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小镇分享了一篇《别急着说中国赢了:打脸事小,损国事大 》,谈了下对中吉乌铁路的看法。也有朋友好奇,既然是吉尔吉斯斯坦方面有各种想法,与我们希望的差距太大,那大不了中国就耐心等等,怎么也谈不上损失吧? 海外投资复杂度远超很多人的想象,这些年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2016年就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2021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达到1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中国已经在海外拥有了极为庞大的资产。 但中国海外投资吃的亏也非常大,甚至有很多项目别说赚钱,亏得血本无归甚至破产倒闭的也并不少见,今天就聊聊这些事,谈谈我们的教训,更重要的是想清楚我们以后怎么办? - 1 - 2011年发生了一件非常震撼人心的行动:利比亚撤侨。 2011年2月,驻利比亚中资企业遭袭,当时的利比亚局势动荡,已经威胁到中资企业和员工的安全。于是在国务院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通过海陆空三路,调动包括200架客机在内的一切交通工具,涉及40余个国家,在短短9天8夜内安全撤回了35860名中国公民。 在时间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有很多中国人没有护照,为了证明中国人身份,以能不能唱《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甄别中国人身份的"船票",当时一名中年男子下机后亲吻祖国土地的照片被广为流传。 但为什么会有3万多人在利比亚?这又都是些什么人? 这3万多人大多数是中国企业的员工,有中交、中铁这样的央企,也有北京建工这样的国企,还有华为、华丰等民企,这些企业和员工都是为了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在利比亚承建诸多大型建设项目。 利比亚动乱是利比亚国内反对派团体推动下爆发的,其口号就是要求卡扎菲下台,进行更加广泛的政治和经济改革。2月17日爆发"愤怒日"大规模示威抗议,要求政府下台;3月19日起美英法等国开始对利比亚空袭,8月22日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正式倒台,10月20日卡扎菲最后据点苏尔特被占领,卡扎菲被枪杀。 虽然北约确实等到中国完成撤侨再进行军事行动,虽然利比亚撤侨体现了中国国力的强大,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海外中国人的关切。但把利比亚国内的是是非非放在一边,一系列投资都是与卡扎菲政权签订的,这一轮政局颠覆,会给我们带来多少损失? 如果说2011年利比亚的事情已经有些远了,那就说现在的乌克兰,中国在乌克兰同样有大量投资,2021年中乌进出口总额达193.35亿美元,仅2021年前11个月,中资企业在乌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66.4亿美元。 乌克兰是中国进入欧洲的枢纽,中国在乌投资涉及能源、交通、金属和粮食等领域。比如仅中粮集团一家在乌克兰就有7个战略支点,4个大粮仓,甚至还专门投资建设了一个乌克兰最先进的农产品中转码头,还全资收购了乌克兰来宝集团,成为乌克兰第二大植物油出口商,2020年53.52%的乌克兰大麦出口到中国。 中粮集团在乌葵花籽油加工厂受损严重 同样,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事情放到一边,单说中国自身利益,战争爆发后,中国又损失了多少? 利比亚、乌克兰这仅仅是这些年比较大的,而在非洲等中小国家,政局动荡更是司空见惯,这种国家大环境根本变化带来的损失难以测算。 - 2 - 从整体看,战争还是不常见的,非洲等小国大家也习惯了动辄政变,但政治斗争的影响就常见多了。 比如小镇在《别急着说中国赢了:打脸事小,损国事大 》提到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计划,这个计划总价值上千亿元,是中马之间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建成后将连接马来西亚五个州和多个重点城市,可以彻底改变当地出行条件,增强马来西亚东海岸区域的经济活力。 这个项目是马来西亚十足的国家工程、民心工程,可以直接为马来西亚带来每年近1.5%的GDP提升,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中国而言,这同样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东南亚地区非常重要的项目,第一次把中国铁路标准带到了马来西亚,在东盟国家内部起到很强的示范效应。 大家可以看看下图,就知道这个项目有多么重要。 中国为了这个项目付出很大,不仅提供贷款还支持建设,已经做得够好了。