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西方的艺术来自于女性人体,中国的艺术来自于自然山水
文·段宏刚
1935年,林语堂(1895年——1976年)先生出版了一本27万字的,以英文写作的散文集《吾国与吾民》,全书共9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他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剖析了中国人在民族心理上、思想上、精神上等方面的特质。第二部分谈论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里表现出来的特点与习性。
在第八章《艺术家生活》里,林语堂说了这样一句话:中西艺术最显著的差异,在两方灵感之不同,这就是东方感受自然之灵感,而西洋感受女性人体美之灵感。
这句话后来经过传播,逐渐变成为本文题目所说的样子:西方的艺术来自于女性人体,中国的艺术来自于自然山水。
虽然说得更为具体和直接,但本质上的意思没有变。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24岁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3年后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来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1年后顺利拿到西方比较语言学博士学位。
1923年回国后,林语堂先后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聘为教授,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在教学之余,他勤于笔耕,潜心钻研学问,在文学、语言学、翻译、教育等领域,都有很突出的成就。
他在文学上最显赫的成就,无疑是1939年用英语写作的49万字长篇《京华烟云》,自出版后,就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国际文坛影响甚大,因为这本书,他先后被"诺贝尔文学奖"两次提名,分别在1940年和1975年。
林语堂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又有多年留学欧美、研究西方文学语言的经历,并且,他的许多著作都用英文创作而成,因此,他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学贯中西"的大师,他说的话自然而然被看作是言之有理,很有权威性。
东方感受自然之灵感,西洋感受女性人体美之灵感。西方的艺术来自于女性人体,中国的艺术来自于自然山水。
林语堂是从"大文化"的视角来对东西方艺术的本质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如果对东西方艺术有一定了解的话,会发现林语堂说得很正确。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艺术的根源来自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艺术家、作家都出自贵族,他们是一群衣食无忧、精神富有的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伊索,等等。
这些人每天喜欢聚在一起探讨宏大的哲学问题和人生终极问题。比如,关于"美"的本质是什么,他们就曾经进行过非常激烈的探讨和辩论。
经过长期讨论后,古希腊的文化人在意见上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世间万物里边,人体是最美的象征,被赋予真实、自然、优雅、纯洁和崇高的的含义,人体之美的含义非常丰富,足够让艺术家在创作中找到源源不断的灵感。
同样是人体,西方艺术,包括雕塑、素描和油画,为什么更青睐女性人体呢?说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从文化因素来看,女性人体符合"生殖崇拜"的指向。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里,人类就产生了"生殖崇拜"的意识,自此后,"生殖崇拜"意识不分种族和国家,一直延续至今。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性是人口生息繁衍的根本保证,对维系整个族群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一个族群往往由一名德高望重的妇女作为核心。
由此,产生了"生殖崇拜"的观念,既是对女性繁殖能力的赞美,也是表达对妇女的崇高敬意。此时期,原始人用泥土、石头、木头等材料雕刻成的女性形象,在造型上看起来比较夸张,无一例外都是丰乳肥臀的样子。
"生殖崇拜"的观念延续下来后,深刻地影响了雕塑、素描、油画等视觉艺术形式创作的取向。
第二,从审美因素来看,女性人体在艺术美感上更加鲜明。
所有线条里边,以审美的角度来看,曲线最有优势。因为曲线的形态是波浪形,本身带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看起来圆润、婉转、流畅、柔韧,在形式语言上能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能明显地催发观者的审美联想。
女性身上由于具有许多天造地设的曲线,这些曲线能勾勒出女性特有的凹凸有致的身材,如果以女性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肯定会把曲线之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相比于女性,男性人体的轮廓多由直线构成,看起来缺乏立体感,不够吸引人,所以,女性人体自然而然成为艺术家的最爱。
第三,从历史因素来看,女性人体更能体现自由精神,展现人性格的光辉,对打破宗教"禁欲"思想的限制有很大作用。
