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们聊起现状,发现每个人都感觉日子过得很难: 有人实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随便找了份工作,一边混吃等死,一边又焦虑不已。 有人因疫情隔离在家,焦虑生活的不确定性,想辞职做撰稿人,又害怕收入得不到保障。 也有人天天在外面奔波,虽然每个月收入好几万,但还是担心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只能自嘲"我就是一头老黄牛"。 人生本就不易,疫情之下就显得更加不易,随之各种担忧、焦虑、恐惧涌上心头,生活好像变得更难了。 其实,生活虽有不如意,但也没有那么糟糕,是我们陷入精神内耗,才觉得日子越发艰难。 只有停止内耗,才能将精力花在值得的事情上,生活才会回归热忱与活力。 那如何才能摆脱内耗呢?人民日报分享的这9条建议,你一定要试一试。 01
停止攀比 曾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攀比是产生烦恼的根源。" 是啊,我们的很多烦恼,不是源于自己没有拥有某样东西,而是已经拥有的不如别人的好。 而我们又偏偏习惯比较,还总喜欢用别人生活中的亮点,与自己的短处相比较。 这样不仅会打击我们的自信心,让我们误以为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甚至还会让我们厌恶自己,陷入精神内耗中。 黄渤曾说: "这个时代不会阻止你自己闪耀,但你也覆盖不了任何人的光辉。" 万事万物,皆有自己的价值。山有山的巍峨,海有海的壮阔,你也有自己的精彩。 当你羡慕别人的精彩人生时,殊不知别人也在羡慕你的温馨日常。 所以要停止攀比,过好自己的生活。 02
专注自我 作家余华曾说: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烦恼,是源于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有个朋友,她所在的公司同事们都喜欢加班,但她更喜欢上班把事情做完准时下班。 刚到公司那会儿,她很想下班就走,但又担心同事、领导会不会因此觉得自己工作不积极? 在这样的纠结中,她甚至生出了离职的想法。 后来,有一天她鼓足勇气下班就走了,她本以为第二天会有人问她昨天走得那么早,实际上并没有人关心她什么时候走的。 此后,她便按时完成工作准点下班,整个人轻松多了,工作状态也好了很多。 其实日子都是活给自己的,别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也并没有那么多人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 与其拼命活成别人想要的自己,不如专注于自我的感受,随心而为。 与其用半生时间追别人的梦,不如勇敢选择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全力以赴。 停止活在别人眼里,专注自我,才是我们应该终身修炼的事。 03
停止自责 曾听到过这么一种说法:我们每个人都像个严肃的法官,毫不留情地审判着自己的罪责。 而且会习惯性地放大自己的过失,用最难听的话批评着自己。 这,便是自责。 当我们做错一件事后,自责悔恨的情绪,便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忍不住一次次问自己:怎么能犯这错种呢? 然后下断言: "我真是一点用都没有,这辈子估计也干不成什么事。" 我们以为自责会让自己记住这一次的教训,从此后不再犯错;也误以为自责的越厉害,越能证明自己的悔过之心。 可实际上,自责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只会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沼,失去信心,甚至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 与其用自责来惩罚自己,不如停止自责,勇敢面对现实,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要相信,有的错大家都会犯,有的事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一件事没做好,只代表这件事没做好,并不能说明自己这个人不好,更不能说明,自此人生就毁了。 停止自责,勇敢面对现实,才是正确的选择。 04
正视缺憾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然而,我们却无法接受缺憾,总想着更完美一些。比如: 工作压力小,从来不用加班,还是会想"如果工资再多一点就好了"; 生活烦恼少,家庭幸福美满,还是会想"如果日子能过得更精彩一些该有多好"。 实际上,有缺憾才是生命的常态。 玫瑰虽然艳丽,但浑身带刺;昙花虽然漂亮,但只开一瞬;维纳斯虽然很美,却失了臂膀…… 人亦如此,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会不断地努力,去弥补和完善。 于丹在《于丹心得》里说: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生活质量。" 清晰地认识自己,试着与生活的不完美和解,可以弥补的缺憾,便尽力完善;无法改变的缺憾,就试着接纳。 正视缺憾,与不完美握手言和,生活会幸福很多。 05
保持乐观 苏轼曾说: "百年需笑三万六千场,一日一笑,此生快哉!" 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不论遇到什么事,总是乐观地面对。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他不仅官职低微,没有实权,还要受到当地官员的监视。 因收入低微,为了让全家吃饱饭,他不得不种田贴补生计。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人生低谷中,他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如《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后来,他被贬惠州,那是世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唯恐避之不及,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再后来,他被贬到更偏远的海南儋州,当时的海南还是蛮荒之地,是多少被贬谪的读书人宁愿掉脑袋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他却在"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的境况之下,办学堂、传播医药科学、发展农业等,他笔下的海南也是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的美好模样。 生活多苦难,若沉沦其中,便会一直苦下去,若能转变心态,主动走出消极情绪,便会看到生活甜的那一面。 保持乐观,微笑面对人生风雨,苦难也就显得渺小了。 06
