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在拜登的中东之行结束后,普京对伊朗的访问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 7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伊朗总统莱希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德黑兰举行三方峰会,并分别与两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 尽管仍存在一定分歧,但三国领导人在联合声明中指出,美国是叙利亚目前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并要求美军尽快撤离叙利亚,停止偷窃、走私叙利亚石油;三国领导人同意继续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叙利亚主权完整,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叙利亚问题需要由叙利亚人民主导。 据俄新社报道称,这是普京自俄冲突爆发后第二次出访,也是普京首次出访非原苏联国家。6月份普京访问了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与拜登的空手而归相比,普京此行可以说收获颇丰,伊朗与俄罗斯达成了为期 20 年的新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并宣布在贸易结算中放弃使用美元;此外,三国领导人就乌克兰粮食出口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 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的关系原本并不稳定,历史上俄土两国多次爆发战争;由于宗教和地缘政治原因,伊朗与土耳其之间也是摩擦不断;俄罗斯是伊朗最大的武器供应商,支持伊朗反美,但不赞同伊朗拥有核武器,支持联合国对伊朗实施制裁。而如今在美国的压力下,让三个貌合神离的国家逐渐走到一起。 俄塔斯社曾表示,俄乌冲突爆发后,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即将形成,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么俄罗斯的"朋友圈"与美国相比质量如何呢? 集安组织+叙利亚VS北约 尽管通过本次三方峰会,俄罗斯与土耳其和伊朗的关系更加密切,但这两个国家称不上俄罗斯的"准军事盟友",土耳其还是北约成员国。 俄罗斯的军事盟友基本都在集安组织框架内,包括了除乌兹别克斯坦以外的所有中亚国家,以及亚美尼亚和白俄罗斯。此外叙利亚也是俄罗斯的军事盟友。 纯粹以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看,集安组织落后于北约数倍,以战斗机为例,北约拥有3000架战斗机,自2015年后美国在德国和罗马尼亚空军基地部署了F-22和F-35战斗机中队。作为集安组织的领袖,目前俄罗斯预计有6架苏-57战斗机,其他集安国家战斗机主力仍以米格-23和苏-24为主,少数几个国家拥有少量的苏-30和苏-35战斗机。当然,战争并不是决斗,而是体系化作战。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可以弥补集安组织空中力量的弱势。 不过集安组织和北约在军事力量方面各有各的问题。 制约集安组织或者俄罗斯军事力量发展的还是经济问题,这一点从叙利亚战争和俄乌冲突就可以看出来。俄军火炮火力强大,但缺乏有效的精确打击手段;俄罗斯明明拥有无人机生产能力,然而无人机在军队中的普及率并不高;为了防范北约突然袭击,俄军最精锐的西部军区只抽调了少数兵力支援乌克兰战场,攻坚战基本上是由南部军区和中部军区的部队负责;此外俄军营战术小组拥有旅级火力,在小规模行动中表现出色,一旦战场扩大,俄罗斯的经济难以提供满足170个营战术小组的旅级军事装备。 而北约的问题是欧洲国家承平日久,以至于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北约的主体是欧洲,而现在欧洲的防务基本是由美国承担,欧洲各国只顾埋头发展经济。欧洲的军事装备值得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相当畅销,比如阵风战斗机、凯撒火炮和厄利孔机炮,但其军队素质十分令人怀疑。 自2014年起德国被曝光军队缺乏训练,军械库物资频繁被盗,超过一半的台风战斗机保养出现问题,2019年德国全境仅有个位数的战斗机维持战备值班。俄乌冲突爆发后,朔尔茨下决心整顿德军,发布了1000亿欧元的国防预算,但是一套完整的军事体系是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不是光生产武器那么简单,朔尔茨的做法只证明了"临阵磨枪"。 土耳其倒是拥有除美国外最多的北约军队,由于埃尔多安意图恢复"奥斯曼帝国"的野心以及与希腊的矛盾,土耳其军队基本处于战备状态,可以算得上除美国外,北约唯一的可战之兵,但埃尔多安是个"刺头儿",2016年土耳其政变后,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就差撕破脸了,美国对土耳其打击库尔德人、挑起与希腊的摩擦、在俄乌冲突上保持战略模糊十分不满,埃尔多安对美国也是听调不听宣。 俄罗斯地缘VS美国地缘 军事方面集安全条约组织不如北约,但近些年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要优于美国。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其领土与欧亚大陆几股重要力量接壤或者接近。此前俄罗斯国内有政治学家认为,如果俄罗斯能够团结中国、印度、伊朗、欧洲、土耳其或沙特,就可以将美国的影响力隔绝在欧亚大陆之外。 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和英国是美国干涉欧洲大陆局势的四枚钉子,这四枚钉子不偏不倚钉在了欧洲大陆局势最敏感的地方,通过这四枚钉子,每一次美国都能搅动起腥风血雨后全身而退。 以中东地区为例,美国自布什政府执政时就开始推行其错误的中东政策。首先是伊拉克,八年的伊拉克战争没有带来和平和繁荣,伊拉克人民至今连正常的水电都无法保证;接着是利比亚,几个军阀仍在战场上厮杀争夺权力;美国对中东政策最矛盾的要属埃及,起初美国支持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近30年,甚至将他称为"中东民主典范",然后又将他抛弃。因此俄罗斯多次抨击美国的中东政策幼稚且前后矛盾。 "阿拉伯之春"失败后,俄罗斯开始积极介入中东地区局势,这也是自冷战结束以来,莫斯科首次在中东问题上采取如此积极主动的姿态。总而言之,俄罗斯试图在中东塑造一个务实的、非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参与者形象,打算与所有中东国家建立密切关系。 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增强了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感,与美国只炸不管的方式不同,俄罗斯采取了一种明智但有风险的战略。俄军首先帮助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和极端反对派武装,放过了那些"较温和的反对派",同时与伊朗合作,建立反恐同盟。局势得到控制后,在俄罗斯和联合国见证下,叙利亚内部力量举行和平谈判,俄罗斯充当调解人和保证人。俄罗斯的这种做法为其欧亚外交政策打开了新的窗口,首先俄罗斯博得了沙特等中东国家的好感,哪怕土耳其都无可指摘,此外俄罗斯在叙利亚的行动还强化了与伊朗的共识,为两国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中东不过是美国搅动欧亚大陆局势的一角,这么多年以来它在东亚、中亚和欧洲的小动作就没有停过。2015年普京就中东局势在联合国大会上质问时任总统奥巴马:"你知道你做了什么吗?"近些年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越来越多的国家敢站出来对美国说"不"。一旦欧亚大陆国家抱团,美国人也该醒醒了,别做这种通过四枚钉子玩"四两拨千斤",然后置身事外的美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