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刚下飞机,尼克松面对周总理的热情接待,健步走向周总理与之握手,两位政治家的所有相处都恰到好处。 但就在机场去接待外宾的宾馆的路上,尼克松发现了大街上中国人拿枪对着美国人的宣传图片。 并且上面写着:打倒美帝! 尼克松随即询问翻译这是什么意思,面对这种国际会面,翻译只能实话实说。 尼克松听到后,顿时心生不悦,但他没有声张。 因为他要当面质问毛主席,借此在这次会谈中占据主动地位。 几个小时后,尼克松在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 就"打倒美帝"标语这件事,尼克松直接质问毛主席,这是怎么回事? 房间里的氛围一时间降到了冰点,但是毛主席听到后,没有任何慌乱。 主席坐在沙发上,从容不迫但又半开玩笑似地用三个字回答了尼克松的问题。 尼克松听到后,哈哈大笑,原本被所有人认为必然会发生的外交危机,就这么被毛主席三言两语的轻松化解。 那么,毛主席说了什么轻松化解外交危机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明说:一、毛主席轻松化解外交危机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夫妇千里迢迢来到大洋彼岸的中国,飞机安全降落之后,尼克松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尼克松虽身为美国总统,但是在美国,他也没有受到过如此待遇。 飞机外,三百多名队员组成的仪仗队,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他们朝着尼克松行注目礼,不远处的周恩来总理笑意盈盈的看着远道而来的尼克松。 要知道,我国接待外宾的仪仗队的人数,在极其重要的场合的人数也不过一百多人,这次为了欢迎尼克松竟然安排了三百多名队员。 可见毛主席对于尼克松访华的重视程度,尼克松也由此看到了中国想要与美国建立正常外交的诚意。 尼克松见此景象,立马放下戒心。 在来之前尼克松考虑到,中美两国多年不外交,关系难免紧张和生疏,再加上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对共产主义的敌视。 尼克松始终认为中国是神秘的,神秘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不信任与恐惧。 尼克松 放松下来的尼克松,快步走下飞机,满脸笑意地健步走向周总理,主动与周总理握手,周总理欣喜地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欢迎您的到来。 紧接着,周总理与尼克松坐车准备前往钓鱼台国宾馆。 在路上,第一次来中国的尼克松免不了要欣赏中国的美景。 正当尼克松沉浸在中国式建筑的魅力中时,他突然发现了路边墙面上的一张宣传图片。 那是一群中国人拿着枪对着美国人,并且标有打倒美帝的标语。 尼克松虽然看不懂中国字,但是从图片的内容中,他大概猜到了是什么含义。 尼克松立即询问随身翻译,说那副画面上的几个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在这种重要的国际会面的场合,翻译哪敢撒谎,面对尼克松的提问,他只能如实回答。 尼克松听到后,顿时心生愤怒。 但是尼克松毕竟是一国元首,最基本的风度还是有的,他没有声张和当场表现。 因为他要当面质问毛主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想要在这次会谈中借此机会掌握主动权,但是他好像是低估了毛主席的外交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其实,这些标语的存在是因为在中美双方想要缓解关系之前,中国与美国已经存在多年矛盾,当时我们宣传的确实是打倒美帝,因此街上的标语都是此类话语。 之所以没有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处理掉,不是不尊重尼克松,或者是美国。 而是因为当时中国为了履行保密的承诺,不敢大肆地清理这些标语,以防引起别国的注意。 尽管我们没有任何恶意,但是这件事在首次访华的尼克松看来,是充满"挑衅"的。 尼克松访华 如果他在毛主席那里得不到满意的解答,抓着这件事不放的话,这件事很可能会上升为外交危机。 而毛主席对于尼克松访华时间一直很关注,因为这件事,一直是由他在推动。 因此毛主席在尼克松到达北京几个小时以后,就在中南海接见了尼克松。 尼克松得知这个消息,很是意外,因为按照惯例,都是在来访的国家领导人回国的前一天才会接见。 尼克松看到了周总理与毛主席的真诚,但是他还是要当面询问毛主席关于标语的事情。 因为这关乎到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尊重,所以他决定追问到底,并希望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复。 尼克松与毛主席正式见面的时候,他与毛主席握手长达一分钟多,这次握手被称为"世纪握手。" 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 握手之后,毛主席示意尼克松坐下,之后,尼克松没有与毛主席交谈和寒暄。 而是直接就标语的事情,直接质问毛主席,为什么中国的大街上有打到美国的标语。 此话一出,整个会议室里的气氛冷到了极点,没有人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尼克松向毛主席提出的。 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件事不好解决,还有可能会上升为外交危机的时候。 毛主席却神情自若的坐在沙发上,从容不迫又半开玩笑的回答了三个字:放空炮! 