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见了他都要毕恭毕敬,段德昌刘志丹唐生明都出自他的门下
1949年冬天,一批与我党有亲密关系的党外人士,应毛主席和周总理之邀,抵京共商国事。
各方代表齐聚后,由周总理出面在北京饭店给大家接风洗尘。
酒席间,有的人是第一次见,而更多的是相互之间几十年未见的挚友。
等到一位梳着平头,面容朴实敦厚的中年男人抵达后,周总理突然远远地朝他伸出右手迎了上去。
男子见状,一个箭步,紧紧地握住了周总理的右手,神情激动,眼里泛起了泪花。
两人很快打成一片,聊起了曾经的青年时代与革命岁月。
细心的人观察到,周总理一边与这名男子说着话,一边还不时地轻拍着他的手背。
这个动作对总理来说,并不多见,一般只有他极亲近、信任或尊重的人,才会这样。
那么眼前这位男人,到底是谁呢?
周总理很快为大家揭开谜团——"永滋,我还欠你300块大洋的债务呢。要算上利息,这笔债我个人现在也还不起啊。怎么办?分期偿还,还是免去利息?"
这位叫做"永滋"的男人一听,先是一愣,然后看了周围人一通,竟是面面相觑。
周总理也不卖关子,开门见山道:"永滋,你难道忘了30年前你我一起东渡日本求学的事了?那时你可是借了我300块大洋作学费啊!"
男子闻言,一拍脑门,恍然大悟。
周围人听了,更加对眼前这位男子,感到由衷地敬佩。
没错,眼前这个男子正是大名鼎鼎的于树德(字永滋 )。
如段德昌、刘志丹、唐生明等威名赫赫的将军,都出自他的门下,就连林彪见了他,都要毕恭毕敬!
那么眼前这个曾借300大洋给周总理的于树德,曾经有怎样的故事?为何在党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1.与党内两位精神领袖关系亲密
历史上,于树德曾与我党两位精神领袖关系亲密,一位是李大钊,一位是周恩来。
于树德是天津人,后入学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并于1917年毕业。
鲜为人知的是,这所不甚闻名的学校,同时还孕育出了一位我党的思想启蒙领袖——李大钊。
而于树德和李大钊,恰是当时的同学兼挚友,两人还经常在一起合作搞学生运动。
大约1918年,于树德又通过学生运动,认识了南开中学的学生领袖周恩来。
两人志趣相投,很快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时常在私下里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
当时,国内兴起了一股到国外留学的热潮,许多有志青年纷纷东渡日本或者远渡重洋到西方国家,寻找济世救民的道路。
在出国留学这件事上,于树德受李大钊影响,表现积极,并最终决定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他家境不错,本来筹得了300块大洋的留学资金,正准备恋恋不舍地打点行囊,踏上东渡日本的游轮时,却被告知自己得到了一个公费留学的名额。
在这之前,他还在为挚友周恩来因经费不足,未能与之一起东渡日本留学而惆怅。
有了这个公费名额,也就是说他在日本留学的所有经费,全免!
如此一来,他手中的300大洋,恰好可以供给挚友周恩来留学日本所用。
于树德(字永滋)、周恩来(字翔宇)与其他"新中学会"会友的合影
于是,于树德兴冲冲地跑到南开中学找到周恩来说:"翔宇,好消息!学校给了我一个公费留学名额,我自备的300块大洋给你,我们一起去日本吧!"
就这样,于树德和周恩来,一起踏上了东渡日本留学的之路。当然,同期前往日本留学的还有另一个大人物——李大钊!
1922年1月21日,在党内代表李大钊的引荐下,于树德参加了当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历史性会议——"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回国后的6月,于树德便在李大钊的介绍下,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之后从1922年到1926年,于树德一直在天津、杭州与广州三地之间辗转,为党工作,与李大钊存在着十分深挚的革命友谊与合作关系。
2.于树德为何能让众多名将毕恭毕敬?
