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余名红军壮烈跳崖牺牲!" 2001年,贵州省石阡县负责党史研究的杨又铸,突然被这几个字眼所吸引。 这一天,杨又铸像往常一样进行党史研究的日常工作,当阅读石阡县地方史料记载时,他看到了这句话。 作为优秀的党史研究者,杨又铸对红军历史的熟悉度与相关史料记载的敏感度,无疑都相当高。看到这开头那句话时,他的脑海中就突然闪现出一个联想。 "曾经贵州52团的800名红军战士下落不明,中央经过多次调查,都没有找到相关线索。 而这100余名红军战士是不是属于当时52团的呢?" 杨又铸 当他沿着这个思路再次翻阅相关史料记载时,却发现与此有关的记录寥寥无几,而且仅存的相关记录其措辞也极为模糊。杨又铸对自己这一连串的疑问下,顿时变得一脸疑惑,此时他非要一探究竟不可了。 因为他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抱有这样的坚定信念: 为当今幸福生活而战的英雄们,绝不应该牺牲的下落不明! 终于又在极具针对性的一番查阅后,杨又铸于当地县志有关困牛村的史料中,发现有反复提到红军跳崖的事迹。而相关史料记载极为稀缺的问题也有了合理解释,那就是因为困牛山村地理位置非常偏僻。 首先困牛山村位于深山,其次它又位于思南县与石阡县两县交界处,并且也几乎没有发生过历史性的大事,所以两县的县志记载人员,自然对此都关注较少。 在英雄史实势必要恢复的信念驱使下,杨又铸二话不说,直接自费实地走访这个困牛村。 见到当地的老人,杨又铸经过询问和聊天后,振奋直呼:"果然历史就是人民的历史,做史料研究还得到人民群众中去。此行收获重大,不枉此行!" 曾经52团的800名红军战士下落不明,其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正在爬雪山的红军 起因,是在1934年8月,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此前的四次反围剿,由于红军始终坚定毛主席的领导,为应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毛主席利用极为灵活的游击战略,最终使得国军的进攻节节挫败。 1933年,被毛主席游击战搞得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在日寇大规模侵华开始后,仍要先打内战,甚至还喊出了极为荒谬的口号:"攘外必先安内!" 于是,蒋介石直接集中上百万兵力,开始第五次围剿,试图一举拿下我军中央革命根据地。 这次可惜的是,博古与王明等人执意采用阵地战,却放弃毛主席提出的,适合当时我军的游击战与运动战的策略。 果不其然,在敌我双方兵力悬殊的条件下,红军虽然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用尽全力英勇战斗,结果还是失败告终。 到了1934年9月,在我军已经变得极为被动的局面下,还是毛主席站了出来。 红色书刊 毛主席实事求是地从大局面出发,灵活地提出了要把红军主力所在的苏区,从长江南北地区转移到陕甘宁地区,以保留革命火种。而这个距离25000里史无前例的伟大行程,就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长征"。 此时,萧克与任弼时就接到中央的指令,率领近万名战士的红六军为长征打头阵,向井冈山的西边进军。 而真实情况,非常令人震惊。红六军的战士,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但是他们不仅都经过了红军的战斗训练,更是通过了红军先进思想的洗礼,变得始终充满斗志,并且信仰坚定。 因此他们当时临危受命后,个个勇往直前,没有一人退缩。因为他们深知,最广大老百姓未来的光明,只有通过他们战斗的最终胜利。 当红六军历尽千辛万苦到贵州甘溪地区时,情报出现问题,敌方也恰恰在甘溪进行了布防,这是敌方桂军主力19师。更有共24个团总计4万余人的敌方大队伍,也正迅速向这里行军。看来,这场恶战要不可避免地开打了。 我军红六军长途跋涉后体力本就未完全恢复,而且人数与武器弹药方面都存在相当劣势。所以在这场恶战中,红六军惨遭大败,甚至伤亡过半,战士数量直接从近万变成低于四千。 任弼时见状必须要进行突围,而目前战局危机重重,身处高山地带,部队本就行进艰难,现在又在敌人包围下,更是难上加难。任弼时紧皱眉头在思前想后,为尽最大可能保留主要力量,就不得不下令让一部分战士进行最为艰巨的断后任务。 