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木 前几日,国统局公布了经济数据,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上半年是2.5%。 说实话不太好看。 但疫情下,上半年多城遭受严重冲击,我们知道这两个数字,没有走"负",已来之不易。 上半年,诞生了很多名词,什么历史无阳、慢就业、全城静默、全家还贷……都快跟不上了。 不过这都反应了一个事实,"慢"下来后,一切妖魔鬼怪都跑出来兜风了。 看清了世态凉薄,也不觉得奇怪,在乎你的人,风吹草动都心疼;不在乎你的人,坟头草动也无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旋律,大疫三年,也许这首曲子可能唱的是蜀道吧。 "万物归位"是历史必然,无论是城、机构,还是人,都要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则都会被历史的潮水淹没。 接下来,经济怎么走?普通人怎么看待机遇,应当保持怎样的心态。 今天子木想讲一讲。 1
先看经济整体数据,主要围绕二季度。 在国统局还没有出消息前,各大投行其实早已给出了预期值,大概在1%左右的水平。 比现在的0.4%要好一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疫情对经济打击的连锁放大效应,始料不及。 当然预期和实际上的差距,也表现出了经济的"问题点"。 用6月的同比数据做对比: 社消,预期5.5%,实际3.1%; 固投,预期7%,实际6.1%; 进口,预期4%,实际仅为1%; 工业产值,预期4.1%,实际仅为3.9%; 这反映出了,经济运行最大的制约,"内需薄弱"。 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们裤兜里真没钱了。 疫情重点打击的就是消费,消费起来不了,企业就得裁员、关门,失业率起来了,又进一步拉低消费,这就是一个"死亡螺旋"。 另一方面,有钱的,也不敢花钱了,都要把钱存起来。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住户存款新增了10.33万亿,为近年来峰值,而贷款额,也近数年来的低谷,仅有2万亿。 消费是需要信心的,这建立在市场稳定运转的基础上,说白了,还是受制于疫情的不确定性。 如此一来,投资也难见起色。 过往经过半年的房地产大规模刺激,楼市早就起飞了,而今年大家应该都能感觉到: 救市篮子掏到底,市场也就触了个底。 "消费+投资",三驾马车折了两架,没有人敢拍着胸脯保证,今年的经济会出现深"V"型反弹趋势。 这也意味着5.5%的保底GDP增速,很难实现了。 有多难呢?我还特地算了一下,如果必须要完成的话,下半年经济增速必须干到8.1%以上。 至于上一次8.1%的光景,还是在10年前……那时候正值互联网的繁荣初期。 所有回不去的良辰美景,都是举世无双的好时光啊。 2
消极地讲完了,我给大家再讲点乐观的。 上半年的出口数据非常亮眼,实际达到17.9%,比预期(12%)高出了5.9个百分点。 内需不振,外需却异常给力。 东南亚工厂的确在分国内的蛋糕,但技术还差点儿意思,想赚制造业的钱,廉价劳动力是一部分,但决定高度的还是技术。 在技术和产业链优势上,东南亚还得学中国一段时间。 但是,靠国外终究不是长久之事,因为老外也马上没钱了。 现在在老美的加息下,全球经济已经不可否认地进入了衰退周期。 渣打银行预测,未来12个月美国衰退的概率40%-50%。 这个世道的法则就是,种因得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这几年美国的大放水,举世瞩目,美国当初的想法就是直升机撒钱,野蛮刺激经济,然后加息,再吃"别人的尸体",转移债务,消化通胀。 然而"疫情+俄乌冲突",破坏了这一路径,油价暴涨,老美的通胀连续冲破历史高位。 一个在美的朋友说,高物价严重影响生活,美国老百姓现在已经不相信政府了,消费欲望低迷,比中国人都爱存钱。 跟中国不一样的是,美国是完全靠消费驱动的经济体,现在所有货币政策都用光了,在连续加息收缩下,经济将不可阻挡地走向衰败。 美国经济衰退,日本、欧洲等一系列附庸国自然就是垫脚石。 前段时间,日本国债两次熔断,日元汇率大幅贬值。 归根结底,就是美国的收割机开始启动了。 跟30年前一样,甘愿充当美国马前卒的日本,被割得毫无还手之力,而现在,美国有难,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在日本身上砍一刀,日本堪称头号血袋。 