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拜登开展其任期内首次中东访问,美国跟沙特和以色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样作为华盛顿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支点,以色列和沙特对美关系的发展轨迹已经大相径庭了。跟以色列左右分裂、陷入政治困境不同,面对美国在中东地区持续战略收缩,沙特走上了另外一条独立外交的道路。 近年来,沙特先后恢复了跟卡塔尔和土耳其的关系,还通过伊拉克来跟伊朗互动。一旦美国从中东地区退出,沙特可能重新面对伊朗和土耳其的"夹击",因此"化敌为友",重新平衡跟土耳其和伊朗的三角关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除了稳定地缘政治格局,沙特还积极加入了单极化潮流席卷之下的大国互动,大幅增加了跟中国和俄罗斯的联系。最明显的一点是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沙特主导的欧佩克+拒绝了西方增产石油、平抑油价的要求,同时还拒绝在一些涉乌决议中对俄罗斯进行谴责,相较之前,沙特靠近俄罗斯的迹象很明显。 拜登这次访问沙特,主要是为了推动增产石油,减缓西方世界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机。不过白宫可能忽略了一点,虽然在增产石油问题上沙特具有十足的发言权,但俄罗斯的意见也不能不考虑。 因为目前主导石油生产计划的欧佩克+有23个成员国组成,包括了原欧佩克以及另外10个产油国,其中沙特跟俄罗斯的联盟是该组织的主心骨。因为这两个国家共生产了全世界石油供应量的20%,也就是该组织生产协议的一半,影响力十足。 在沙特独挑大梁的时代,美国可以用种种手段迫使这位盟友妥协。每当西方遇到经济危机或者社会动荡,沙特就要增产石油,以稳定西方的能源价格和社会稳定,作用非常重要。但时至今日,冷战期间的美沙同盟已经变了,现在的沙特追求跟俄罗斯建立更加务实的合作关系。 因此在俄乌冲突中,才出现了沙特"不再听话"的状况。欧佩克+拒绝增产石油,让美西方国家的民众始终生活在能源价格暴涨、物价高企的水深火热中。 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美国跟沙特关系难以回到过去,比如双方在卡舒吉案上的巨大分歧,以及美国总统拜登亲口叫嚣要将沙特王室变为贱民的话,让沙特产生了远离美国的想法。另一方面,则是沙特跟俄罗斯的关系越来越好,双方在石油生产上的利益一致。 拜登虽然没有正式跟沙特领导人谈判,但已经被美媒泼了一盆冷水。《华尔街日报》援引一名沙特官员的说法,沙特跟俄罗斯的关系正越来越亲密,即便拜登来斡旋,沙特政府也不会中断与莫斯科的关系,更不会开采更多原油帮助美国应对能源危机。 除非美国能调整对中东的战略主轴,推迟退出进程,恐怕沙特不会响应美国的石油增产需求,更不会将俄罗斯踢出OPEC+。 而沙特长袖善舞、化敌为友的外交方式,除了跟俄罗斯靠近外,还跟中国加强了合作。据俄卫星社7月14日报道,印度金砖国家国际论坛主席阿南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土耳其、埃及和沙特可能"很快"加入金砖国家。 沙特不但拒绝了美国增产石油的请求,同时还在向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平台靠拢,恐怕这并不是美国想要看到的。正如俄罗斯国家杜马统一俄罗斯党议员奥列格-莫罗佐夫所言,沙特等国申请加入表明,金砖国家正在成为世纪经济和政治的吸引力中心,单极世界将从此走向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