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29岁华裔女作家遭15岁男孩侵犯,对方律师却称她先勾引的
文|纪墓人
编辑|纪墓人
2008年,四月,时年29岁的哈弗大学文学系高材生李怀瑜,在英国北爱尔兰地区独自旅行时,被一当地15岁男孩尾随。
在李怀瑜走到一处峡谷时,男孩突然从她的背后出现将李怀瑜扑倒,随即挥舞着拳头向李怀瑜打去,等李怀瑜不再反抗时,男孩对她实行了犯罪...
事后李怀瑜选择了报警,英国警方根据李怀瑜的描述,很快就逮捕了男孩,但是在法庭上,男孩低着头一言不发,男孩的律师在法庭说李怀瑜比男孩年龄大十几岁,且在河边脱掉过鞋袜,这是性暗示。
然后男孩律师得出结论:"是李怀瑜引诱的男孩,应该判处李怀瑜性侵未成年人!"
15岁男孩强奸29岁女人,被害者反被冤枉成犯人,这样离谱的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哈佛高材生
李怀瑜出生在美国,是一名美籍华人,从小接受的是美国教育。作为华人在美国经常遭受黑人以及白人的歧视。
但是李怀瑜的父母都是中国移民美国的精英,而且在美国知名企业工作,于是在李怀瑜小时候父母就安排她上了一个贵族私立学校,并请了多名教授为其辅导学业,就这样在李怀瑜19岁那年成功的进入了美国哈佛大学。
李怀瑜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借助父母的资源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一名有着丰富户外运动经验的老手,在毕业后她几乎走遍了美国的森林公园。
哈佛大学男孩问路
2008年的某天,她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了英国北爱尔兰的优美景色,李怀瑜天生向往自由,她不喜欢过于教条的生活,恰好近期琐事缠身,她想换一个环境散散心,于是便只身一人前往北爱尔兰旅游。
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素有"绿王国"的称呼,广袤的草原上点缀着青山绿水,是国际上闻名的旅游景点。李怀瑜走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乡间的小路上,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心情不由得更加美好了几分。
古老的树木之上爬满了青藤,阳光从青藤的绿叶间隙照射到李怀瑜的脸上,仿佛遗世而独立的天女,贝尔法斯特的一位男孩恰好路过此地,看到了李怀瑜,惊讶于李怀瑜的美貌,想前去搭讪,于是便说自己迷路了,希望李怀瑜可以带自己出去。
李怀瑜不想那么快就回去,她喜欢自然的景色,但是看着男孩清澈的眼神,不忍心看着男孩迷失在丛林之中,便好意与其攀谈起来,在对话过程中男孩不止一次的看向李怀瑜的胸部。
临走时男孩了解到李怀瑜是一个美国人,此次是孤身一人来到这里的,而李怀瑜也了解到男孩只有十五岁,来自于一个旅人社区,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这让李怀瑜对男孩很是同情。
聊天结束后,李怀瑜拥抱了男孩,并告诉他沿着脚下这条小路一直往西走便可以到小镇上。两人分开后李怀瑜便继续往森林深处走去,她很喜欢在这种静谧的环境中行走。她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没有什么比沉浸在户外风景中的远足更让我兴奋了"。
尾随
而男孩却没有沿着小路走出密林,而是跟在李怀瑜身后,与她保持一定的距离,眼神一直盯着李怀瑜的背影,视线在李怀瑜牛仔裤之下圆润的大腿与洁白的小臂徘徊。
李怀瑜也意识到有人在尾随自己,可是几次回头看去都没有看到人影,便继续前行了。在密林的尽头有一条小溪挡住了李怀瑜前进的脚步,李怀瑜便脱掉鞋袜,将裤腿挽起淌水过了小溪,而后坐在水边的一块石头上清洗小腿与脚丫。
清洗完成后,李怀瑜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处山谷,景色十分优美,便再次踏上行程,在山谷之中,李怀瑜感觉到自己与自然相比是那么渺小,不过能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次旅行便是圆满的了。
罪行
正当李怀瑜感慨景色的壮丽之时,那名尾随她很久的男孩突然出现在李怀瑜的身后,猛地将其扑倒,接着便开始殴打她,虽然男孩年龄只有十五岁,但是体型跟成年男性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男孩拳头仿佛一柄铁锤,不断地打在李怀瑜头上,脸上,小腹。男孩看到李怀瑜半晕过去,就开始撕扯李怀瑜的衣服,不顾李怀瑜的苦苦哀求,反而兽性大发,强行脱下了李怀瑜的上衣,裤子。
