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依说史) 1955年,新中国举行首次授衔,一共55人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可如你所知,开国上将一共57人,为何55年只有55人被授衔?还有2人呢? 还有2人不是在55年授衔。这两人是李聚奎将军和王建安将军,他们分别是在1958年和1956年被授衔上将。 李聚奎,湖南安化人,曾任红9军参谋长、八路军129师386旅参谋长、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资历完全够得上上将。 55年授衔时,他之所以没参加授衔,原因很简单,他当时已经离开军队,任石油工业部部长,而根据授衔规定,已经离开军队的将领,原则上不参与授衔。 而李聚奎之所以在58年授予上将军衔,原因也很简单,当时他将回归军队,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没有军衔不便开展工作。 那么,王建安将军又为何没在55年参与授衔?为何又在56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王建安将军无论资历还是战功,都完全够得上上将军衔,授衔上将完全是实至名归。 王建安,湖北红安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王建安很早就开始给地主打短工,但令人敬佩的是,王建安绝对是当地最特别的短工。 王建安非常热爱学习,在打短工期间,他不断自学,学习写字、背诵三字经等文化读物,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而王建安之所以如此努力学习,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是因为他从小志向远大,不甘心穷困潦倒一辈子。所以,在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后,1924年,年仅16岁的王建安毅然离开家乡,前往武汉,入直系军阀吴佩孚部当兵。 王建安从军的最初动机,无非是希望出人头地,但很快,他便改变了理想。 到武汉后,王建安面对的是大城市广阔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闯荡期间,他的人生阅历大大丰富,也有幸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受进步思想影响,他的理想得到了升华,由改变个人命运上升到改变国家民族命运。 1927年8月,怀着对美好新中国的憧憬,王建安毅然入党。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决定。 这个决定之所以了不起,不仅在于入党的正确性,还在于入党的勇气,因为这一年正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抓捕共产党员的时候。 入党后,王建安进步非常迅速。1928年,他参加红军,最初担任班长,由于作战勇猛,屡建奇功,不过数年时间,便已升任红4军政委。 抗战时期,王建安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兼第1旅旅长,参与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军民多次挫败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王建安官至三野第7兵团司令员,莱芜、孟良崮、沙土集、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战斗战役,战功赫赫。 新中国成立后,王建安又担任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奔赴朝鲜战场。他善于进行小部队作战,集小胜多胜为大胜,以消灭敌之有生力量,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1955年授衔,据说在最初的授衔方案中,王建安被拟授上将,那么,王建安最后为何没被授衔呢?有如下两种说法: 说法一:毛主席认为王建安骄傲自满,建议降低王建安的军衔,授予中将。 毛主席为何会认为王建安骄傲自满呢?原来,在一次会议上,王建安与陈老总产生分歧,一气之下拍桌子,此事传到毛主席耳中,使毛主席产生了这样的看法。 但是,王建安资历颇高、战功赫赫,评选小组的工作人员认为不太合适,就没给王建安授中将,但也不便授上将,就这样一直拖着,直到1956年,工作人员再次将方案递交,并说明缘由,毛主席认为有理,王建安因而被补授上将军衔。 说法二:55年授衔时,王建安已经离开军队,故不参与授衔。 1954年,王建安患病,入院治疗修养,没有担任任何具体职务。所以,根据无军职原则上不授衔的规定,王建安确实不能被授予上将军衔。 那么,这两种说法哪种代表事实呢? 个人认为是第二种。首先,王建安当时确实正在休养,符合不授衔规定;其次,如果毛主席建议授王建安中将,那么,工作人员要么当时提出不同意见,要么直接授予他中将,不太可能拖到第二年。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可作为佐证。 王建安将军56年被补授上将军衔,这一年,他回归军队,任沈阳军区副司令,所以,他补授军衔很可能是因为回归军队,而不是所谓的工作人员再次递交方案。 王建安将军是一代名将,也是一位优秀的纪检干部。他廉洁自持,组织纪律性极强,既严于律己,对亲人子女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后来还担任过中纪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