任弼时 于是任弼时首先就想到了,红十八师的师长龙云,就立刻把他叫了过来。 当任弼时见到龙云时,紧皱眉头的神色更是增加了一份凝重,用严肃又凌厉的眼神直视着龙云的眼睛,并说:"龙云同志!目前我军的处境非常困难,现在有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要交给你。" "首长请指示!" "现需要你带领52团进行断后,而我们这3000多名战友是否能顺利突围,保住性命,要靠你和52团的800名战士了,有自信完成任务吗?" 龙云深知领导对他的重托,毫不犹豫就坚定地回答道:"保证完成任务!首长请放心!" 其实,在之前反围剿的战役中,52团的战士就出了名的骁勇善战,52团虽然只有800多人,但经过多次挫败国军的进攻后,到了第四次的反围剿战役时,结果国军的进攻部队一听对面的我军是52团,直接就会吓破胆,甚至会选择直接逃避正面战场。 红军英勇作战 更重要的是,在红军长征探路期间,我军的主力部队多次逃离于被包围的危难局面,都是靠着52团做了近乎完美的掩护。 所以上级把此次断后的任务,仍然交给52团,是深刻结合过往实际战况,经过慎重考虑的,所以把任务交给龙云与田海清,上级也是更为放心的。 龙云与田海清两人,在当时的英勇善战的军人中都是响当当出名,而龙云更是如此。 龙云16岁便早早参与革命,杰出的军事才能下,越战越勇,并屡屡立下战功。军职也是顺风顺水一路上升,当他成为红六军的一位师长时,仍是年纪轻轻,不论怎么看,龙云都是前途无量。 随后,红六军主兵力就开始向南方的红三军靠拢并突围,龙云非常清楚,此时任务极为紧迫,马上就与红52团的团长田海清,为抵挡国军进一步追击红六军的主兵力,开始一同建立防御工事。 红六军主兵力离开不久后,就发生了惨烈的战况。对比下来,国军此次进攻的兵力过多,是52团兵力的大约十倍。短短几小时,仅800名战士的52团就失去了300余人。 但同时,这样敌我兵力悬殊的战斗,我军52团竟然还可以为主兵力,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甚至一度让敌方桂系军阀将领都误以为,与之对战的52团是我军的主力部队。 红军坚守阵地 龙云见主兵力已经顺利离开,就准备向南行军撤离,与主兵力相汇。但不妙的是,敌人现在已经迅速追了过来,如果继续保持行军方向,主兵力的位置很快就会暴露。所以龙云见况果断下令转变方向,转而向西行军。 龙云向战士们呐喊:"同志们!我们的任务是掩护主力部队,但是现在敌人紧跟在我们的后方,所以我们与主力部队的方向岔开,而向西走扰乱敌人的进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任务,大家都有勇气这样做吗?" "有!"400余名战士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道,这里要清楚的是,他们的平均年龄是没有20岁的,虽然如此年轻,但他们所有人都还是选择了,九死一生的革命信仰之路。 红52团由于初来乍到,对当地不甚熟悉,通过几小时的向西行军,结果到了贵州石阡县的困牛山村,这里偏僻不说,但一排排山峰峭壁,再加上弯曲湍急的河流。使得行军变得愈发艰难了起来。更艰难的是,敌人紧跟其后,这让敌我双方在这样的崎岖地形上,马上就进入了热火交战。 在交战中,52团边打边走,更是穷途末路,走上了山顶。敌军通过勾结当地的民团向我军进攻,尽管如此,52团英勇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在兵力悬殊之下,仍是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但是敌人的后援部队补充非常及时,导致敌军的兵力是"越打越多",当龙云观察到这样的紧急危机局面时,直接亲自带领200余名战士绕着山路,边隐蔽边突围,而团长田海清就指挥余下的大约200名战士殿后,进行阻击掩护。 就在战况一度陷入胶着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狡诈的敌人 之前,敌军组织的当地民团,非常清楚红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能力,所以当地民团为了防止红军的进一步招兵扩兵,竟然直接让下属造谣,就到处乱说红军"从来都是烧杀强盗,做尽坏事的大恶人",而由于当地百姓从来也没又接触过红军,竟然也把这些恶意谣言当真了。 