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战斗英雄蒋诚为什么在退伍36年后才被人熟知英雄事迹?
蒋诚,原名蒋启高,1928年12月出生在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一户贫穷的家庭,一家子人(父母、兄嫂、弟弟、侄子)全部都靠家中的两亩薄田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蒋诚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经常有上顿没下顿的。
1949年12月,成都终于迎来了解放,在胜利的炮火中,蒋诚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希望。这一年,他21岁,正值青年的蒋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解放军第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的一名战士,而在他参军不久之后,他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蒋诚"。改名的原因,是想要表达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意思。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1年,蒋诚所在的部队11军31师被编为志愿军第12军,同年3月,蒋诚跟随志愿军第12军入朝作战,从1951年4月22日至1951年11月,蒋诚所在的12军参加了400余次战斗。期间,蒋诚跟随志愿军第12军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取得了不少战斗的胜利。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蒋诚在战场上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成长为了一名骁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战士。
1952年10月,也就是蒋诚入党四个月后,他与战友们迎来了永生难忘的上甘岭战役。正是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战役中,他获得了一个中国军人的至高荣誉。
1952年10月14日开始,美军先后调集了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战机3000多架与志愿军对上甘岭这个仅3.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展开了历时43天的反复争夺。
1952年11月1日,12军的部队开始投入上甘岭。以此为开端,之前的"上甘岭战斗"升级为"上甘岭战役"。彼时,上甘岭负责第一阶段战斗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已在短短半月的血战中拼光5600余人,全师27个步兵连有16个是被打光后重建的。
11月8日,蒋诚所在的部队到达上甘岭,旋即被上级要求3天准备,11日发动反攻。彼时,上甘岭最重要的537.7高地已陷入最危急境地,该高地4个连日夜血战后,仅剩24人退守7号坑道,并且连续11天断水断粮。蒋诚所在的部队,就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冲上了朝鲜战场最危险的火线。
1952年11月11日,我方志愿军开启反攻,在战士们的掩护下,志愿军战士按照指示,兵分两路向敌军所占的南山发起进攻。经过一段时间的浴血奋战后,我军成功歼灭了对面的一个营,将537.7高地重新夺了回来。
随后,蒋诚所在的部队担负坚守537.7高地北山的任务,在此次坚守的过程中,蒋诚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蒋诚操作的是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该重机枪是二战期间苏军使用的 ,这种重机枪的口径为7.62毫米,射速100发/分,平射的有效射程约1000米,高射的射程在500米左右。
他主要采用的是曲射的方式,使子弹越过部队射到敌人的阵地上,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蒋诚所在的重机枪组的任务就是,掩护前线的战友和清剿残留的敌人,当部队成功占领537.7高地,转入防御作战后,蒋诚的重机枪组按照指示转入坑道口机枪阵地。
