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正在农村劳动,说说那时我们村农民干什么,绝对是真实的情况。 那时,没有农闲一说,一年365天都出工,生产队有很多活要做。冬天主要的活是学大寨,平整土地,把山坡上的每一块梯田都平整到外高里低,不让水土肥流失,里边高的地方土下边是石头,要放炮,把石头崩碎,然后把石头捡出去,垒地阶 再垫土,把地整平。这活年年冬天干,没完没了。 还有倒粪,把各家猪圈起的农家肥倒细碎,用牛车马车运到每块梯田能进车的地方,再由社员用三轮车推到地里,三轮车也运不到的地方,两个人一组用筐抬上去,一堆一堆排成行,留到春天种地时撒到垄沟里做底肥。这个活也要男女劳力都参加,倒粪的倒粪,运粪的运粪,抬粪的抬粪。年年都得干,家家有猪圈沤肥,家家猪圈旁一大堆,都得倒细碎,运到地里。 还有打井,修渠,修复渠道,为来年春天种地浇水做准备。因为村里打了井,所以安了自来水。地里有了机井,有的地可以种两季,收了麦子再种别的庄稼。这是冬天的主要农活,还有其他的,像挫玉米,剥花生等等。 夏天天气热,也出工,很多活,比如地里的草都是人工一块地一块地的整,不能地里长草。即使刚刚下过雨,也有活,去山里割荆树,背下来垫猪圈沤肥。 总之一句话,没有闲着的时候,除了春种秋收,其余的时间都为春种秋收做准备工作。看着块块梯田的庄稼,长势喜人,也挺高兴的。 原始的劳动方式,费人力,都得农民亲力亲为,比如当时没有灭草的药,必须不是耪地,就是薅草,每块地都得耪几遍,又松土又除草,这就很费人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说是农业学大寨的火红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掀起高潮。田成方,渠成网,地平如镜就是这个年代建成的,这为改革开放后农村包产到户粮食大幅增产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农民衬的农闲季节大搞土地平整,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把农闲变为农忙,实现了农业土地园田化,粮食大幅增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农民付出最多,出力最大,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的年代。冬天出大汗,农田大改变。农闲变农忙,粮食装满仓。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这就是那个时代农民实干苦干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冬闲是农民的大干,换来了地平如镜,渠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这使日后粮食增产的最大保障,可以说现在的农业发展也受益于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付出。 谢邀请!那时代一年365天除了春节休息一至两天其它日子都在出工挣工分,我那时虽小但耳闻目睹天天如此,有的生产队长为了争得学大寨的红旗手不顾社员死活冰天雪地强行出工,可以总结两句话形容那时代,一,一年三百六五天有干不完的活,二,一年三百六五天没填饱肚子有一天!!!!! 整个生产队时期是奋斗的时代,农民付出了很多。我总结一下几条: 1,国家过程,如治理黄河,淮河,海河等等。免除了多少水患,给沿岸人民带来了多少年的平安?还有修铁路,公路等。 2,地方工程,起初是挖河挖沟,防洪泄洪,使一些涝洼地成了良田。随后是修排灌站,打机井,就我们济宁而言,从城北到汶上县边界四十多里路,京杭运河沿岸就建了三十多座排灌站。与其相配套的百亩方,路沟渠,需要大量的人力。工程结束后,当时真的是旱能浇,涝能排。可惜这些排灌站现在都废弃了。 3,集体副业,队里每年都用买些苇子,分给社员们,让家庭妇女编苇席,苇席交给队里,队里卖给公社采购站赚钱。社员们自己挣工分,还能赚点苇席卖。大雪封门上了大冻,不能野外劳动了,一家老少都忙着编苇席,也不闲着。 这是我们这里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知道其它地方如何。 谢谢邀请! 六七十年代,农民可以说没有闲暇的时候,冬天也没有—— 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一切刚刚从头开始,青黄不接的时候。 现在不少年轻人,不让我们说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那是他们不知道一穷二白是什么情况,白手起家有多难,他们也就更不知道青黄不接是什么意思…… 且不说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到"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都学解放军",再到"赶英、超美"的建国大目标,就只说十几亿人口的肚皮要填饱,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豁上去了,你可想而知,独独农民能有个农闲吗? 是的,现在一到冬天,收藏备户,是农村人休闲的季节;以前也有过,可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 那时,所有的物资,统筹安排,各级领导人也不例外;每一分钱都要掰开来细花;每一个劳力,每一天时间都要有它的价值……农民能有闲暇吗? 