"文艺复兴"之前长达1000年的"中世纪"里,西方的"神学思想"非常盛行,要求艺术家必须循规蹈矩,按照教会的清规戒律来进行艺术创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包括艺术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几乎没有活力。
为了体现人性的光辉,追求自由精神,打破"禁欲"思想对人们的限制,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画家,借助宗教题材和神话题材的名义,率先把赤身裸体的女性题材吸收进绘画里,以表现女性的风情万种和婀娜多姿为己任,目的在于讽刺"神学思想"的偏颇和狭隘。
他们的变革,促使"文艺复兴"在绘画领域轰轰烈烈地展开。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导致西方艺术对女性人体情有独钟。
实际上,翻开西方美术史也能看出端倪,从古希腊时期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雅典娜像》、《命运三女神》,一直到西方十大名画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毕加索《格尔尼卡》和《亚维农的少女》,梵高《星空》,安格尔《大宫女》,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莫奈《日出印象》,至少有一半都跟女性人体有关,足以证明西方艺术对女性人体有多么热衷。
可以说,西方艺术家喜欢刻画女性人体,既是他们的优良传统,也是西方人在审美观念上的直观体现。
中国画就不同了。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至深,促使中国人在宏观的精神信仰上倡导"天人合一",在审美观念上追求含蓄内敛,在艺术创作上奉行师法自然。
道家思想把人看作是自然万物中很渺小的一部分,所以,在艺术的选材和创作上,大自然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飞禽走兽,一直是中国画的主流,它们更能以托物言志的方式,寄托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人格理想。
翻开中国美术史,就可以发现,中国人物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作为山水画或者花鸟画的配景来出现,简单粗暴地表现人体,不可能在中国画里占据主导地位。
快来看看杨洋的腰线时尚芭莎发布了十一月刊杂志封面预告,杨洋一张露腰的背影照片,导致网友们瞬间不淡定了,杨洋的腰线被直顶道上热搜,哇杨洋真的露腰了!网友还真是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到重点,纷纷评论这腰
今秋火了一种颜色叫伊比萨蓝,洋气减龄还显白,黄黑皮也适合现在很多女性,特别是像小编这种步入职场的,在挑选单品时会偏爱基础款,挑选单品关键词也从吸睛变成了耐看,很多人会问那简约基础的穿搭靠什么取胜呢?我认为是色彩,利用色彩变换和色彩搭配去
此情可待成追忆(三)就这样,在我提出分手之后,他一直十分痛苦,无法接受。每次我和晓敏去学校饭堂吃饭的途中,我都会看到他和舍友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我,因为他知道我去饭堂一定要经过他们宿舍的,可我总是狠心装
散文爱情应始于美好,归于平静十月的天气偶尔绽放出短暂的暖意,如少女离别时偶然间的一次回眸,散发出一种不舍的美好。小雪不安地坐在靠窗的阳台上,眼睛不停望向对面墙上的挂钟,因为她即将要赴一场早就定好的约会。指针在
妈妈走了,我回来了,一辈子的遗憾我在外面,给妈妈报喜不报忧,妈妈在家,也是跟我报喜不报忧,终究是,我在外面受了苦,妈妈在家受了气我走时对妈妈说我走了妈妈妈说早点回来结果是,妈妈走了,我却回来晚了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辽东小镇遥远的田师付(之三)隐,生活像羔羊一样的沉默原创付明君来源印象本溪。遥远的田师付(之三)隐那些久远的时光被岁月的尘埃覆盖,往事已矣,还有谁愿意去回忆那咯血般的痛楚,还有谁会想起在小镇上那一段悲迓的时光?我的田师付小镇,落寞取
行在深秋的路上行在深秋的路上,暖暖的阳光,轻柔地洒在宽阔的路面,公路笔直的通向了远方。路边的花草树木,整齐如同列装的军阵,披上了一层柔和的光芒,透过疏枝偶然可见一圈圈如晕的光环,似梦若幻。姹紫嫣
携人间清暖,从秋色穿过随着时光的推进,秋的脚步,日渐急促起来,催红山林,摇落金叶,渲染一地繁华。微风轻漾,暖阳轻洒,浓墨重彩的秋,尽显缤纷与灿烂。如果说,春的缤纷是娇艳与清丽,那么,深秋的灿烂,则是浓烈
谁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刚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听到老师讲的谁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人自己也想了下,为人子女觉得父母最重要,有了子女后,孩子就是自己的命就忽然想到自己人生匆匆三十载算是一个懂事的女儿,称职的妻子
不建议穿风衣了,今年流行这几种厚外套,时髦减龄又有气质时尚就像女人,让人捉摸不透。这句话连身为女性的我们都很难不赞同。但这也正是时尚的迷人之处。就像歌词里说的唯一永远不改变,是不停地改变。今年时尚的风,又刮向了哪边呢?每年一入秋,不管
打底裤连衣裙今秋最时髦穿搭!显瘦保暖两不误,关键是特显气质到寒冷的秋天之后,大家的穿搭都是倾向于保暖为主,但是在注重保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时尚度,毕竟大家都是爱美的,也想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让自身的魅力得到提升,穿的又时髦又高级,不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