就是这样,当龙云率领部队好不容易绕出山路,到达村子里面时,本以为可以像之前一样,说明来意宣传红军的一向的目标,就可以顺利得到百姓的支持。 可惜这次龙云只见村民们挨家挨户都紧锁大门,富有的大户甚至见到红军,都慌张着逃走了。这让龙云和红军战友们疑惑的同时,也不得不饿着肚子去跟敌人战斗了。 而且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民团士兵,明知红军打天下就是为了老百姓,因此居然利用红军与百姓间的情分,出了一些阴险狡诈的下流招数。 民团士兵随便找到一批百姓,就强迫他们换上自己的民团服装,还逼他们在进攻的时候,要走在最前面。 负责殿后的团长田海清与众红军战友们,一看敌军进攻最前方的士兵,虽然身着跟敌军同样的衣服,但手无寸铁,脸上也毫无杀气可言。一下子就确定了这是老百姓,而不是敌军。 看到这种情况,田海清与众红军战友们极为气愤的同时,也想不到什么好方法应对,大家紧握手中毫无问题的枪杆子,却始终无法发出一颗子弹。 红军坚守阵地 "那可是老百姓呀!""竟然让老百姓冲在最前面!""我就是战死也不会射击老百姓!"...... 红军战士们纷纷着急地"吵了起来",同时也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每句话都是实打实的,在这样生死攸关的场面更能体现出来。 不过,民团的士兵可恰恰相反,他们利用平民百姓这样"最坚固的一线防御"下,而向负责断后的红军战士渐渐走进,即使这样,田海清等红军战士们愣是一枪没打,当然同时也没有误伤一个百姓。 当民团敌军快要走近红军时,我军司号员何步荣在田海清的一声令下后,立刻拿起军号就吹响了进攻的号角。红军战士们也释放出了愤怒已久的怒吼声,并冲出阵地,开始与敌军进行激烈的刺刀战。 短短不到两小时,红军部队就伤亡惨重,过半的损失导致目前只百余名红军战士,而且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负伤。 被司号员手中紧握的军号,跟当下战场的地面一样,都被刚刚白刃战的鲜血染上了一片片的红色。而红军战士们此时所拥有的,也只剩下了"红色"。 红军在困牛山的红色事迹 因为红军战士们现在早已断粮许久,伤痕累累的手上也仅是一杆空枪。 但面前的敌人,他们后方支援始终是源源不断,他们吃饱了饭,拿着更先进的武器,身上也装满了子弹,而且人员数量庞大。 这样的局面谁看了都会清楚,现在我方红军战士已毫无胜算。突然,有位红军战士大喊:"宁死不做俘虏!" 这句话喊出了所有红军战士的心声,于是大家都开始向着敌人怒吼,没有一个战士畏惧失败,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关于红军历尽磨难的长征之路,接下来的这个画面,也许是最悲壮的。 红军战士们纷纷用尽全力把手中的武器摔个粉碎,或者是直接折断丢下背后的悬崖,紧接着红军战士们直接转身,就一个接一个向着仿佛"无底"的悬崖,跳了下去。 红军战士们壮烈跳崖 敌人们看到红军战士们没有一个人投降,甚至跳崖明志。敌人们顿时睁大了眼睛,愣在了原地,久久无法想象所看到的画面。而一旁身穿民团服装的百姓们,也同样感到极为震撼,他们现在是怎么也想不通,所谓"无恶不作的红军",为何不向自己开枪,更是不明白这样的"恶人",竟有如此的勇气。 而那位红军的司号员何步荣,年仅19岁,他把枪丢进了山崖,跳崖时却还是紧握着军号。因为老司号员在把军号交给他时,就看着他的眼睛语重心长地说道:"军号的命,就是我的命,而我把军号交给了你,你明白如何对待军号了吧!" 就是这样,在敌人震惊的目光中,负责殿后的田海清等200余名红军战士,"几乎" 全军覆没。而龙云率领突围的另外200名红军战士,又发生了什么状况呢? 龙云率领这些红军战士们一路向南行走,但崎岖的山路使得赶路异常吃力。他们的目标是与红六军的主兵力汇合,结果当主兵力的下落还没打听到时,就已经弹尽粮绝,那是因为他们把大多数物资,都留给了坚守山顶阵地殿后掩护的战友们。 当走到岑巩县的冠壁山时,当地有一位商人也恰好路过这里,所以他就看到了正在赶路的红军战士。 严峻的地形 而这个商人也同样是听到民团恶意造谣的人,于是看到红军后,吓得是一路小跑,直接跑下山,还主动找到当地的民团,把刚刚看到红军的情况,如实说了出来。 没有多久,对此毫不知情的龙云等200位红军战士,又被敌人团团包围住了。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民团士兵就对仅剩的200位红军战士,展开了攻势。现在的红军战士们由于弹尽粮绝多日,早已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就这样,还是英勇抵抗了几个小时,不过也近乎全军覆没。 