拒绝拖延 有人说: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对此,我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和害怕,就是明知道该做而没有去行动。 有位朋友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她很喜欢写作,也常常写文章,当一篇文章迟迟没写完时,她感觉不论做什么事,内心都很难受。 她知道这内心的恐惧源于拖延,只要把这篇文章写完,它们自然就会消失,但拖得越久她便越恐惧,越不愿意去写,甚至试图以忙别的事情,来消除这种难受的感觉。 然而,恐惧依然存在,不停地撕扯着她的内心,根本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他事。 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能治愈焦虑和恐惧的,唯有行动,快速行动。 拒绝拖延,用行动解决问题,恐惧自然烟消云散。 07
明确目标 莫利亚克说: "一个从不怀疑生活方向和目标的人,绝对不会绝望。" 反之,如果一个人时时怀疑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就容易陷入无助和绝望中。 家中有个妹妹,大学毕业两三年后,决定回老家的发展,辞职回去后,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工作,便一直在家拖着,迟迟不愿意去找工作。 她说,自己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感觉人生已经停滞在这里,而她也不想再继续往前了,因为不知道往哪里走。 失去目标的人,就像在暗夜行船,分不清东南西北,也不知前路是否有风浪,心中很想沿着一条路一直走下去,却不得不停在原地打转。 我们害怕蹉跎时光,却又在没有目标的迷茫中止步不前。 暗夜航行的人,只有找到灯塔,才能前行;失去目标的人,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有希望。 明确目标,并围绕着它行动,总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08
停止后悔 我们常常会说,如果当时自己做了或者没做什么就好了,可人生没有如果,过去的一切都已成为曾经。 错过的人,已经错过;失去的机会,已经失去,再惋惜、遗憾和后悔,也改变不了现实。 而且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都会错过、失去和遗憾,若我们一直后悔曾经的选择,那么也会错失现在和未来,制造更多的后悔。 有人说: "当我们为一去不返的青春叹息时,我们应该考虑将来的衰老,不要到那时再为没有珍惜壮年而悔恨。" 是啊,与其执着于改变过去,不如珍惜现在,让未来少一点遗憾。 其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段经历都有它自己的价值,曾经过错的遗憾,说不定也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得到弥补。 停止后悔,你要相信未来可期,每一种选择都有它的价值。 09
现在就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等就成了习惯。 "等有时间了,我们一起吃个饭。" "等有钱了,就买喜欢的那束花。" "等有人陪了,就一起出去长白山看雪。" 仿佛当下永远不是最好的时机,总要等到某个时刻或达到某种状态,才能去做想做的那件事。 然而,等的久了,就忘记了曾经的想做的事。 我们没能一起吃饭,没买到喜欢的那束花,也没能有人陪着去看雪。 很多想做的事,就在等待中成了遗憾,许多年后再回想起来,只会忍不住感叹一句:如果我想到后立刻就做,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想到就做,会让我们少很多遗憾。 陈安之曾说: "成功者不是比你聪明,只是在最短的时间,采取最大的行动。" 我们害怕行差踏错,总想在做了完全的准备后再行动,殊不知对失败的恐惧,会一步步削减我们行动的热情,很多事便不了了之了。 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只要出发了,就会遇见绝美的风景。 现在就做,别让等待成为了遗憾。 曾在微博上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互联网太发达了,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高分答案,于是以为这就是常态,下意识的就去否定自己,但一路走来没有放弃就已经很棒了。 不要看见别人在发光就觉得自己暗淡,你很好,不要总觉得自己不好,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和内心的自己和解,放轻松点,我们永远自由。" 是的,当我们看多了别人的璀璨人生,便以为这才是常态,就为自己的平凡而感到羞愧,甚至陷入内耗。 其实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每天都过着简单的日子,而这才是常态。 唯有认清平凡才是常态,才能破除精神内耗,与自己和解。 人生路漫漫,轻松一点,才能走得更远。 愿我们都能卸下内心的束缚,把精力花在值得的事情上,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作者 | 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