板,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不少字。 不难看出,这是小孩子平常"过家家"的地方,但这块小黑板,里里外外都透着古怪。 在黑板的中央部位、左上角、背后等三个部位,发现了三个歪歪扭扭的"毒"字。 而通过字体不难推测,这个字应该是7岁的小女儿写的。 这就奇怪了,她才刚上一年级,还学不到这个字,而她写出的这个"毒",应该是经常见而临摹出来的。 小小孩子,常见字却是"毒",不难得知家里必定有这样的包装。 同时,警方再一次发现了古怪的地方。 7月的天气,酷暑难耐,蚊虫乱飞,而老谢家的环境并不好,家里却连只蚂蚁都见不到。 更何况在出事的这几天,警方为了保护现场,并没有清理呕吐物,异味和脏乱中,竟然连一只苍蝇都没有飞进来。 而老谢家的冰箱和柜子底下,则有大量的蚊虫尸体。 在民警准备着手调查气体投毒的途径时,内部又出了大问题! 前去老谢家调查的民警和检测人员,在回队之后,都先后出现了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的状况,无一例外。 这一状况更证实了警方的揣测,"毒"就藏在老谢家的"空气"中 。 受到启发之后,民警再次走进现场,这一次,他们穿上了全方位防护服,还请来了这方面的专家,带上了高精尖的检测仪器。 果然,那些人工发现不了的气体,在仪器的监控下,立马露出原形。 从一起进门那一刻开始,仪器就发出了刺耳的警报声,尤其在靠近隔壁房间的那一侧,浓度尤其超标! 房间的那一侧到底藏了什么?散发出的气体,竟然造成了一个家庭的悲剧。 四、谜底解开,谁来负责? 通过在邻居间的走访,民警得知另一侧是房主的仓库,存放物品没有人知道。 最开始的时候,居住房和仓库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做了隔断与吊顶,将一间房子隔开,分别做成了仓库与住房。 看似分开的两间房,实际上在吊顶的上方,还是通在一起的。 在确定的"毒源"之后,警方联系了房主,打开了那间神秘的仓库! 仓库门刚一打开,仪器就发出了尖锐的警报声,进一步证实了民警的推测。 可是,仓库里并不是什么毒物,只有一堆编织袋,里面装的都是做爆米花的玉米粒。再无其他。 这时民警发现,在这些堆积的编织袋中间,塞着一些可疑的小纸包,这又是什么? 当在场的民警打开这些小纸包,映入眼帘的是一包包白色的粉末状物体,且有刺激性气味。 据房主透露,这只是一些"粮虫净",用来防止粮食被小虫子咬食的。 民警当即将该物体送到检测中心,没过多久,案件真相就水落石出! 老谢一家皆因磷化物中毒,而这些"粮虫净"中,就含有"磷化铝",正是造成这场悲剧的元凶! 7月4日,房主买来了这些药物,并放在了玉米的夹层里。当晚,天津就开始下雨,在潮湿的环境中,农药的磷化铝挥发,就生成了有毒的磷化物气体。 那仓库中的气体又是如何进入老谢房间的呢? 前面我们说过,两间房子的上方实际是一体的,而因为天气炎热,老谢家旋转的吊扇,就将这些有害气体从吊顶引流下来,在老谢房内形成了有毒气体的循环。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同一个环境内,老谢和大女儿能撑到医院,而在吊扇下纳凉的樊女士和小女儿连一个晚上都没有熬过。 "粮虫净"是罪魁祸首,一场大雨是"行凶者",吊扇是帮凶。 老谢一家是悲剧是受害者,而房主是正常在自家仓库内放置毒药,这件事,到底该由谁来负责呢? 通过检测与认定之后,确定仓库房主在仓库投放的约一公斤的"粮虫净",已经严重超标。而且在投放之后,并没有做好防潮、密封、远离人员等措施,最终被刑拘。 而对于房主来说,这根本就是无妄之灾。毕竟他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从来没有想过要害谁,更不知道会因为一场雨造成这样的灾难。 而对于老谢一家来说,这更是一场难以弥补的悲剧! 双方都是不懂科学的受害者罢了 ! 结语: 每得到一个教训,背后都是残酷的悲剧与现实。 正如老谢一家的悲剧一样,就算在感到不适的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能检测出来的也只是食物中毒,再无其他。 在此之后,他仍会回到那个出租房居住,隐患仍旧如影随形。 对于房主而言,如果没有这次的事,他仍旧会按照自己的方法投放,而且还会有更多的人这样做,发生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不是一家两家了。 这背后我们得到的教训,是居住环境的勘测,是农药的使用规范,是科学的存放使用农药。 所以,在使用或存放一些有安全隐患的物品之前,做好防护措施与注意事项是何其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