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为什么有的人爱咬指甲?怎么解决爱咬指甲的问题? A: "别再咬手指甲,脏死了!"这句话,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 小时候,每当我们咬指甲,妈妈就会严厉批评,顺带着还要打一下我们啃咬的手。 随着心智成熟,我们知道了咬指甲是个坏习惯,细菌会顺着嘴巴进入身体,于是我们也慢慢戒掉了它。 但有小部分人长大后仍保留着坏习惯,总是下意识地咬指甲,这是为什么呢? 咬指甲是心理问题 关于咬指甲,医学界公认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种,认为是身体缺乏微量元素导致的,但这种情况多发于3-6岁的儿童。 原因在于当体内缺乏钙、铁、锌等营养物质时,孩子的味觉会下降,有可能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不愿意正常进食。 于是当他们感到饥饿时,有可能食用能接触到的所有物品,比如指甲。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带孩子前往医院,做个详细的身体检查,针对性地补充营养。 第二种,认为是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当个体承受压力,感到焦虑、抑郁时,就可能通过啃咬指甲转移情绪。 这种现象会出现在儿童身上,是因为父母的高期望、学校的高标准或者自己对自己施加压力等原因。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干预,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那它有可能伴随孩子成长,成为他们应对情绪的固定方式。 严重的咬指甲是种病 关于咬指甲能够释放情绪,心理学家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最被认可的结论是: 咬指甲能让个体短暂地逃离压力源,分散注意力,感到快乐愉悦。 为了印证这一理论,研究者进行了相关试验:让爱咬指甲的人置身于不同的房间。 有的房间播放电影,氛围轻松;有的房间布置困难任务,氛围紧张;有的房间什么也没有,无事可干,让人感到焦虑... 当时间流逝,研究结束,研究者发现: 比起轻松状态,紧张和厌烦的状态更容易诱发咬指甲的行为。 虽然咬指甲能够释放情绪,看似起着积极作用,但实际上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被视作行为障碍。 在DSM-5的诊断标准中,将长期重复啃咬指甲及周围皮肤的习惯性行为,称为咬指甲癖,归在"强迫症和其他相关障碍"分类之中。 与它相似的还有拔毛癖、异食癖等,都是个体对身体实施病态的重复行为。 从心理出发解决问题 目前尚未有药物治疗咬指甲癖,所以想要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层面着手。淡化"粉色大象"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试验——粉色大象试验 。心理学家告诉实验者: 接下来的5分钟里,你可以自由想象,但千万不要想一头粉色的大象。 一般人的常识里是不存在粉色大象的,所以根本不会想到它。 但当心理学家强调之后,实验者的脑海中会自动发散,最终他们无一例外想到了粉色大象。 这个试验的结论就是,当你越在意某件事,那件事就越容易发生 。所以想要改掉咬甲癖,我们首要做的就是不要想。 当出现咬指甲的冲动时,可以寻找替代行为,转移注意力, 比如外出散心、听听音乐等等。厌恶刺激矫正 除了转移注意力,我们还可以通过阻断的方式,制止咬甲行为。 简单而言,就是对咬指甲这个行为制造阻力,让个体对它产生厌恶心理。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涂指甲油,指甲油本身带有相对难闻的气味,咬下去的口感也不太好,让我们没那么容易下口。 另外,涂抹指甲油强化了咬指甲的危害。 指甲传播细菌,用肉眼是无法看见的,很容易忽视,但是指甲油是工业产物,我们明确知道它是有害的, 这种可被看见的危害,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们的不良行为。 学会释放情绪 藏在咬指甲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个体产生的负性情绪无处发泄。所以解决问题第一步:是看见情绪和接纳情绪。 而认识情绪,最好的方法是倾诉。 倾听的对象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在说的过程中,我们帮心灵打开了一道门,让情绪有通道向外排出。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我们要允许情绪存在,不开心时通过合理途径宣泄即可。 比如所处环境压力大,那就出门走走、透透气,让自己有喘息的空间。 无法释放的情绪,可能转变成自我攻击。 所以,对自己宽容点,将视角放在积极的方面,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