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凌晨,伟大领袖毛主席,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伟人离世后,人们用各种方式缅怀伟人的足迹。与此同时,因为血缘的关系,伟人的后人也一直被世人所关注。 很多人希望,能从毛主席的后人身上,看到伟人的影子,尤其是长相上。所以,当长相酷似毛主席的孔东梅出生后,就得到了众人的广泛关注。 上天的恩赐,新的希望 孔冬梅,是伟人的外孙女。 不安的时代,差一点让毛氏家族失去了这个长相与毛主席如出一辙的外孙女。 "要,生活再困难,也是应该要这个孩子的。" 毛主席的一句话,才让女儿李敏下定决心留下这个孩子,那时候的李敏,生活经历着身体的不适与工作的不顺,担心无力担起母亲的重任,多有窘迫,只好去信询问父亲毛泽东的意见。 令李敏意想不到的是,父亲却一改以往的严肃,在信中温和的劝说,让李敏清楚地知道,父亲有多么重视这个小生命。 大概是战争里无数生命和血肉的牺牲,让毛主席觉得生命是何等的珍贵, " 有多少困难,就跟爸爸说,爸爸来解决 。" 父亲有力的话语坚定了李敏的想法,她留下了这个孩子。 新生命呱呱坠地,带给人们更多生的希望,当时正在病中的毛主席,多想亲自去抱一抱这个可爱的孩子。 只是国家的重担依然扛在毛主席的肩上,身体不适也依然坚持以国事为重,中国能有如今的繁荣昌盛,一切都离不开英雄和领导人的努力,许多人牺牲小我,放下小家,以国为先。 加之当时身边的保卫医生担心主席的身体,主席只好按下这个令他开心又感到幸福的想法。 凝视着照片上乖巧的外孙女,长得和自己一样的富贵痣,这仿佛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毛主席毫不犹豫地写下孩子的名字——孔东梅, 将自己名字里的"东"字给了这个孩子。 他希望,这个能够将自己的理想继承与发扬,又附上自己最爱的"梅",是他认为品行最高洁的花朵,包含了毛主席对外孙女最好的祝福。 国家领导人何其忙碌,孩子已经长至4岁了,毛主席都不曾见过一面。哪怕心中多么挂念着外孙女,毛主席都无法撇下国家大事,去见一见自己的外孙女,这件事一直在主席的心上记着。 只是令亲人好友极为遗憾的是,直到毛主席与世长辞,身为外公的他都不曾与这个伶俐的外孙女见上一面。 后来,孔东梅女士多次在媒体记者的访问交谈里提及此事,仍是激动异常, " 如果没有外公的话,那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条命是外公给的 ",言语里满是感激与崇敬。 女孩的成长总是迅速的,却又敏感,父母的思想和态度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少女的成长烦恼各有不同 在主席辞世后不久,孔东梅一家就迁回了北京。毛主席的外孙女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上学。 孔东梅在长大的过程里,总是萦绕着亲人的叮嘱, "不要提起你的身份,不要主动地去说" 。 可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同学们总是能够发现孔东梅的身份,有时候考试的失利,也总能沦为大家背后的谈资, "毛主席的外孙女竟然考得不如我。" 这些异于普通同学的额外关注,与茶余饭后的评头论足,女孩天生的敏感度,让孔东梅的学生生活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母亲常说 "不要管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别人怎么生活你也一样"。 母亲大概是因为经历过一段充满不安的岁月,所以不论是思想还是态度,都十分开明。十六岁的少女,总有些独特的想法与见地。 在一次与母亲的亲密交谈里,孔东梅告诉母亲: "我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之下,我要走一条与外公不同的路!" 本以为母亲会觉得自己不尊重外公,否定自己的想法,却没想到母亲秉持支持的态度,不仅支持孔东梅的想法,而且对她的要求仅仅只是幸福开心就好了。 这令孔东梅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 "毛主席是毛主席,我是我,我要走一条不同的路!" 她在报考志愿的时候,身边时常出现很多声音,建议孔东梅从政或者外交,这样更能直接地秉承外公的光环与意愿,将一代伟人崇高的理想,崭新而直接的呈现在普罗大众的面前。 虽然身为毛主席的外孙女,是一件值得孔东梅骄傲一辈子的事情,但是女孩的心思是细腻且坦荡的。 新的时代有新的发展,她也不想要靠着外公的光环一路被扶持着长大。 孔东梅毫不犹豫地选择文学专业,也让大家感到意外。文字,更能表达孔东梅内心的坚韧与思想的见识。 虽然外界对于她的决定议论纷纷,但是孔东梅坚信,文字也可以成为她的利刃,外公的意志与理想,在文学里,一样可以完整的表达,甚至更加直击人心。 同样的,这一切也离不开母亲李敏给予她最强大的支持,让这个女孩有足够敢拼敢闯的底气 。 在后来的日子里,孔东梅如同海绵一般,大量地阅读着各类文字,汲取书中的知识,并且能够持之以恒的写作锻炼。日复一日,她成为了行业里一名优秀的编辑。 经手了很多有关红色文化的经典著作,和弘扬毛主席革命精神的作品,而且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孔东梅终于可以大声地说: "我是毛主席的外孙女,但是我更是我自己,我一样可以走出一条我自己的路。" 孔东梅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敦敦教诲,新时代新青年,她只是选择不同的方式,更勇敢地表达着伟人的理想。 