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湘军,在清末的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 就在这支骁勇善战的湘军队伍和太平天国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京城里的咸丰皇帝却不由担心起来:这样一支善战的部队,仅听命于曾国藩一人,若是曾国藩有谋反之心,那么将如何收场? 于是,胡林翼出现,开始分曾国藩的权,可原本该担忧的曾国藩却表现得大喜过望,对他来说,这就是"天助我也"。 曾国藩是一位"惜才将军" 胡林翼同样也是清末历史上重要的一笔,不过,论名气,他和曾国藩相比,还是相差了好几个等级。 此人为湖南益阳人,一生只活了50岁,可他经历的一切,都奠定了他在史书中的地位。 胡林翼在道光十五年开始参加考试,从乡试一路开始,竟然一路上都能披荆斩棘,最后还中了进士。 这在他的家乡民众心里,本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因为胡林翼本就出生于小官宦之家,从小就表现出了放纵和骄傲,很多同龄人都害怕他,认为他就是那种典型的"恶霸公子哥"。 可能是青年时期的独特经历,让他很早开始就非常讨厌循规蹈矩的东西。 他本人就是顺着科举考试这条路上来的,可他本人却非常讨厌科举,甚至公开提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这样的性格,当个纨绔子弟绰绰有余,想在官场上有所成就,就显得非常艰难了。 几年之后,正好胡林翼需要守丧,他也就顺势告别了官场,开始过起了"归园田居"的生活。 这种人的身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闲不住。 到了1846年,胡林翼找到了自己那些仗义的狐朋狗友,凑了上万两银子,来到吏部捐官。 这笔钱,在当时绝对不是个小数目,重金捐官,自然是得考虑后续收益,只要地方挑得好,几年时间就能把前期的"投资"给挣回来,后面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捞钱。 吏部那些官吏也是见钱眼开的主,看到这么多银子,他们纷纷喜出望外,让胡林翼去挑个喜欢的地方。 胡林翼一张嘴,这些人眼睛差点都掉到了地上,因为他选择的是贵州。 可胡林翼却对大家解释:自己本来就是科举出身,起点非常高,如今却是一个七品小官,捐官也是无奈之举,这本来就是大清的弊端,我选择去那些偏僻的地方,本就是要跟那些满脑子捞钱的人划分界限。 朋友们更是不理解,还担心给他借的钱极有可能打了水漂,可是胡林翼顾不得那么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只能行动起来。 带着崇高的理想,胡林翼背起了行囊,去了贵州。 也就是在贵州,胡林翼开始展现出了自己高超的治理能力,那会当地的官兵面临着极为严重的腐化问题。 他的解决手段也非常独特:不再依靠那些已经出了问题的官兵,而是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老百姓,此后,在百姓的配合下,胡林翼更是得知了大量的匪患情况,带着兵就去处理。 最初的时候,胡林翼只是为了寻找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可是,当他的才能逐步体现的时候,哪里匪患问题严重,他就会被派往哪里。 最多的一次,他一出马就捉拿了近300名匪盗,名声也跟着越来越大。 他的壮举,就连紫禁城当中的皇帝都知道了,咸丰皇帝还不解地问身边的人:"为何胡林翼为官的名声这么好?" 咸丰年间,也是大清动荡的一段时期,那会太平军的行动可谓势如破竹,从广西打到湖南。 胡林翼远在贵州,看似取得了不俗的政绩,可他的生活,却也非常"艰难",和其他当官的基本没什么交情。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胡林翼一门心思扑在了工作上,而他这种为官模式是根本捞不到钱的,没人看好他的前程,自然就不来依附了。 按照那会的官场情况,估计胡林翼到退休,都在贵州出不来,他那些朋友,只会离他远去,顺便还因为钱的事情骂他几句。 结果,有一个人出现了,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惜才的帅才,他觉得胡林翼这样的人在当时非常少见,得有所任用才行。 在给朝廷的上书当中,曾国藩也提到了要将胡林翼调到湖南地区来,还称赞他"胆识绝人,威望夙著"。 其实,这两人早都认识了,还是在北京一起做官的时候。 不过,那会两人的关系还算是比较平淡的,他们都是湖南人,顶多算是"老乡见老乡",还好两人年龄不大,只差了一岁。 这次,得势的曾国藩把一心扎根在贫困地区的胡林翼找来,两人的年龄都已经四十多岁了。 这次会面意义重大,湖南的战火也四处而起。 相同的为官理想,也让两人有了说不完的话语,有了曾国藩的引荐,胡林翼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为官者。 而且,胡林翼也是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纯粹追寻理想的人。 去湖南的时候,那里有6000多太平军四处征战,而胡林翼的身边仅仅只有1000多兵士,根本就不是一个作战等级。 甚至,在出发之前,他还给妻子写下了诀别信,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碰巧的是,胡林翼来到了湖北前线奋力厮杀的时候,碰巧赶上了湖北巡抚自杀,那会,也是朝廷怀疑曾国藩的时间段。 胡林翼,本就是曾国藩的合适人选 在晚清,胡林翼的名声还是比较大的,只不过后来才渐渐消散了。 很多人是通过曾国藩才了解到胡林翼,在那个时代,同样也是如此。 1854年初,湘军从衡阳誓师东征以后,也迅速发展壮大了起来,清廷对于曾国藩已经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怀疑。 