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刀鱼是国内有名的珍稀鱼类,一斤野生刀鱼曾标价8000多元,清明节前后叫价上万元一斤,这也使得长江刀鱼成功跻身中国最名贵的鱼种之一。 长江刀鱼简称江刀、刀鲚,其学名为长颌鲚(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 ),被民间视为"长江三鲜"之首。野生的江刀可遇不可求,其资源量在90年代急剧减少,如今适逢十年禁渔,濒危的刀鱼有望再次恢复渔汛。 除了极高的知名度外,长江刀鱼的外观也非常奇特:体型呈尖刀状,颌骨超过头长,直达胸鳍基部;尾鳍不分叉也不对称,而是类似于鲨鱼的歪尾型尾鳍。 刀鱼的辨识度虽高,但也有很多长相类似的近亲,其中迷惑性最高的就是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 )和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从对比图可以看出,这三种鱼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如果不从上颌骨/头长比、生活习性等角度来判断,普通人很难辨别出真假! 但如果告诉你,一个远离江边的池塘内"凭空"就出现了名贵的长江刀鱼,而且数量还不少,这样的事你能想象吗?在今年2月中旬,江苏靖江的一个农庄内就出现了这样的怪事,专家鉴定后表示:这确实是正宗的长江刀鱼。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该鱼塘的塘主并未投放过刀鱼的鱼苗和鱼卵,在2017年年底还曾经进行过彻底的清塘消毒,理论上不可能有鱼虾幸存。2018年夏季,塘主无意间在网中发现了2条小刀鱼,体长7~8公分左右。当年冬季放水捕鱼,塘内又出现了几条刀鱼,体长已达到12cm,重约50克。 2022年是塘内连续出现刀鱼的第五年,而且数量也越来越多,一张刺网就捞起了9条。其中,个头最大的已经长到40公分,重166克,体型最小的不到10公分,体重仅20克。根据这次试捕的结果来看,塘里的刀鱼肯定还有不少,估计100克以上的大刀鱼还有700~800条! 很多网友提出了质疑:既然鱼塘里从未放刀鱼的鱼苗,塘里为何还会出现正宗的长江刀鱼呢? 这还要从鱼塘和长江的关系说起。该渔场位于靖江市澄靖园区五圩村,为鱼塘供水的五圩港和长江相连,因此鱼塘在春季纳入的新水也就是长江水。而资料显示,江苏靖江江段恰好分布有长江刀鱼的产卵场,历史上的刀鱼渔获量也相当可观。 在靖江的下游,最近的刀鱼产卵场是南通,两者相距超过50km;在靖江的上游,最近的刀鱼产卵场位于安庆,两者距离有数百公里。所以,靖江江段是刀鱼繁殖路上重要的中继站,当地的刀鱼渔业也因此繁荣一时,上世纪70-80年代的渔获量在100~350吨之间,1987年还创下了330吨的历史纪录。 种种机缘巧合之下,刀鱼的鱼卵随着开春引水被注入了鱼塘,并通过自然孵化形成了种群。 要知道,刀鱼的人工繁殖到目前仍是一大难题,养殖成本高昂,国内仅少数企业有所涉足。而靖江鱼塘很可能具备了某种"天造地设"的环境,恰好能满足长江刀鱼天然生长的需求。若真如此,该鱼塘的生态环境就蕴藏着刀鱼生长的密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专家表示,这片鱼塘有望为长江刀鱼的人工养殖打开新的思路,可以再观察一两年,如果塘里的刀鱼能顺利发育成熟并实现自然繁殖,那么该鱼塘的经验就是可以复制的,对长江刀鱼的资源养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靖江鱼塘的刀鱼应该是真正的长江刀鱼,在水文联系、繁殖时间上都能解释得通。但刀鱼的市场更多的还是"骗局"和"迷局",对其来源渠道(是非法捕捞还是养殖)需保持警惕。 近日,湖北黄冈的长江边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水产市场,销售的水产品有黄鳝、甲鱼、鲈鱼、鲶鱼等,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刀鱼",标价8元一斤。 一看到价格,很多网友表示匪夷所思,一口咬定是假刀鱼:如果真的是长江刀鱼,怎么会卖这么低的价格? 确实,从价格来看,这里的"刀鱼"大概率是短颌鲚或者湖鲚。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真正的刀鱼(长颌鲚)只有在繁殖期间才会进入长江产卵,亲鱼集中洄游的时间一般是在2~3月。现在的季节并不是长江刀鱼的繁殖期,长江干流很难发现其踪迹,大规模捕捞就更困难了。 其次,野生的长江刀鱼受我国保护,尤其是在长江禁渔期间,"一江两湖七河"全面禁捕,渔民在合法情况下也不会捕捞刀鱼。早在2019年2月1日,我国就已停止发放了长江刀鱼的专项捕捞许可证,这意味着市面上的正宗刀鱼除了人工养殖之外,剩下的全是非法捕捞所得。 也有人可能会反驳了:湖北江边鱼摊上的"刀鱼",有没有可能就是人工养殖的呢? 这个可能性很低。人工养殖的刀鱼,价格也不会那么便宜,这和长江刀鱼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刀鱼生性娇贵,出水即死,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死亡,养殖难度很大。 要养活一条刀鱼,至少要克服三大难点。 1,过好饵料关。刀鱼是肉食性鱼类,只吃鲜活的鱼虾,对人工颗粒饲料不感兴趣。幼龄的刀鱼不会主动捕食,要想幼鱼进食,就必须保证水中有密度足够高的饵料,主动"送入"幼鱼的口中。所以,培育刀鱼必须"投其所好",保证饵料的适口性和营养性。 2,模拟自然的水环境。长江刀鱼对水质要求很高。野生的刀鱼经历了海水、咸淡水以及淡水等多种环境,盐度在洄游过程中不断降低。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内的科研人员曾特意从长江中引入活水到养殖基地,每隔15天更换一次,根据刀鱼的生理状态,科学增减海水与淡水的比例,难度非同小可。 3,漫长的育成周期。长江刀鱼生长缓慢,从一条3mm的刀鱼苗到商品规格,至少要用3.5~4年的时间,时间成本高。而原种多是长江的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育形成一代,亩产量一般不超过50斤。无论是繁育还是养成,都是不小的技术考验。 总之,养殖的刀鱼同样价格不菲。据介绍,养殖的刀鱼售价在500~800元/斤左右。例如在2015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育成了上百万尾刀鱼,定价500~1000元不等,具体和刀鱼的规格大小有关。 再回到湖北黄冈鱼摊的"刀鱼"上,是真是假一目了然。顺便多说一句,就效率而言,刀鱼的人工养殖不如自然繁殖,只有保护好了鄱阳湖、洞庭湖及长江干流的产卵场,刀鱼资源的恢复相信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长江禁渔以来,长江刀鱼恢复成效显著。 例如在2020~2021年间,中科院在长江江苏段设置了25个监测站点,发现刀鱼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单网渔获增加了250.7%,种群丰度增加了2.5倍。若能坚持禁渔,保护生态,长江刀鱼就有望再次大量涌现,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