原本按照当时于树德在党内的工作路线来看,他与后来的林彪、段德昌、刘志丹、唐生明等人,大概率是不会存在多少横向人际关系的。
然而,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却把他与这些名将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而使得他与这些名将建立关系的枢纽,恰恰是他的挚友兼同志周恩来。
1924年8月,也就是黄埔军校成立后的第二个月,周恩来便应党组织安排,一路风尘仆仆地从法国留学归来,赶到广州赴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
与此同时,早在黄埔军校创建之前,廖仲恺、戴季陶和张申府便对周恩来十分青睐,张申府更是写信给廖仲恺,提出希望周恩来到黄埔军校来参加教导工作。
周恩来心系国家与民族,且政治能力出色,思想作风优良,性格温和细腻,为世人所称道,很快在众望所归之下,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
11月,由于邵元冲随孙中山北上,周恩来又被推选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主抓军校全体师生的政治与思想建设工作。
其实,黄埔在周恩来之前,政治部基本就是个空壳子,机构架设聊胜于无,课程教纲并不丰富。
然而周恩来抵达后,却打开了黄埔军校思想建设的新纪元,从政治教育机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到教学强度,都做到了全方位的丰富与加强。
为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到黄埔,把黄埔军校打造成中国陆军的摇篮,周恩来又把眼光放到党内外的杰出人士上,招揽了一大批人才到黄埔军校任职。
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发起东征战役,周恩来带领黄埔师生,随军出征。
为进一步维系我党在黄埔军校的关系与思想建设,周恩来又把挚友兼同志于树德聘请至黄埔任政治部教官。
1926年3月8日,黄埔迎来了2645名学生。
在这一批的学员中,如林彪、段德昌、刘志丹、唐生明等,后来无一不是叱咤风云的名将。
而这些在战场上搅弄风云的名将,不管是在黄埔就读时,还是毕业后,无一不对于树德表现得毕恭毕敬。
于树德之所以如此得这些人的敬重,还要从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这个特殊职位说起。
黄埔在四期以前,是没有政治教官的,也就没有政治课程。
在四期以前,黄埔军校的名字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四期开始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加入了大量政治与思想建设课程,军事与政治并重齐抓。
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党派来说,政治思想永远是军队建设的落足点与重中之重,而这方面的工作,我党一直是其中的佼佼者。
那么黄埔的政治部老师,在黄埔有多受人欢迎呢?以下我们举例来讲。
在周恩来上任黄埔政治部主任时,军校的师生,基本上只知道抓军事学习,对政治思想方面,可谓是两眼一抹黑,皮毛不沾。
周恩来的到来,一下子给黄埔全体师生打开了视野与思想的新大陆。
他要求学校增设政治课程与政治教官,而课程除了之前学生们听出老茧的"三民主义"外,还讲"各国革命史"、"社会进化史"、"帝国主义"、"国民革命概论"。
由于当时黄埔军校是在联苏联共政策下所创建的,所以很多师生都对苏联有一种天然的崇拜与向往,周恩来就特意为此开授了"苏联研究"课程。
这一下,彻底把学员们之前闭塞落后的思想与格局打开了,使得大家开始向世界上最优秀进步的政治与军事思想看齐。
除此之外,周恩来还要求政治部教学大纲,不仅仅要讲高屋建瓴的政治思想建设,还要立足于国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们明白革命的目的与意义。
他经常发表公开演讲——《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分析》,教学生们分析国内外的革命形势。
讲话句句入木三分,切中要害,使得李安定、蔡劲军等"孙文主义学会"等骨干狂徒,听了也大受感触,对他由衷地折服。
周恩来讲课时,不仅仅是学员,就连全体官长,几乎就没有不捧他场的,很多官长,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静静地站在那里欣赏、聆听他的演讲。
与此同时,在个人形象上,周恩来又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年仅26岁使得他更易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大家打成一片。
而身上所焕发出博学与文质彬彬的气质,又让所有人都对他发自内心地欣赏与尊崇。
可以说,黄埔最早期的政治教官形象,完全是周恩来以一己之力树立起来的。
周恩来一到,黄埔政治教官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令人肃然起敬起来。
他们都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而孜孜努力,为了众生(学生)的革命前途而奔走效劳。
可以说,这帮人在外界看来,是犀利的,也是伟大的,无私的,故而极其受全校师生敬重。
除了周恩来外,黄埔的政治教官还有如高语罕、恽代英、廖划平、安体诚、罗霞天、张秋人、韩麟符、陈希濠、于树德等。
讲的课程有社会进化史、各国革命史、国际问题、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等,课程丰富,不一而足。
其中于树德讲的课程最为稀罕特殊,讲的是"合作运动"。
《合作运动》这门课程,当时我党是比较重视的。
首先,黄埔军校本就是孙中山先生在联苏联共的情况下创建的,而且当时正是国共合作的大环境,处于国共和谐,多党派协作的大统一战线,所以在军校讲《合作运动》,讲多党派合作、国共合作,显得至关重要。
这不仅仅有益于增进众师生对我党的感情,也能无形中树立大家保护统一战线的意识,从长远来看,意义匪浅。
于树德时年30岁出头,文质彬彬,且能力出众,平易近人,使得大家都很愿意与之亲近。
在大家心目中,这位政治教官,不像恽代英那样,像个高高挂在门楣上的神仙,可望而不可及,也不像罗霞天那样,眼里只有夫人,闲暇时只沉浸于二人世界的浪漫。
于树德当时是最接地气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他单身,更是因为他那股纯朴、憨厚的气质,使得学生们不像害怕其他教官那样,对他敬而远之。
走近聊得多了,才发现眼前这位于教官,就是个没有棱角,人人可亲的于大哥。
聊得多了才会猛然惊觉,他竟与李大钊、周恩来关系匪浅,是个底蕴深厚的革命名宿,同时了解到他在1921年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系毕业时的雄心壮志— — "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与弱小民族及被压迫者,向国际帝国主义侵略者进攻,谋全世界人民的解放!"
于是,一下子,学生们眼里和蔼可亲的于教官,顿时在大家心目中神圣起来,成为了一名人人敬仰尊崇的"扫地僧"。
虽说黄埔四期学生毕业后,与曾经的政治教官留有联系的不多,但只要大家为家国天下而奋发图强的抱负还在,就还会保留在黄埔时的纯真,就会地对师长发自内心地尊崇。
黄埔四期学员毕业后,如段德昌、刘志丹、唐生明等,无一不成为国内叱咤风云的名将,而林彪更是在建国后成为了元帅。
建国之后,虽然林彪当了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于树德只是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全国供销合作社副主任。
但他们之间的师生友谊一直都是在的,哪怕林总官阶再高,见到于树德,也还是会给出足够的尊重,毕恭毕敬地称呼一声——"老师!"
因为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的历史地位,无人可撼动!
参考资料:
贾天运,李大钊与于树德的革命友谊
《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黄埔军校同学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