此时,对面的敌人因为丢失了537.7高地,开始进行疯狂的反扑,坦克、大炮以及战机,能用的武器装备都用上了,面对敌人密集的火炮攻击,蒋诚非常镇定,他在坑道里发现敌人的重机枪阵地后,迅速举枪,干掉了敌军的三名重机枪手,顺带将阵地里的重机枪打坏了。
但此时,我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敌军炮火的滥攻下,我军在537.7高地的轻重机枪受损严重,整个机枪组就只有蒋诚的重机枪还能够正常使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蒋诚顾不得重机枪配置的战术要求,将唯一一架重机枪摆在了阵地的最前沿。
在战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成群结队的敌机在阵地上空盘旋,时不时地就会丢几颗炮弹下来,这对我军的防守威胁极大。蒋诚两眼一瞪,调高重机枪的射界,对准天上的敌机连续打了几个连射,子弹成功地击中了敌机的尾部。随后,就有了这一景象:这架美国敌机后面冒起滚滚黑烟,紧接着就是"轰——"地一声,坠毁后的敌机在地面上燃起冲天大火,美军飞行员葬身火海。
其余的敌机飞行员见形势不妙,便赶紧飞离537.7高地的上空,仓皇逃窜。虽然,蒋诚在这次战斗中打落了几架敌人的战机,但也因此引起了敌军的恨意,很快他们就带着密集的炮火来"报仇"了。
因为,蒋诚刚刚用重机枪射击敌机,所以他的位置已经暴露在敌人面前了,此次敌人的炮火都是针对蒋诚的位置,因此,这次蒋诚要想全身而退,除非有奇迹发生。但是,幸运最后并没有出现在蒋诚身边,即便他已经很小心了,可一发炮弹还是在蒋诚的附近爆炸。蒋诚身边的弹药手和副射手都负伤,而蒋诚自己也被一块锋利的弹片戳穿了棉衣,弹片嵌入了他的腹部,甚至还将他的肚皮割开了。
顿时,蒋诚疼得几乎要昏厥了,不一会儿的功夫他就满头大汗了。他心中一直告诉自己,这个时候自己一定不能倒下。于是,他艰难地为自己做了个简单的包扎,咬紧牙关,向着对面阵地的敌军进行猛烈的攻击。
后来,敌人被我方志愿军打退后,来传达连长命令的连队通讯员,突然发现蒋诚腰间裹着伤口的布已经被鲜血浸透了,并且他浑身还在剧烈地颤抖,可想而知,当时他经历着怎样的痛苦。于是,这名通讯员急忙搀扶他离开了阵地前沿,随后找到担架员将蒋诚送往战地医院进行抢救。 期间,蒋诚经过三次全身麻醉,又连开了四刀后才将腹部的弹片取出来。
最终,因为敌军在上甘岭这一个多月的争夺战中,伤亡惨重,损兵又折将,只好赶忙撤出537.7高地的争夺。随即,12月3日到12月4日这两天的时间,我方志愿军又成功地击溃敌人两个营后,彻底让对手不敢嚣张了,而537.7高地北山阵地在战士的努力下也得到巩固。
1953年,蒋诚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性治疗后,伤愈出院、回归部队。经核准,蒋诚率领重机枪组在上甘岭战役中,共计歼灭美军400多人,并击落、击伤敌机各一架,击毁敌人重机枪一挺,重伤后依旧坚守岗位不下火线。
正是因为有蒋诚的坚持,我方才得以压制住敌人的火力点,从而大大减少了我方志愿军的伤亡。而且,在双方激烈战斗的过程中,全班只有3人负伤,荣立集体二等功。后来,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的批准,蒋诚荣记一等功,并荣获"人民功臣"称号。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一年后蒋诚跟随部队回国,后驻扎在浙江江山市。当时,驻地的营房紧缺,按照上级的指示立即营建营房,蒋诚在这次营建营房过程中,又获得了一个三等功。
1955年2月10日,蒋诚响应部队号召退伍,离开了他热爱的部队,身上带的东西很少,只带了5件物品:便衣一套、鞋子一双、毛巾一条、肥皂一条以及布票16尺。至于他在部队中获得的奖章,都被他放进了一个盒子里,而且在他的身份曝光之前,几乎没有人见过这个盒子。
回到家乡后的蒋诚,对自己在上甘岭战役中的战绩闭口不谈,当起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按照惯例,一等功的英雄回到家乡后,当地政府都会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也会安排相应的工作,还会发放一定的慰问金。
可是,这些蒋诚什么都没有享受到,原来是因为当年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喜报》上的一个字写错了,这才导致蒋诚的家人和当地政府没有收到《喜报》。而在蒋诚的心中一直认为,党员不能向组织找麻烦,因此他才从来没有向政府公开过自己的身份。直到1988年,王爵英在整理档案的时候发现了这份《喜报》,刚好他是蒋诚弟弟蒋启鹏的老师,蒋诚的身份这才被扒了出来,后经多方查证,主动深藏功名36年的蒋诚,才被世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