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 今天是入伏第一天,酷热难耐的三伏天正式要来啦! 您等会儿,我怎么觉得"酷热难耐"早就来了呢? 这不是错觉,今年夏天还真是特别热。 我国大江南北,有多地气温接近或超过40度。 英国昨天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因为预计7月18日和19日,他们那儿的最高气温可能首次达到40度。 南亚多国最高温甚至高达47度。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部长谢里∙雷曼感慨地说,这是几十年来巴基斯坦第一次经历"没有春天的一年"。 在加拿大温哥华附近的基茨拉诺海滩,很多贝类直接在海滩被"烤熟"…… 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越来越多,可以说是"环球同此凉热"。 三伏天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这样的说法。 《史记·秦纪六》中记载,"秦德公二年初伏。"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 入伏后,我国北方将进入"烘干"模式,南方则将进入"桑拿"模式。 那三伏到底是何方神圣?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中间,一般来说是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初伏以及末伏分别要经历10天,而中伏则需要10—20天不等。所以一年中可能会是30天普通版三伏,也可能抽中40天plus版三伏。 今年三伏是从7月16日开始,到8月25日结束。大家今年解锁的就是加长版三伏。 古人将三伏当作节气看待,人们会在三伏期间宰杀羔羊,聚会享宴。 唐宋时期,皇帝也会向身边的近臣和官吏赐冰,帮助他们"清凉一夏"。 到了清朝,"赐冰"的福利已经惠及所有官员,可以说是入伏仪式了。 据《史记》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近日,由于全国酷热模式的持续,"热射病"也在悄悄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 而三伏天正是最炎热的时节,也正是要全面做好避暑工作的时节。 您有一份避暑指南,请注意查收! ⭐ 外出时: ·及时补水,并尽量避免过量饮酒。 ·补水注意少量多次,切忌大口喝急水、冰水。 ·留意老年人和儿童,做到及时观察并提醒,必要时前往就医。 ·切勿将任何人或动物封闭在高温空间内。 ·尽量避免在中午11点至下午3点晒太阳,此时紫外线堪称地表最强,极易晒伤。如要出行要注意防晒和补水。 ⭐ 在家时: ·检查药品是否按说明书存放。 ·每天开窗通风,建议每次15~30分钟。 ·不要冲冷水澡,洗澡水温度在35℃~40℃为宜。 ·开空调最好不低于26℃。 炎炎夏日,河大卫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好避暑防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