平时,农民没有假期,每天按时上班下班,按劳记工,尽管一分工几分钱,有时晚上还要加班:耕田耙地,收割鋤薅,一年到头,周而复始;一到冬天,反而更忙;冬耕冬翻、积肥造肥、拾边造田、开荒扩田、交公粮、卖余粮、植树造林、开会学习、拥军优属,甚至连大年三十,初一都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学大寨,行动积极,思想挂帅…… 每家的强劳力,不到收季了,就要奔赴前线:扒河治水,什么南水北调工程、大小河道疏浚工程、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农村农田基础建设工程……想起那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的场面,现在还会心情激动不已…… 大家如果现在来到我们大平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与河网配套的林网、路网、电网……都是那个时期的农民,千军万马,花了多少个冬春,用血汗建立的不朽功勋;不少地方,现在已经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开发了多少旅游景区,都是在那个时代的农民开发工程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 如果你有幸能目睹那些年火爆的场景,你也一定会对他们肃然起敬的! 反正我一想起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就忍不住一阵心潮澎湃! 六七十年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是风清气正的年代,人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一心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战天斗地,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敢叫日月换新天。 你说,在这样氛围中的人民公社社员(现在叫农民),冬天有农闲,社员会有农闲吗? 千万不要用现在的农村比,现在农村有的,那时都没有: 没有赌博打麻将的; 打牌玩麻将的人心术大都不正,都想着赢别人的钱,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如输了就偷,就抢; 家庭带来不稳定因素,父子成仇,妻离子散。那时没有这些,离婚率很低很低,犯罪率很低很低,一个公社仅有一个特派员管治安。鲜见一些乱七八糟的事,社会风气真的很好,道不失遗,夜不闭户。社员们主要劳力修水利,其它劳力准备春耕,积肥,挖塘泥,清沟,平整土地等小型农田基本建设。不象现在,秋收后,田野里到处枯草一人多深,荒凉呀! 一句话,冬闲人不闲,给了那时人们快乐的心情。常言说得好: "闲逸的生活是不会贞洁的",无事生非!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劳动,一起说笑,无忧无虑,快乐无比。这是单干后想都想不到的。为什么过来的人都怀念那个时代?人活活一个心情嘛!快乐每一天,岂不悦乎! 白天忙农田水利建设,夜幕降临,三五成群地结队去看电影,看文艺演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的大队还组织唱大戏,三晚五晚不等。尽管是站着看,腿是酸的,心是甜的,愉快的。回到家一躺就睡着了,就没有失眠一说。 六七十年代,农民冬天闲暇时,女人们纺纱,洗洗浆浆,缝缝补补;男人们打牌,喝酒,吹牛。也有推牌九、打麻将赌博的,不过,只能偷偷的玩。 农民没有周末,没有假期,一年四季都在忙,冬天的主要任务是兴修水利,只有天气不好的时候才能休息。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不愿意提过去!上世纪70年代正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时代。冬天不叫闲暇时间,只能叫农闲时间。冬其实正是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最好时间,人民公社往往会搞大会战!统一制定任务,每个大队都得参与。大队再把任务分给生产小队,每个生产队都会在工地支起锅灶,一天三顿饭在工地上吃。可以说披星戴月!因为冬季白天短夜间长,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出工,晚上再张起保险灯打夜班干活。远的村庄都会住在附近村庄,以免回家耽误时间(也有交通不便的原因,那时都是步行)。当时有个口号:"冷战三九,夏战三伏,一直干到腊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社员不可能有闲暇时间!记得当时三九严寒封地,只能用镐头刨开个洞挖土,挖空后再把冻土砸开再装车,推车(小推车),整平农田,叫修"大寨田"。没有去工地的老弱群体,再组织在本队干活:去地里捡捡石头、刨刨茅草(茅草属多年生植物,根在地里蔓延很快,吸收土地养分,把茅根刨出来,晒干,第二年就不长了。)、修补修补地堰、亦或是打打绳子(那时生产队用很多绳子,封车子、做牲口套、井绳都要用!自己种麻,自己打绳子用)。生产队的社员根据其能力,各尽所能,是没有闲人的!一年到头都在忙! 我记得是冬天闲下来了,国家就下达建设水利,外出挖河,有劳动力的都外出挖河,那时候是分大型民工,中型民工,小型民工,总共分三类民工,大型民工去外地挖大河,中型民工在本县之内,挖河,小型民工在本村修理圩堤,那时候就是这样的,还有就是为来年春耕生产做准备,积肥等。反正农民没有闲的 六七十年代,农民冬天闲睱时,集体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就是修地,垫地,造田。修坝,建水库。在家有空间集粪,沤类之类的。这就是六七十年代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