尼克松自然是听不懂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但周总理作为毛主席多年的朋友,瞬间明白毛主席想要表达什么。 听到毛主席幽默的回答,周总理也放下了悬着的心,认真地向尼克松解释,就像是国民党总说剿共,美国总说打到共产主义是一样的到底,只说不做。 说完毛主席与周总理会心一笑,尼克松听到后对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外交能力心生佩服,也随着一笑而过。 周总理 突兀眼前的外交危机就这样被毛主席轻易化解,也使得整个会议室的氛围甚至轻松很多。 在之后的会谈中,因为中美两国的基本政策不同,毛主席没有直接说国际局势与两国关系,而是从世界通用的哲学来入手。 在此期间,毛主席对于尼克松的领导能力大加赞赏,真诚地对尼克松表达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的功劳很大。 会议在毛主席的合理把握下,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最终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双方联合公报》,这也代表着中国与美国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由此可见,毛主席的外交智慧和大局观,超乎常人。 尼克松访华,不只对于中美双方来说意义非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改变了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面对中美联手,中国与美国都有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国力,而不是留出时间来对付其他国家。 对于世界上的大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也不需要再卷入毫无意义的各种战争之中。 毛主席的幽默化险为夷,把外交危机转化为外交美谈。 正是由于毛主席的幽默,使得尼克松访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对于此次访华,中美双方都很满意。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毛主席在与尼克松的交谈中,用幽默化解危机,绝不是一时的随机应变。 而是他多年从政,摸索出的一套政治幽默。 毛主席的幽默是出了名的,他可不是古板的政治家,毛主席曾对身边人说过:说话要有趣味。 二、毛主席的"政治幽默" 比如1951年,彭德怀将军从朝鲜回国会见毛主席时,毛主席向彭德怀表达,他们二人都与石头有缘,此话一出,彭将军一时摸不着头脑。 原来毛主席是说,彭将军原名得华,号石穿。 而毛主席的乳名叫石三伢子,因此两个人都是石头,而且两块石头分别扔向了杜鲁门和麦克阿瑟。 彭将军听后与毛主席两人哈哈大笑,主席面对功臣,他没有直接夸奖。 而是用自己的政治幽默,称赞了彭将军,使得两人的关系不像是上下级,而是战友,是朋友。 彭德怀 这是毛主席成立新中国的事情,新中国成立之前,面对敌人的飞机轰炸,毛主席依旧和身边人开着玩笑。 1947年,胡南宗对延安展开飞机轰炸,面对敌人的轰炸,毛主席称他们是客人,大家是主人,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敌人离去后,毛主席看着地上的炸弹碎片,又说发财了,这些炸弹碎片,可以打好几把菜刀。 此话一出,瞬间化解了当时的紧张氛围,战争年代,这种事情,对于毛主席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但是对于陪在毛主席身边的战友,他们无时无刻都担心着毛主席安危。 毛主席自然知晓,只是战争已经惹得他们身心俱疲,毛主席利用自己的幽默缓解大家的紧张感。 由此可见,毛主席不仅在外交上幽默睿智,面对自己人的时候也是如此的幽默风趣,或许这就是成大事者的气度。 对于主席来说,不管是处于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幽默是他与别人相处得很好的方式,也是毛主席用自己多年的政治生涯,总结出来的最好的政治智慧。 很多时候,面对措手不及的情况,幽默不仅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而且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毛主席用幽默化解与尼克松的外交危机。 毛主席的一句‘放空炮’,使得尼克松无法反驳,只能又气又笑,顺着毛主席的思路把整个会议进行下去,从而顺理成章地与美国建交。 不得不承认,毛主席是出色的政治家,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幽默,带领中国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结语: 虽然标语事件差点造成外交危机,但是危机被毛主席的机智轻松化解,毛主席的政治幽默是他政治才能的重要体现,一位好的政治家,绝不是古板的,而是幽默风趣的。 毛主席与周总理的真诚招待,也让尼克松总统看到了我们的诚意。 尼克松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诚意,这种双向奔赴在国家关系中实属难得。 毛主席的外交能力以及临场反应能力,以及他的政治幽默,令现场所有人为之折服。 那个时代的领导人,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我们唯有珍惜,以及学习他们身上的完美品质。毛主席值得我们每位中华儿女一生铭记。参考资料: 1、《尼克松访华前的秘密外交往事(上)》 2、《尼克松访华前的秘密外交往事(下)》 编辑:圆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