李怀瑜也曾学过格斗,但是当男孩扑向她的时候,她大脑一片空白,身体僵硬动弹不得,连大声的叫喊都无法做到,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男孩对自己实施暴行。
几个小时后,男孩起身离去,留下李怀瑜一人躺在地上。在这期间每分每秒李怀瑜都难以忍受,数着时间,盼着快点结束。
她不明白为何男孩要这么对自己,在这之前她从来没有想过"强奸"二字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这件事真实地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了,她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天色将黑,李怀瑜从地上爬起来,将破烂的衣服穿在身上,擦干眼泪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然后艰难地迈开双腿,走出丛林区报警进行司法程序,而后去药店购买了紧急避孕药。
但李怀瑜的心情还是不能平复,她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还有焦虑 抑郁,恐慌,从那件事发生后,李怀瑜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变得不敢出门,不敢与人对视,就连开门拿邮件她都无法做到。
审判
那些残酷的画面像一枚枚钉子扎在李怀瑜的心中,想要忘记,记忆却如潮水般一波波袭来。
想到自己那时候为何会反抗不了,是不是自己心底,就甘愿被别人作践,思来想去后,李怀瑜甚至产生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妄图说服自己,自己没有反抗,是身体并不抗拒这种行为,甚至还有了生理反应。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而且受到侵犯很多人都会有反应,这并不是李怀瑜自己有问题,而是很多时候主观意愿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本能反应。
那时候她每天都生活在局促之中,夜晚无法入睡,她感觉自己已经脏了,忍不住要洗很多次澡,每次时间会超过一小时。
不久后,她给所有亲密的好友都发了一封邮件,告诉他们自己遭到了强奸,希望能得到帮助,朋友们大多都会开导她,但也有人指责她为何要一个人出游,不被人理解的感觉,让李怀瑜产生了轻生的想法。
一段时间后,经过法医在李怀瑜体内精液中提取出一名男性的DNA的调查,根据此证据警察随即抓捕了那名男孩。
同时警方调查报告中显示李怀瑜全身共有39处伤,铁证如山,李怀瑜开始艰难的诉讼之路。
她一边忍受着应激障碍带来的折磨,一边迫使自己抱着必胜的信念准备庭审。
当这件事经过报告后,社会舆论却没有偏向李怀瑜。由于她是一名华裔,男孩是一名英国人,所以会被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
而男孩的律师多次向法庭指出:李怀瑜年纪比少年大,而且还曾拥抱少年,以及当着少年的面脱去鞋袜,这可以理解为李怀瑜在引诱未成年人,企图合理化少年性侵行为,并且还要将李怀瑜逮捕入狱。
这并没有李怀瑜并没有感觉到害怕,反而激发起李怀瑜的斗志,她不断地在公众场合为自己发声,让世人了解到这件事,终于在庭审前,男孩认罪了,最终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这八年是一个人的黄金八年,可男孩做了错事,就要承担相应的惩罚。
新生活
知道这个消息后的李怀瑜如释重负,她所做的努力终于奏效了,可惜的是她不能出庭与那少年面对面控诉他的罪行了。
李怀瑜曾想警方寻味男孩的信息,不过被警察以保护犯人隐私而拒绝了。不过有人曾告诉男孩全家都住在房车上,没有固定的居所,父母都是文盲,而且已经离异,还皆有犯罪记录。
他出生在社会边缘群体,家境贫穷,居住在那样的社区让他遭受了很多歧视。他从小遭受家庭虐待,也从中学会了使用暴力,还厌恶女性。
她还得知,少年在最后一刻选择认罪是因为,他期待李怀瑜迫于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决定不参加法庭程序。
此事结束后,李怀瑜回到美国,但是仍不能彻底走出被强暴的阴影,她只能奋力写小说,但依然经常无来由地哭。
她说:我在被性侵的时候非常无力,但是将这个经历写成小说,让我对创伤有种控制感。
