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发展,要求经营者努力提升自身的器量,换句话说, 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哲学、思维方式和人格。 本文精选了稻盛和夫著作《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经营十二条》(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企业家精神》(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中的精彩片段,希望本文能对您的人生事业有所启迪。一、做领导者,你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 我认为,作为社会一员的领导人,必须拥有普遍意义上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之中,在人民中率先垂范。 我认为,要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在集团中担负领导责任的领导者的道德观念。 领导人道德水准低下,将会给组织带来重大影响。公元11世纪北宋时代的大诗人苏轼之父、大学者苏洵曾一语道破:"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从这点上讲,人类的历史甚至可以视为领导者的历史。 就是说,领导人最重要的资质是:具备时时深入思考问题的厚重的性格。 我认为,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社会,最重要的就是选拔第一等资质者,即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担任各界的领导人。 为了提高以领导人为首的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准,首先整个社会必须有尊重正义和公正的伦理规范。所幸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这样的规范。至今仍然受到人们尊敬的历代有关的政治家、诸多的思想家们,他们曾不断向民众阐释作为人、特别作为领导人所应具备的品德和资质。二、领导者的内心,要拥有一座"心之坐标轴" 所谓领导者,就是对企业做出最终判断、最终决策,也就是有地位对事物做出最后决定的人。 所以,身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是首先"心中拥有判断决策的基准"。对常务、专务而言,只要把事情拿到领导面前商量:"这里有件事,您看怎么办""我想这么做,您觉得可以吗",然后就可以了。但是,领导者是最终决策人,所以背后再没有可依靠的对象。 正因为如此,虽然嘴上说"可以,请这样做",实际心里却非常不安,这个判断是否真的正确?这个决定是否真的行得通?由于领导者无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所以,他倍感孤独。因此,领导者常被称为"孤家寡人"。 比如,在人事问题上,领导者不能轻易跟自己的下属商量,不得不自己决定。所以,领导者感到十分孤独、烦恼,不知道自己的决策是否妥当。 就算从这一点看来,我认为,一个领导者内心是否拥有一座心之坐标轴,用以作为判断、决策的基准,这是至关重要的。三、领导者要给企业注入"灵魂和生命" 企业的一切责任都在自己身上,领导者对企业负有无限的责任。 企业是无机物。但是,一家企业至少应该因为领导的存在而变得有生命。有生命的事物必须有自己的意志。而把这种意志注入企业中的,正是领导者。 假如把企业当作人的身体,领导者就是脑袋。一个企业作为有机体,必然有脑袋、心脏、意志。所以,假如这家企业的脑袋离开企业,变回个人,企业就没有人开动脑筋,没有人思考问题。当意志不存在的时候,企业就变为无生命的物体。 只有当领导者给企业注入灵魂,注入生命,企业才能化为有机体,获得生命力。所以,一个企业是否能成为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取决于该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负有多大的责任感,及是否倾注了自身的意志。四、领导者必须赢得部下的信赖和尊敬 在人组成的团体中,最重要的是抓住集体中所有人的心,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也就是把握人心。经营中最关键的就是把握人心。 虽然用"把握人心"来表达,但是我们还能换一个说法,把它粗略地描述一下。那就是,让这些人自愿做自己的部下,听自己的吩咐。想要让部下服从你的想法,按照你的意愿行动,不掌握人心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我认为这是最关键的事情。我费尽心思,思考怎么才能让部下服从我。最后,我思考的结果是首先必须体谅部下的心情,还必须让部下明白我的心。以这为起点,最后赢得部下的信赖与尊重,否则不可能让部下心服口服。我是这么思考的。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却非常困难。 那么,具体怎么办呢? 诸位的同伴想必也有同样的想法。虽然平日经营紊乱无章,却希望自己也能做出优秀的公司。所以,当诸位的公司蒸蒸日上时,他们就前来打听,"您的公司发展得很好。您是怎么做到的?"就是说,必定有人与诸位一样,认为自己的经营不太妥当。 我常说,"螃蟹只会根据自己壳的大小打洞"。我们经营者是按照自身拥有的哲学理念、经营方针、人生观从事经营的。因此,我们的企业将变得与自己拥有的人生观相吻合。 莫名其妙的人生观、理念、经营哲学,不可能孕育出优秀的企业。你的思想决定你的日常行为,和平时的思维方式。自己游戏人生、得过且过,却想做出出色的企业,世间没有这样的美事。公司只会变成符合自己的思维方式的样子。 所以,按照这个前提,"在创立公司的时候,我把握人心,希望部下服从我。因此,我必须成为能够赢得部下信赖和尊敬的人。我必须把自己塑造成这样的人,使部下对我心怀信赖和尊敬",这是绝对必要的条件。五、领导者的首要课题,是塑造与自己心心相通的员工 在经营之初,不需要做任何复杂的事。首要的是让自己的部下产生"跟着这个领导,什么苦都肯吃"的想法。 即便有时经营者提出一些"强人所难"的要求,员工也毫不犹豫地说:"好的,我会跟着你干。"与员工建立这种关系是经营的首要条件。与此相反,"一个烂苹果坏一整箱好苹果",企业中只要有一个人不愿与别人同甘共苦,过不了多久,整个公司就会出现问题。一旦遇到这种人,要与之彻底沟通,如果最后还是无法达成共识,就应该分道扬镳。 或许有人会批评:"这样一来,领导者身边岂非都是阿谀奉承之人?"这个说法并不正确。 在创立京瓷时,我对经营一无知识,二无经验,同时还没有充裕的资本和高超的技术。尽管我们一无所有,却能一直生存至今,原因无他,全靠全体员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因为我们从不需要唱反调的人——我就是用这个办法经营企业的。 再强调一次,经营中首要的课题是塑造与自己心心相通、愿意和自己甘苦与共的员工。要做到这一点,经营者自身必须敞开心扉,关爱员工。真正优秀企业的优秀经营者,能让做临时工的大妈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倾倒,她们看到出工不出力的年轻员工就会说:"你这样不行,得加油干!"这使得那些年轻员工尴尬狼狈。社长与员工心连心,企业内部就会充满活力,经营就能顺利展开。六、领导者唯有走"德治"之道,提升自身心性 要想企业经营长久繁盛不衰,成为真正的"和谐企业",唯有走"德治"之道。 要想让员工尊敬经营者,经营者就必须以"德"为本经营企业,"德治"是创立"和谐企业"最有效、最务实的道路。 欧美多数企业以霸道即"力"来治理企业。运用资本的逻辑任意决定人事权、任命权,或者通过金钱刺激来驱使和支配员工。以"力"统治企业的象征,是经营者与员工之间极为悬殊的收入差异。欧美企业的经营者,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收入,与普通员工相比,往往高得离谱。经营者再优秀,单凭其制定的战略,不可能使企业发挥机能,顺利运转。 大企业动辄有数万名员工,企业营业额和利润都是每个员工在各个岗位上日夜辛勤劳动的成果,是员工汗水的结晶。 因此,经营者个人获得超出普通员工或骨干员工数百倍的高额报酬就显得不合情理。 但往往能力越优秀的经营者,越倾向于采取"力治"的方法。然而,以权力压制人,以金钱勾起人的欲望,是不可能建立起"和谐企业"的。 这样的经营方式即使能收获一时之功,也终将招致员工背叛而破产。企业必须追求永远的繁荣兴盛,要做到这一点,我相信,除了以"德"为本的经营,没有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