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射病成了"热词"。一个多月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了一个年仅32岁的快递员。该快递员在闷热的仓库里突然昏倒,医生诊断为"热射病"。由于其大脑损伤严重,至今仍在昏迷中。7月11日,该院又收治了一名昏倒在工厂饭堂的工人,目前也在昏迷中。6月以来,我国热浪滚滚,截至7月12日,高温热浪已持续30多天,覆盖国土面积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9亿,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不只是广州出现热射病,全国不少地方有病例爆出,其中不乏死亡病例。 当然,高温热浪不只是眷顾我国,北半球的亚洲、欧洲、北美多地的最高气温也打破历史极值。甚至连气候温润的英国也遇到高温袭击。最近,英国铁路公司对乘客发出告知,由于热浪导致轨道温度升高,火车可能不得不从通常的60英里/小时降至20英里/小时。高温在欧洲、美国多地诱发山火。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7日发生山火,截至当地时间10日,起火面积已扩大至6.7平方公里。 除了高温,洪涝也一直没有停过,我国不少地方开启了"看海模式"。6月下旬,受"龙舟水"影响,广东省粤北山区普降特大暴雨,北江最高时超警戒水位9.97米。清远、韶关不少地方停水停电,汪洋一片。近日,又有多地爆出洪灾死亡事故。例如,7月12日5时许,受上游邻县短时间强降雨影响,四川省平武县木座藏族乡暴发山洪,共造成3人死亡,15人失联。12日晚,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朝阳山镇东风村因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造成1人死亡8人失联。我们处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地球啊! 气象专家分析认为,大气环流异常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洪涝灾害频发的直接原因。但是,幕后操控的真正"黑手"则是全球变暖。2021年8月9日,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发布。报告指出,无论排放水平如何变化,全球升温在未来20年内一定会比前工业化水平高1.5℃。全球变暖引发的气候危机已经影响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热浪和强暴雨导致的更高强度和更加频繁的洪涝之灾,创自1950年以来的新高,影响到世界90%的地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称这份报告是对人类的一个"红牌警告"。 面对全球升温,需要的是全人类共同努力,履行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但是,这个努力过程是要打问号的。最近,美国最高法院以6比3的投票结果,限制了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根据《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对现有燃煤和燃气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管的权力。德国议会气候保护和能源委员最终决定将草案第一部分的"2035年前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中和"目标删除。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为应对能源危机,决定增加煤炭发电。过往高举"碳中和""碳排放权"的西方国家露出了本来面目。无论如何,还得推动全球实现"双碳"目标,否则就是自毁地球。 正是因为全球变暖,过去认为是"黑天鹅"的极端灾害事件,现在已经变得稀松平常,成了常见的"白天鹅"。所以,在努力控制全球升温的同时,人类不得不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类极端灾害,这就是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意义。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以不变应万变",以强大的确定性应对极端灾害的不确定性。 不变的是战略思想。我国应急管理长期以来缺乏指导思想,被动应急、应付式应急、赌运式应急非常常见。应急管理工作要确立自己的战略思想,那就是主动防御体系理论。面对形式多样的灾害,尤其是极端灾害,一定要坚持防御。但是,防御不是被动等待,而是要介入灾害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识别与评估、预防与准备、预警与监测、应急与处置、灾害评估与恢复的各个环节中来,实施主动干预。要坚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力,构筑包括全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多层次应急管理体系,共同抗击全球变暖带来的各类灾害。 不变的是冗余配置。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指出,"层层冗余是自然生态系统集中管理风险的显著特征。"人类有两个肾脏,额外的器官还有额外的容量,比如肺、神经系统等,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不发生意外,冗余好似一种浪费。但是,意外通常都会发生。今年汛期,各地的暴雨、内涝、洪灾从南到北,由于没有做好预备,面对淹没一楼的洪水,停电停水,不少村民只能上到二层以上等待救援,不少地方缺少橡皮艇、冲锋舟、发电设备、救生衣,抢险救援一时无计可施。这个时刻,一定没有人说这些装备是多余的。应急管理要强调层层冗余,我们过去都是一种静态思维,觉得发生极端灾害事件的概率不高,没有必要准备这么多队伍、装备、物资,这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无须赘述,这是错误的。如果算起经济账,十年准备的防汛物资成本远远低于一场24小时500毫米的降雨所造成的损失,可能连1/10都不到,冗余不是浪费,而是有效地投资,保护了财富。 不变的是预警能力。2022年6月9日16时30分,四川省阿坝州相关部门通知,6月9日晚8时至6月10日晚8时,马尔康市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等级为3级(黄色预警),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高。监测人员及村干部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附近群众,通知群众做好防范和紧急撤离工作。6月10日1时28分,当地发生6.0级地震,2时许,山体表层崩滑,破碎坡体沿山体表层冲下成灾,造成草登乡科拉机村四组2户房屋垮塌。因预警预报及时、信息传递畅通和村民切实落实"三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成功地避免了2户12人因灾伤亡。当前,这类成功预警的事情还不是很多,导致受灾人员伤亡事件屡屡发生,这是因为我国的科技预警能力不强,需要大幅度提高技术能力。技术不够,人来凑,要加强人在预警体系中的作用,通过人工干预提高预警能力。 不变的是平战转换能力。极端灾害总体来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正是因为概率低,大多数时刻,政府或者应急管理部门习惯于常规性工作,平战转换能力不足。一是平战转换意识不足,长期缺乏实践和训练,该转不转,不该转的时候总爱提高应急响应等级,人为制造问题。二是老习惯难改变,上级习惯于下级层层报告情况,下级等上级指示,不敢结合实际主动作为。三是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很多单位的预案基本上都是锁在抽屉里的一叠废纸,除了占地方外,不发挥任何作用。四是没有具体的转换机制,在什么条件下转?怎么转?谁拍板?五是战备不足,平时就"手中无粮",战时更是"两手空空",转换后根本不具备作战能力。这些问题需要改变,形成强大的平战转换能力。 不变的群众应急动员。应急管理的主战场永远在基层、在一线,自救、互救才是最主要的,群众动员至关重要。要做好群众动员,前提是做好宣传教育培训,提高群众的安全素质。当前的安全和应急教育安全培训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效果不佳。要善于通过"体验式"等方式实现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真正改变群众对安全的认识,让群众能够成为被有效动员的对象。要动员群众,不是用个喇叭喊几句就可以了,而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载体,只有平时把群众长期团结在这个载体上,战时才能动员起来。要畅通战时"应急动员的最后一公里",要结合时代发展,坚持现代和传统方式相结合,多渠道发布信息,让群众能够接收到动员信息。 面对越来越多的"白天鹅"极端灾害事件,应急管理不能打"口炮",而是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变"不是静止,而是指要保持先进应急思维、锻造应急机制、做足应急措施、强化应急储备,随时有能力应对和处置"万变"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