而龙云在战友们的誓死保卫下,才侥幸孤零一人逃出了民团的包围。龙云虽然独自一人,仍是坚持去找寻红六军大部队,又经过整整一天的赶山路后,饥饿简直快要冲昏头脑,龙云就伴着深夜,想去百姓家讨点吃的。 不幸的是,红军以前未曾到本地宣传自己的革命信仰,所以龙云刚找了一户村民进家不久,就有村民向村里的保长通风报信,没多久,龙云就被敌人活捉成为了俘虏。 当保长看到龙云后,就感觉龙云不是一般人,简单几句问话后,更是觉得龙云的谈吐之间气质不凡,就自信的认为抓到的人是个大官,就把他送给了区公所的民团团长。 拷打革命烈士的刑具 此时,敌人就对龙云开始了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但是敌人怎么也想不到,被打得满身血迹的龙云,始终闭口不语。关于我军的机密行军信息,早已封锁在了自己内心深处。 但也不知哪里来的叛徒,把龙云的身份告知给了敌人。之后由于龙云拥有红军师长的高级军职,被敌人邀功心态急切,先后被押到贵阳军阀、湖南军阀。 到了湖南长沙后,龙云又是经历了惨无人道的拷问,尽管敌人软硬兼施,但龙云还是咬碎了牙齿也是闭口不谈。最后湖南军阀的何健把龙云押送到了湖北"军人反省院"。 1936年2月,龙云年仅32岁,就惨遭敌人折磨至壮烈牺牲。 到此,红52团的战士"几乎"全军覆没,而这些红军战士的数量正是800,但是他们为红六军主兵力赢得了宝贵的突围时间,他们的牺牲是高贵的。 到了1934年10月24日,3000余名红六军主兵力战士,成功杀出重重包围,终于在贵州的印江县会师红三军。 红军历尽磨难终于成功会师 在主力军安全会师后,任弼时与萧克等心里,之后就始终存在一个挂念,为主力军争取到最宝贵时间的52团究竟到了哪儿?由于当时通讯技术不发达,所以部队双方分开之后,就再无联系。 但之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战事都十分紧急,无奈之下军队对下落不明的52团,也不得不停止寻找。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对曾经红六军52团的战士们十分重视,虽然成立了特别调查组,进行了多次的调查,但却都始终没有一点头绪。 至到了2001年的一天,贵州省石阡县负责党史研究的杨又铸,偶然的一眼,从当地史料上无意中看到了:"100余名红军壮烈跳崖牺牲!"这句话,才逐渐解开红军的这件迷事。 当杨又铸深入到困牛山村 ,跟当地老人攀谈时,终于渐渐走近了真相。 在当年亲眼目睹,红军那场惨烈战斗的老人,激动地说道:"国军当时不断讲红军的坏话,说红军无恶不作,都十分残忍,但是他们所说的士兵面对我们百姓,压根没有一个人开枪,而且之前还实实在在的帮助过我们,怎么就成了坏人了!" 红军帮助农民割麦子 杨又铸听到这些话后,既为当时悲壮的红军战士感到十分痛心,又有真相就在眼前,终于能为英雄们正史的激动,这种混杂的感觉简直是难以言说。 很快,杨又铸就打听到在当时一同壮烈跳崖的红军中,司号员何步荣后人陈德昌就在村内,杨又铸听到后满是疑惑,不都全军覆没了吗,怎么就还有后人? 原来何步荣身高较矮,跳崖时恰好被一根悬崖上的藤蔓给救了。而之后就遇到好心村民陈国善,由于陈国善也见到了战斗中红军们的壮举,所以陈国善就把何步荣当成了家人,去悉心帮助养伤治疗,后来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也让何步荣改名叫作陈世荣。 悲壮跳崖幸存红军陈世荣 之后陈世荣也是知恩图报,伤好后就帮陈家人种地干活,还对乡亲们都非常好,帮助村子做了不少事,大家也都对他心存感激。陈世荣多年来也常到那个悬崖祭奠战友。 但在杨又铸2001年发现真相前,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就已病逝。但证明身份,回归组织始终是老人家唯一的心愿。 最后在杨又铸整理好汇报给上级后,终于在2004年,困牛山村的红军跳崖牺牲的壮举,70年来首次官方知情并公报,真相大白天下。 而陈世荣当年紧握的军号,也在当地的陈列馆展示,这个陈列馆的名称就叫:红军长征在石阡。 军号在陈列馆当今明亮的灯光的照耀下,看到后,依旧可以让人产生一股,勇往直前的内在力量。 当年红军的军号 斑驳的旧军号,发展的新中国! 英雄们,我们深深缅怀着你们! 英雄们请放心,我们对你们的记忆永远不会斑驳! 此致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