甚至,还有军机大臣向咸丰皇帝谗言:"曾国落以侍郎在籍,犹匹夫居间一呼,赚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 这句话,恐怕也直接说到咸丰皇帝的心坎里面去了,有历史记载:咸丰皇帝在听了这段话之后,脸色非常难看,过了很久才有所回应。 之后,咸丰也很快收回了任命曾国藩为湖北巡抚的成命。 在打仗的关键阶段限制兵权,本来就犯了兵家大忌,容易伤到战士们的心。 不过,咸丰皇帝也是幸运,他正好赶上了湖口战役惨败,那会的曾国藩坐困在江西地区,郁郁不得志。 为了制衡曾国藩,咸丰就必须得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思来想去,他想到了本来名声就比较好的胡林翼。 在咸丰的认知当中,胡林翼是贵州官员,有了政绩之后不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官位,反而继续要扎根在贵州,说明他本来对核心权力这种东西就不感兴趣,是曾国藩上书,才将胡林翼调到了湖南去的。 这么看来,胡林翼确实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就这样,咸丰使得胡林翼"由贵州道员,一岁间为巡抚,湖北所请无不从者。" 这样做的目的,连县令都能看出来:是想让胡林翼与曾国藩分庭抗礼。 这对于曾国藩来说,绝对是不幸中的万幸,从任命上来看,此时的胡林翼官职是要高于曾国藩,可胡林翼绝对是曾国藩相信的人,因此,咸丰皇帝会让他来制衡曾国藩,对于曾国藩来说确实是好消息。 毕竟,曾国藩也是那种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清官,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实现了自己的心中所想就可以。 这也难怪,胡林翼被提拔,也让曾国藩大喜过望,感慨"天助我也"。 而胡林翼在得势之后,根本没有表现出丝毫骄傲,反而是将自己的政治理念贯彻到底。 首先,他在政治上全面支持曾国藩。 在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战略设想上,其实一直都是摇摆不定的,胡林翼对这样的情况非常不满意。 而且,当时的清政府对于江南大营一直都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够通过他们实现围剿太平军,顺便还能将受挫的湘军给吞并掉,如此一来,便能一举两得。 在1859年,湖北和江西肃清之后,胡林翼也进驻到了黄州,在这年2月,他向朝廷说明了当前的形势:窃谓征皖之师,必须求统将才略过人者,分为三路,期以岁月,资其成功;臣宜暂驻黄州,养贤致民,慎固不失,庶收得寸得尺之效。 而在战略上,他则向清廷不断暗示:想要继续下剿,就必须要启用曾国藩。 在陈述中,胡林翼也一再阐明了,想要实行战略,就必须得有稳固的后方,除此以外,还得有个能让众人心服口服的统帅。 要注意的是,胡林翼的这些提议都并没有什么私心,他也是为了湘军。 除了联合一些官员外,他还多方求援,给多位军机大臣写信,揭露江南大营的腐朽。 其二,胡林翼充分调动起各方的关系,重振湘军。 在1859年3月,胡林翼派兵援助湖南,并且击退了太平军的悍将石达开。 此时的曾国藩,由于事业上的不得志,心情也跟着非常不好,他渐渐看透了朝廷的本质,也开始想着如何去自保。 胡林翼也看出来了,他为了湘军,只能不断调和旗将和湘军将军之间的关系,调动湘军各部全力投入到战斗之中,这也克服了曾国藩的短视行为,客观上壮大了湘军的力量,也为曾国藩的复出增加了政治筹码。 从这个角度来看,胡林翼确实要比曾国藩技高一筹,他的很多想法,能兼顾清廷的猜忌和诸多旗人大将的想法,曾国藩显然不具备这些能力。 除了想让曾国藩复出以外,他还举荐了包括左宗棠在内的多位人才,来充实湘军的力量。 其三,胡林翼定战略,克安庆,为曾国藩再起奠定了最后的基础。 1860年,江南大营溃,曾国藩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受任为两江总督。 此时的胡林翼希望曾国藩能够放胆放手,不要拘泥于皖北这一块小地之上。 这种顾全大局的胸襟,在当年的乱世之中并不多见。 此外,他还弹劾了一部分官员,为曾国藩扫清了障碍,同样,他这么做也并不是为了私心,毕竟,按照他当时的影响力,甚至有机会顶替了曾国藩的位置,可他没有,始终都在想着如何将曾国藩给捞回来。 曾国藩"天助我也"恐怕也是感受到了胡林翼的想法,两人有着相同的政治抱负,就有了共事的可能性。 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时候,胡林翼的精神世界仍然没有崩塌,相反,他更加向学,真正贯通了圣贤之道。 在打仗的日子里,他还会经常聘请一些知名的儒学名士,和他们一同切磋学问,越是到了最后关头,他对于理学越是表现出了极度的渴望。 他抛却了任何物质方面的享受,一门心思完成了向圣贤的转身。 1867年,胡林翼已经去世了多年。 曾国藩在和幕僚们回忆胡林翼的人生往事时,还将胡林翼与孙权、曹操等人相提并论。 胡林翼一生当中的作为,都体现了他在清末乱世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多见的人才,在贵州到湖北,他也被清廷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他的仕途,在中后期甚至要比曾国藩还要畅快,很难想象:若是胡林翼去世的时间再晚上一些,那么南京大胜之后,唯一封侯的是曾国藩还是胡林翼,恐怕就不好说了。 特别是在曾国藩离开的那段日子里,时局正在不断恶化,如果没有胡林翼勉强支撑,那么历史很有可能会被彻底改写。 如果不是胡林翼包揽全局,那么局面在当时已经是没人能够控制的。 有学者评价说:胡林翼的品质的高贵在于大局意识极强,却并未突出自己,取代曾国藩在湘军中的地位。 参考 赵立波.胡林翼:陨落的大星[J].文史天地 郭卫东.转折之地:曾国藩在祁门[J].安徽史学 王澧华.曾国藩胡林翼交谊考论[J].安徽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