特立独行的新时代女性 孔东梅身为伟人的后代,性格里都带着先人敢闯的特点。1997年,她毅然前往美国,在一个崭新的国度里,开启全新的生活。 生活稳定下来以后,平淡的日子让她觉得过于安逸,像是缺少了点什么,大概是骨子里还是传承了"不服输"的性格。直到2000年,她阅读了母亲李敏的著作 《我的父亲毛泽东》。 在这本书里,母亲详细地讲述着令人触目惊心的曾经。 外公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孔东梅的脑中,翻阅这本书,想象着外公伟岸的身躯,领导大家走向胜利,那些往事就如同老电影一般在眼前播放,孔东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如果不是母亲的文字,孔东梅无从了解更多关于外公的故事。 "于是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还要写一本外婆的书,还要写一本三代女性生活变迁的书。" 为了将历史叙述得更加详尽,她遍访故地与故人,当老人们情绪激动地握着她的手,凝视着她长着和毛主席一模一样的富贵痣,孔东梅感到万分高兴,世人没有遗忘外公,这是她最值得自豪的事情。 曾经有读者在阅读过,她著作的关于毛主席的书籍以后,特地来到孔东梅的读者见面会,紧紧握着她的双手,感谢孔东梅让读者们感受到战争年代先辈们的不易,更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 这件事孔东梅一直记得很清楚,读者能够对她的文字、她的创新方式产生共鸣,也给予她很大的鼓励, "前人也做过红色文化的研究工作,重复前人的意义不大。我还是希望能做一些新的、填补空白的事,走创意文化产业的途径,寻找新的表现形式。" 在红色文化事业的蓝图里,孔东梅脚踏实地地稳扎稳打,从不急功近利,这种心态的养成离不开母亲的教导。母亲李敏从不曾因为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儿,就摆架子拿大。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开会,尽管身体不好,但她从不早退和迟到,工作和写书之余,母亲的日常生活十分简单,深居简出,和普通的家庭主妇并无差别。 而孔东梅与母亲也有着极大的不同,不过,这也是时代的发展造就的。母亲生长的年代里,思想对于女性的强大束缚,是多数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母亲的着装打扮一如三十年前一样简单朴素。可母亲却非常认可孔东梅的着装打扮, " 从来红色第三代的着装就不是古旧的,思想也不是古板的。 " 无论在任何场合,孔东梅的着装永远都是简洁大方的。服装是否大牌,是否高价,并不是孔东梅关注的重点,款式得体的同时不失个性,是她的首要选择。就比如在台湾访问时,她的着装就赢得了台湾媒体的好评。 "中国人多么个性,多么讲究时尚,多么自我!" 因此,每次在公众场合露面,她的着装都十分考究,她想以这种方式改变大众的刻板印象,并不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就一定得是一板一眼的着装。 处于发展中的时代,大家的思想需要进步,包括学习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也有崭新的方式。 孔东梅认为,她是最幸运的一代,她可以以现代女性的角度去回忆和讲述外公和外婆的故事,是很有意义的。 所谓" 承上启下 ",那个年代里,外公外婆与父亲母亲遭受着的那些磨难,经过孔东梅的感悟,能够以文字的方式,讲述给更多、更年轻的人们听。 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播,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一定能够让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永远得以传扬。 结语 这是上天恩赐的礼物,毛主席挽救的生命,平凡的长大,有着不平凡的想法,"特立独行"却又是新时代女性的标杆,用她永不停歇的笔触,致力于将深深刻在心上的红色印记,以创新的文字方式, 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红色文化",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时代相结合,用新的视角诠释"红色经典",全方位的展现给新一代的人们。 孔东梅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蓝图里的每一项计划,她很像自己的外公毛主席,被人们认为是毛泽东精神新的传承,可孔东梅活的很明白,不论背景身世如何,她首先要做的是自己,人不可以丢失本心,她不能也不是外公光环下长不大的孩子。 孔东梅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她对自己的认知十分清晰,也更加了解自己的亲人。从前的她在意过自己身上的光环所带来的是是非非,成长后的她明白了这个"光环"的伟大。武汉疫情之时,默默无闻地将4500万捐献到所需之处,孔东梅没有任何宣传。 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做实事,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 这大概是孔东梅从老一辈身上学习到的最朴素的信念。 也是她带着毛主席的"东"字,将红色文化带往世界各地,唤起中国人最深处的国魂,坚定着红色精神永不消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