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本意已经实现了,为啥还出现这类欺负老人的禽兽少年
7月3日,有四名青年围着一位老人。用各种威逼恐吓手段让老人害怕,以此为乐。这四名青年除了一名19岁成人以为,其他都是未成年人。不用猜,他们的学习成绩一定是最差的。
2022年的今天,我们中国的教育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孩子从6.7岁开始就走上了求学之路,相信每一位第一次去小学上学的少年应该都是满怀着开心和快乐去的,家长也在照顾上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毕竟从上小学开始,学校教育正式的开启了至少9年的育人时期。
任何社会任何年代我们都不能期待任何的教育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成绩好的学生,当然都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的学生也不现实。而现在的教育体制的标准化结果有一个很时髦的词来形容,那就是利己的精致主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分析一下:
1.孔子当年的有教无类是指无论贵贱都需要教育,这是有教无类,社会主义已经完全实现了这一目的。
2.唯成绩论让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开始都按照一个评价体系去接受教育,既成绩是唯一的,这种教育让文化课成绩成了唯一评价指标,这种评价体系甚至一直能影响到曾经是学生后来当老师的这些人。这让荡起双桨的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失去了其他能力的展示机会。同时展示机会的目的也都是为了文化课成绩。
典型的形式主义,没有对抗
3.恶果就是德智体美劳变成了智智智智智,别的好说,大不了跳舞唱歌不行,劳动能力不行,运动能力不行。唯独这个德,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却被形式化。德被智影响,进而失去了应该有的位置。
4.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学校教育里被认为不是好学生,如果再加上家教不行,那学生就很容易迷失自我,去找承认自己的地方—社会,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同类。
建议:小学教育一切应该以德为第一位,所有的体,智,美,劳还有平时表现都以德为基础。比如学习成绩好,不劳动,不尊重老人的,不能排前面;比如一个小孩成绩不好,但是平时很积极,那也可以排前面。老师们不需要唯成绩论,就可以因材施教,让孩子们为了德而努力,成了社会主义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