两年后她走出了这个阴影,结识了一名男人,李怀瑜没有隐瞒自己被强奸的经历,男人表示自己不会在意这些,他们相处得很愉快,但是这段感情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男人走的时候说:"被强奸过的女人不值得去爱"。
而那名男孩在假释期间逃跑了,至今没有逮捕归案。
这件事又重新进入了李怀瑜的生活,作为社会活动家,她成立了一个保护女性权益的组织,并且对这件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她呼吁人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世间的人与事,并在公开演讲中说:"对比这个少年强奸犯的生活状况(15岁,未受过教育,来自有犯罪记录的家庭以及经常受到偏见的人群)与我的生活状况(29岁,受过哈佛教育,说话有教养,华裔美国人,中产阶级),大家会觉得我是可信的,他是品行恶劣的。
但如果我来自他的社区,更年轻且未受过教育,那么警察很有可能不认真对待我的案件,我也不会得到正义的结果。
这是可悲的事实,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犯罪案件的评判的确会受到社会性因素的影响。"
创作书籍
2013年,经历了无数次的痛哭与崩溃,李怀瑜写出了以自己为原型的深刻作品《生命暗章》,被美国人称赞是"重要且勇敢的作品"。
书中主要人物原型便是作者李怀瑜,她将自己的惨痛经历分享出来,让整个社会开始注意到被性侵女性的生活,突破了作者小我的局限,一经发布就刷新了当年的书籍销售记录,该篇小说连续两年获奖,2016年获得SI Leeds文学奖第二名,2017年获得"非布克奖"。
虽然李怀瑜在书籍上获得了成功 ,但是性侵发生后多年,她不再去独自旅行,这让她无法感受自然,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失落感。
但是她也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她不会让强奸犯从我身边夺走我的生活以及探索世界的能力。她花了很多年,才可以坦然面对那段灰暗的记忆,相信她可以过得更好。
结语
多年以后,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并且在她40岁时生下了一名男孩。她说会好好教导自己的孩子,让他明白是非对错,同时她还致力于贫民区的青少年教育活动,让他们明白法律。
最后,如果女生一旦发现某异性对自己不怀好意,甚至动手动脚或有越轨行为,一定要严厉拒绝、大胆反抗,大声喊叫,并及时拨打110,以便及时加以制止。
并且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品行端正,坏人便无机可乘。如果在面对坏人时,态度明朗,明确告知对方,对方则会打消念头,不会再做纠缠。但是若自己态度暧昧,模棱两可,对方就会继续幻想,继续纠缠,从而做出更加危险的举动。
如果真的遭受不测,一定要及时报警,相信警察,相信法律,一定会让犯人绳之以法,同时做好紧急措施,不要给自己带来二次伤害。
尽管李怀瑜已经从残酷的经历中走出来了,但世界上对于性侵受害者的偏见没有停止。人们的固有思想,使他们认为事物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从而变成因为受害者的某些行为而导致自身的祸端。
这种思想在性侵问题上更为突出。再加上人们对女性的要求本来就比男生苛刻,从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
而且大多数人秉承着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蛋这种思想,自以为自己很公正,殊不知这两句话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也有不少女性指责受害者,除了自身素养问题,还有一种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无所谓和肆意,但是这种行为也增加了她们将来受伤害的几率。
我们应该给这些女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怀,帮助她们重新相信生活、热爱生活,对前方充满希望。这是她们的不幸,没人愿意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要恶意去伤害他人。少一点歧视,多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因为大家变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