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工商管理硕士,华而不实的奢侈品
最近,陈春花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陈春花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号称管理学大师。把自己包装得那么富丽堂皇,目的就是卖课程。
她碰瓷华为,说任正非请她当军师。结果华为发表声明说,强调"与陈春花教授无任何关系,华为不了解她,她也不可能了解华为"。
近日,又曝出了她的博士学位可能是在一家类似于克莱登大学取得的。
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就引申出一个问题,MBA这类的工商管理,学了到底有没有用?
这里的作用是指,学了以后是不是能把企业管理好、创造出效益来?而不是指,有了这个文凭,可能会找到一份好工作。
读MBA的人无非就是两种:
一个是还没当上高管的。
有的可能是全日制学生,有的是已经毕业了的,利用周末时间攻读的。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想拿到一个敲门砖,得到在大公司就业或升职的机会。
还有一种是职业经理人或者企业家。
他们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读MBA也就是镀镀金,拓展一下交际圈子,认识多点人脉。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不难,认识字就能读懂;难就难在怎么具体应用。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最难:一个是挣钱;另一个是与人打交道。
管理学就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科。
而管理学中的分支工商管理,则是集合了挣钱和与人打交道这两件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其实,你看看MBA学的具体课程,和本科阶段企业管理或者工商管理的课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无非就是换几个更好的老师,或者用国外的教材,但是学了就能把企业管好了吗?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案例
首先是李亚鹏。
作为一名演员,李亚鹏的演技还是挺招人诟病的。但不管怎样,他也算是当时的一线小生了。
2005年,李亚鹏娶了天后王菲,女强男弱的格局多多少少会给他增加了一些压力。
既然在演艺方面无法超过王菲了,李亚鹏就想在商业方面证明自己的才华。
他涉足过酒吧、搞过话剧、开过影视公司,只有影视公司投资的个别影视剧挣了钱,其他都打了水漂。
2013年,他和王菲离了婚,同年从长江商学院毕业,然后宣布进军房地产。
李亚鹏搞的不是普通的住宅房地产,而是在丽江搞了旅游地产,最后欠了4000万被告上了法庭。
同时,取得MBA学位的他还完美地错过了娱乐产业大发展的风口。
在这一阶段,演员片酬暴涨的风口,资本十分注重流量。
李亚鹏这种稍显过气的明星,只要好好包装一下,唤起一波回忆杀,多参加几个综艺节目,一年挣个大几千万还是挺容易的。
第二个例子就是贾跃亭。
这里说的不是他,而是他的中国好同学们。
贾跃亭是个大老千,坑了一大批人,已经为老公还了几亿债务的刘涛,又被他骗走了6000万。
乐视系爆雷后,他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们送来了6亿的投资,最后也是血本无归。
学了MBA,连这点判断力也没有?
第三个例子是清华大学总裁班
34名学员众筹开了一家餐厅,破产了。
最后一个例子就是房地产。
网上有一份爆雷民营房地产公司名单,凡是你能叫得出名字的大型民营房企都在其中。
这些房企的老总们大部分都读了MBA,也请了许多名校毕业的MBA当业务骨干。
这一方面说明,行业大环境不好,这些再光鲜的履历都没用。
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白读书了。
房企爆雷的原因就是高杠杆运营,这在战略上犯了很严重的错误,MBA不是有一门《战略管理》的课程吗?
其实,这也谈不上什么战略,就是常识而已。
最近,横空出世了一名女商业导师,据说卖出了几千万的课程,就是针对中小企业主的。
目前的大环境大家也明白,生意实在不好做,但听了她的课就有用吗?
看过几个短视频,就是用故事的形式讲一些成功的商业案例 ,用比较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述出来。
其实,这里面有内容很多都是错误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吸引足够多的眼球。
他们很好地抓住了中小企业主的焦虑,反正钱不多,几百块钱是可以买一门课程。
但是量很大,互联网提供了足够的韭菜。
这就是一个低配版的陈春花!
这些人还是有一定才能的,演讲能力很出色,能够忽悠。
当然,能忽悠人也是一种能力嘛!
但是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去进一家实体公司运营,有99%以上的可能性是要扑街的。
MBA其实是一种奢侈品。
在经济大环境良好,企业盈利丰厚的时候,招几个MBA装点门面,或者老总自己亲自去学MBA课程,拓展一下人脉关系。
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
也就是说,奢侈品是有很高的品牌溢价的。
所以,黄金就不是奢侈品,天然就是货币,真正的硬通货。
MBA工商管理这类课程,如果是全日制教育,花正常的学费去读还是可以的;如果花几十万镀金,普通打工人大概率是收不回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