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10%的人患有慢性便秘。慢性便秘多为功能性便秘,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对现有治疗方法效果差,且反复发作,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常见并发症有其它肠道疾病、肠癌、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等。大肠手术切除是治疗严重的顽固性功能性便秘 (IFC) 唯一方法。IFC的发病机制一直不清楚,如何预防和治疗IFC是世界性难题。 南京大学医学院朱敏生教授和陈鑫副研究员提出猜想,认为顽固性便秘可能是某种细菌感染并定植大肠粘膜导致的。为证实该猜测,团队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金陵医院姜军、李宁、汪芳裕主任医师团队合作,对患者肠粘膜菌进行了规模化功能筛选。通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分离出顽固性便秘的致病菌,并命名为 Shigella sp PIB。 该研究结果于2022年5月26日在线发表在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杂志上 (题: A Shigella sp. variant is causally linked to intractabl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 。 该菌是志贺氏菌的新亚型,含鞭毛和丰富菌毛,可长期定殖于大肠粘膜;还能分泌一种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直接抑制肠道节律性收缩、降低肠动力;小鼠口腔摄入PIB细菌可引起小鼠顽固性便秘,其便秘表型与人类慢性便秘高度相似。PIB菌完全符合IFC致病菌的特征,其致病机制如图所示。 图文摘要 人体肠道内有1200多种细菌,数量有几十万亿个,如何从巨量的细菌中将PIB菌检测出来?是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能否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关键。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特征序列和突变序列筛选,从数百种候选序列中成功建立了高特异、高敏感的PIB菌核酸PCR检测方法 (可检测低至单个PIB菌) 。研究人员进一步建立了高效的粪长链不饱和脂肪酸DPA的检测方法,作为PCR检测方法的重要补充。利用以上检测方法,检测了68例临床确诊的顽固性便秘患者,发现75%患者为PIB阳性或DPA阳性,而180例正常人或非顽固性便秘患者均为检测阴性。这一结果说明:如果PIB或DPA检测呈阳性,表明是顽固性便秘患者,必须进行医学治疗。利用上述高灵敏检测方法,在可疑患者甚至人群中筛查顽固性便秘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疗意义。 现有数据表明,PIB对大部分抗生素都不敏感,因此缺乏抗生素治疗手段。团队成员独辟蹊径成功从环境样本中筛选获得三种PIB特异性噬菌体。该噬菌体不但在体外可以高效、特异性地杀灭PIB菌,在体内亦可杀灭该菌并完全治愈小鼠顽固性便秘。因此噬菌体药物可能是治疗该类顽固性便秘的特效药物。 论文第一作者为 陈鑫 副研究员、 邱田恬 和 王烨 博士研究生。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南京大学医学院 朱敏生 教授、 张雪娜 副研究员及金陵医院的 姜军 主任医师,其他合作单位还有陕西安宁云生公司 (陈远鑫先生) 、南京师范大学 (陈华群教授) 、云南大学 (张建教授) 。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72/JCI150097 制版人:十一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