但是马来西亚说暂停就暂停,违约后还以"马来西亚穷"等为由拒不支付违约金,这背后关键就是马来西亚内部的权力斗争。 雷在2017年8月9日开工仪式上已经引爆了。一个上千亿改变马来西亚国家面貌的工程,搞个热烈的开工仪式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就是这件小事引起了马来西亚右翼"土著权威组织"的不满,以开工仪式上出现了中文标语旗帜为由,攻击东铁项目是中国对马来西亚的"经济殖民"。 东铁项目开工仪式 随后马来西亚自然协会等环保组织也纷纷发表声明,认为东铁项目会割裂森林、破坏生态环境,要求政府暂停东铁项目。 这些声音当然不是马来西亚的主流,更多的马来西亚人期待铁路尽快建成。然而2018年5月10日,马来西亚原总理纳吉布竞选失败,上台的是由"希望联盟"推选的马哈蒂尔,当时他已经93岁了,作为在野党推选的新总理,他当然不能看着前总理的最大政绩继续存在,这对他自身不利。 马哈蒂尔 于是在马哈蒂尔上台仅仅一个多月后,马来西亚新政府在政权交接的极为繁忙的时刻,以难以想象的高效完成了对东铁项目的调查。马财政部声称调查发现东铁项目存在重大成本核算问题,实际投资将比计划高24%,据此表示超过马政府支付能力。 2018年7月3日,马政府在没有提前与中方施工公司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暂停施工,给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要知道这时候在中国速度下,工程已经完成了14%,中国为了加快完成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一暂停导致大量工程机械、建筑材料被闲置,诸多关联企业和上万名施工人员被晾在工地,进退不得。 更加不要脸的是,马政府还以工程已经暂停为由,要求中方退回支付的326亿元前期费用。为此中方坚决要求马方支付361亿元赔偿金。 马来西亚方面一直装聋作哑,甚至在已经停工几个月后,马哈蒂尔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刚出国访问回来,不知道东铁项目已经终止了。这种技法非常低劣,说白了既想把上任政府的政绩废掉,但是又不敢惹怒中国,于是就耍赖拖着。 最终经过多轮博弈,2019年4月签订了补充协议,将施工里程缩短至原来的95%,但工程成本缩减到原来的67%。2019年7月25日,东铁项目重启。 但是可笑的是,仅仅一个多月后,马来西亚公布了新五年发展计划,把东铁项目作为重点,并且恢复了原定的方案和里程,工程成本也大幅增加。 这"停、减、增"一轮下来,现任政府也就得以分享前任政府的政绩,只是这其中的损失又该如何计算呢? - 3 - 就算没有战争,政局也稳定,当地国家政府也支持,但仍然有很多复杂因素。 比如2011年缅甸密松水电站被搁置,这已经成为中缅之间的一个大疙瘩,给中缅双方都带来巨大损失,中国30多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而外商对缅甸的投资信心也遭到重创,外商在缅投资总额从2010-2011财年的200多亿美元暴跌到2017年的53亿美元。 更大的损失在对缅甸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影响。缅甸经济发展除了军方和民间武装问题之外,最大的难题就是电力供应不足,电力危机极为严重,电力不足招商引资根本无法落地。(电力的重要性可以参考《三家携手,封锁全世界 》《外企威胁撤离中国,谁能取代中国? 》) 缅甸夏天温度极高,突破40度都不稀罕,这对缅甸供电系统压力极大,包括仰光都经常停电,缅甸人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工厂也只能停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昂山素季曾经提出在2025年实现全国电气化,更多利用天然气,但是就算在俄乌冲突以前,天然气发电的成本也绝不是缅甸这个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能够承担的。 事实上,缅甸水力资源非常丰富,甚至缅甸电力部长在视察缅甸最大的水电站耶育瓦水电厂都曾感慨:缅甸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却不去利用,等于是坐在金山上乞讨。 耶育瓦水电厂总装机容量不过790MW,年发电不过35亿度左右,而2011年被搁置至今的密松水电站,年发电量高达308亿度,不仅可以完全满足缅甸国内需求,甚至可以销售给邻国。 这么好的项目之所以被搁置至今,明面上是以环保为名,西方国家施加了巨大压力,缅甸当地武装和环保人士也不断反对,导致时任总统吴登盛不堪重负宣布暂停。 环保当然不过是借口,真实的原因非常复杂。 除了一贯的阻止中国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日本等国家为了实现自己在缅甸的电力布局也搞了不少事情。但更关键的就是缅甸内部民间武装 "克钦独立军" ,密松库区建设带来的水面提升将淹掉克钦独立军部分辖区,压缩其与缅甸政府军对抗的战略空间。 