跟30年前不同的是,这几年疫情之间,我们没有跟美国大幅放水,在美国加息的时候,甚至逆势调控。 这证明着,我们在有意识地拒绝被别人带节奏,走出了独立的经济周期,这是一个大国崛起的必备素质。 这段时间,国际斗争激烈。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死于枪击,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前妻死于钝器撞击,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辞去首相职务,法国总统马克龙被指出卖工会,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被指性丑闻,意大利总理德拉吉提出辞职…… 总之,在比烂的时代,中国的表现相对好一些。 当然要走好下一步,远不止于"苟",我们必须面对更严重风险,债务。 3
网上很多人在评说国内经济时,都把经济下行,完全归结于"疫情阴霾"。 显得太过简单了。 最近我们也看到了,村镇银行事件,停贷事件……这些事件背后,其实都是历史性债务boom的表现。 我在昨天的《房价的天花板》一文中,讲到一个概念: 城市就是企业,企业运转需要盈利,有了利润才能支撑员工持续劳动,员工支持维系着企业的生命。 事实上,这些年很多城市都在涸泽而渔,用表面繁荣来掩饰里面的空洞,经济繁荣时还行,一旦下行,必露原形。 关于停贷事件,现在已经蔓延开来了,连很多年前的烂尾盘业主都参与到了这次行动中,如果继续蔓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势必会动了房地产大盘的根基。 高盛在内部电话会议中给出了建议方案,很实用: 最好的结果是,修改房屋预售制度,接受停贷,不拉烂尾盘业主黑名单,而且地方出面返还首付款。 这样做的好处,一来刺激人们对于期房的信心,二来还可以提振烂尾楼业主二次消费。 次好的结果是,接受停贷,不拉黑名单,地方出面找承接商,继续开发楼盘,让大家住进去,然后恢复贷款。 最差的结果是,不接受停贷,全部拉进征信黑名单。 我认为保守是"次好","最差"应该不会出现,道理很简单,如果无法维护烂尾盘业主的利益,那么市场上无人再敢买期房。 期房完蛋,城投和城商都跟着倒霉,连带地方财政,那时候一个城市的运转都会出现问题。 这个顽疾是时候该根除了。 债务雷,主要集中在下游。 比如最近很多河南的朋友跟我反应,当地的中小银行出现了挤兑风险,大家都把钱拿出来存进了大银行。 其实对于城市也一样,河南的烂尾楼也是全国最多的,这不是地域黑,而是城市经营不当,出现的债务雷形成了连锁反应,最后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这次大潮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不出意外,未来会有大批当地的有钱人会转移到更安全的城市。 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必然强化城市之间的"马太效应",强者必强,弱者完蛋。 4
很多人问我对国内经济怎么看? 说实话,我始终有一种预感,东方大国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这不是爱国情怀催生的非理智意识,而是理性状态下的评估选择。 我们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徙,人民币国际化还没有做,丝绸之路还没有通,各大城市群还在昼夜不停地建设。 一切都还未开始。 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也站在了全球顶峰。 内燃机时代,我们没资格赢。电机时代,我们没理由输。 上半年,比亚迪历史性超越特斯拉,登顶全球销冠,未来会带着蔚小理等一帮小兄弟,去全球市场攻城掠地。除了特斯拉,还有谁敢来应战。 当然我们也经历着艰难的"冲顶障碍",债务风险、体制顽疾、不均衡的财富结构…… 说实话,要不是去年搞双减,反垄断,今年的经济也不至于如此。但反过来讲,如果不做,未来可能影响长达数十年的经济。 只要是正途就没错,剩下的交给时间。 现阶段,处理好债务和民生,要远比追求GDP增速更重要,苟住自己不出问题,别人出问题的时候,就是一种赢。 最重要的是踢出"猪队友",一切以民生向,而对于你我来说,稳住心态,去寻求机遇,历史上每一次危机中,都藏着最有价值的机遇。 如果能看懂这句话,你就是那个"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