于是2011年,克钦独立军撕毁与缅甸政府签署17年之久的停火协议,以缅甸政府引进的密松水电站要淹掉很多克钦邦的村庄为由,与政府军爆发武装冲突。 类似因环保问题导致中国海外投资受损的还有很多。 比如2014年秘鲁当局以废水违规排放污染湖水要求中铝旗下秘鲁铜矿停产;2013年乍得政府以开发原油时违反其环境法规为由中止中石油一切运营,最终中石油补偿4亿美元,将现有经营油田的10%股份和未来生产性油田的25%股份转给乍得政府,以换取乍得放弃仲裁、允许中石油使用乍得-喀麦隆石油运输管道。 随着全球对环保问题日益重视,环保问题将成为中国海外投资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 - 4 - 就算政权稳定、内部斗争平稳、没有环保问题等等,中国海外投资还面临非常复杂的问题。 比如说宗教问题。 典型的是中铁建的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项目,最终中方净亏损41.48亿元。 缅甸密松水电站被搁置,背后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宗教,缅甸虽然85%的人口信仰佛教,但是水坝建设地区的克钦邦99%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在反对密松水电站的诸多势力中,主力就是由西方传教士建立的克钦浸信会(KBC)。 甚至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建设也受到宗教极端主义的威胁。 又比如原住民问题。 在很多国家,并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内部分裂,而中国因为国内习惯,倾向于同所在国政府打交道,并没有重视当地原住民和地方势力,导致感觉一切都妥当了,但是真开始施工,总是遭到当地反对,不得不额外出资安抚地方势力和原住民,这类问题所在国政府根本无力解决。 又比如中国海外投资主体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仍然是海外投资的主体,中国人当然清楚国企虽然特殊,仍然是一个正常的市场主体,需要赚钱。但是在一些国家,就认为国有企业是"中国政府的代理人",认为不是正常的商业主体,因此拒绝国有企业提出的任何投资仲裁要求,导致中国企业利益受损后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救济。典型的比如也门机场建设工程受阻、中方企业在蒙古采矿许可证被取消等等问题。 这背后的关键是中国双边投资协定虽然多,但过于笼统,对于所在国缺乏约束力,这方面相比欧美差的太远,中国人太过于相信人心本善、太过于相信政府的承诺,但是要明白很多国家政府没那么讲信用的。 - 5 - 简单聊了下有代表性的,这些年中国海外拓展非常迅速,成果斐然,但吃的亏、掏的学费也绝不是小数目。 但这些学费是免不了的,任何一个国家向海外拓展本国利益,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英国、美国也不例外,中国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好在学费没白掏,这些年中国已经改变了不少,最重要的就是敢于谈利。 比如2021年宣布停止海外煤电建设,又比如不急于开始中吉乌铁路建设等等,有些事不能急。 而在小镇看来,有三个基本的经验必须成为未来海外拓展的铁律,我们一定要想清楚: 第一:不要把国内的经验直接套在国外,不害人但一定要有防人之心。 全世界仍然是西方主导的,西方价值观本就是"弱肉强食"、零和博弈,我们当然要改造这样的扭曲的价值观,把中国合作共赢的思想推广出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我们首先要认清现实、适应现实,然后才能改造现实。 第二:公平的待遇需要强权的保障。 中国人当然不会以强凌弱,中国讲国家间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但是全世界这么想的国家很少很少,甚至可以说只有中国。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我们已经有了庞大的海外利益,那就必须建立强大的全球军力,能够维护我们的正当利益。 假如2011年我们有一支航母作战群开到利比亚周边,北约未必敢发动战争,我们也未必需要撤侨。 第三:一切要以中国的国家利益为第一优先,中国不需要站队。 中国的发展太快,以至于很多中国人跟不上了,还以为中国还是那个弱小的国家。以至于一遇到什么问题,就总想依靠什么,要么向左偏、要么向右偏。 比如俄乌冲突,有的人就觉得美国强大,因此反对俄罗斯,还有的觉得应该站俄罗斯。但事实上,我们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不需要站队,我们本身就是全世界需要选择的一个巨头。 我们需要尽快习惯,一切以中国的国家利益为第一优先,永远沿着我们既定的道路一路向前,而不是东倒西歪、左依右靠。 假如我们把这些事情想清楚、做到位,那学费就不算什么,我们早晚能够十倍、百倍、千倍赚回来。 文章来源:大树乡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