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涉及40万储户400亿存款的银行提现危机 自今年4月18日以来,全国5家村镇银行陆续出现储户无法线上提现转账等情况,其中河南4家,安徽1家,因为河南占比大,热搜词总是以"河南村镇银行"出现,然而吊诡的是地跨两省的这五家村镇银行后面的大股东甚至实控人都是河南新财富集团。 7月10日,许昌市公安局发布的警情通告显示这批村镇银行存款危机属于犯罪团伙作案所致,罪魁祸首便是河南新财富集团背后的实际操控人吕奕,涉及诈骗等多种严重犯罪。而吕奕本人据说已经外逃他国。 7月11日,豫皖两地根据案件查办和资金资产追缴情况发布公告,决定7月15日开始首批垫付,垫付对象为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5万元(含)以下的客户,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5万元以上的,陆续垫付,垫付安排另行公告。 如果这种垫付是基于可追缴或者保险可赔付的资金概数来进行,那未尝不是一种稳定民心的应急举措。 然而,如果这种垫付是出于政府兜底的行为,那么就会引起人治与法治的强烈碰撞,合理与否自然众说纷纭,但必然不利于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深入展开。本文暂不作深入讨论。 7月13日,央行回应河南村镇银行事件,表示绝大多数中小银行的央行评级处于安全边界内,99%银行业资产处在安全边界内。 回顾河南村镇银行事件过程,可以发现这五家村镇银行是利用了度小满、天星金融等网络平台,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吸收存款的基础条件。 但基础条件不是关键因素,全国各地的40万储户(本地常规储户除外)之所以决定在河南村镇银行而不是四大行存款,并不是因为能够在网络平台办理它们的存款业务,核心原因在于这五家村镇银行提供了高于其他银行的利息,当这些村镇银行无法利用存款获得净收益时,可能就属于"你图它利息,它图你本金"。 当银行高息成本大于业务收入,而又能够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时候,往往就是在拆东墙补西墙,利用后面储户的存款本金支付前面储户的高息变现,这时或已属于庞氏骗局,庞氏骗局的特点是随着雪球的滚大必然需要更多的新的受害者加入,涉及的资金也越来越大,要填补的窟窿也越来越大,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整个金字塔结构必然在某一个时间点坍塌,而犯罪团伙将会在大厦之将倾未倾之际,早已转移大量本金——民众的血汗钱——卷款潜逃。 但这次村镇银行的庞氏骗局又不是一般的庞氏骗局,因为它裹挟绑架了国家信用,人们潜意识里总把银行当作是由国家支撑的机构,而事实上国家也确实在通过央行结算系统对各地银行资金进行着监督管理。 目前网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储户存进去的钱,被吕奕团伙通过各种虚假贷款等手段掏空了,银行看起来资产负债是平衡的,但实际上许多贷款最终要不回来,成了呆账坏账,还有另一大笔钱因借款时间不长或者滚动持续地借,所以目前还不是呆账,但以后必然是呆账,吕奕团伙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国家监管眼皮底下攫取了庞氏骗局累积的大量资金。 另一种说法是,储户的钱最终没有存进这些村镇银行,而是被虚假地存进了一个被吕奕团伙虚构的系统,他们利用了村镇银行不直接接入央行结算系统而是由其上一级发起的商业银行代理接入的漏洞,通过收买发起行关键领导和内部工作人员,违规操作使属于储户存款悄悄转移到自己手中。对操作过程的一些推测,将在本文第三部分详细展开来谈。 如果说第一种说法是在游戏规则内耍奸诈,那么第二种说法已经跳出游戏规则之外,相当于直接使用高科技手段盗窃储户资金了。 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因为公安警情通报中明确说到"以虚假贷款等方式非法转移资金",但也不排除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如前期先用第一种说法的手段,后期配合着使用第二种说法的手段。 无论第一种说法还是第二种说法的手段都和银行体系对货币的虚拟反映规则息息相关。 02货币支付手段与银行账户的关系 往期我在《谈钱俗气,那我们谈谈货币?》这篇文章列举了货币的五大基本职能,其中之一便是货币的支付手段,也正因为货币这个职能的存在才出现了债权债务关系,衍生出银行体系,进而构成现代金融的重要基础。 交易市场因货币的支付手段而多姿多彩,一开始,支付手段可能只是简单地用于对赊账——先拿货,一段时间差后再给钱——的偿付,所还的钱对应所赊的货。后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更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借款,货币的支付手段变成对借款的偿付,所还的钱对应所借的款。 然而问题来了,如果是赊账,卖出货物一方本身有所图(图利润或者别的利益),所以愿意接受迟点支付货款。 那如果是借款呢?借出货币一方过一段时间后又收回同样数额,则无所获利,那为什么还要借出去呢,借出去一来有收不回来的风险,二来有这功夫不如自己用这笔钱做点买卖也可有所图利,再不济钱在自己手上可以买点喜欢的货物,此外在遇到生病或者其他意外时也可以有效应对。 借钱出去这么百害而无一利的事,除了亲近的人,当然没人愿意,但是如果借出去的钱,还回来的时候会多出那么一点,便属有利可图了,人们也就纷纷愿意借出,于是利息这个概念应运而生,金融的力量开始快速发展。 如果说纸币只是国家信用和社会共识凝聚成的价值符号,剥离了这些概念便成一文不值的废纸,纸币使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变成了商品与价值符号的交换,那么债权债务关系更是进一步将纸币虚拟化,连"纸"这种实体概念都隐去,将财富变成了一串数字,一串虚拟的摸不着抓不住的数字,成了一种抽象的概念。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发展,电子银行广泛普及,货币的支付手段更是无处不在,因为债权债务关系无处不在,我们平时利用银行账户进行的消费实质上就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 举个例子,A君在农业银行存入1万元活期,然后银行账户的金额对应变成1万元,实质上便是A君借了1万元给银行,银行账户显示的金额是银行所欠债务数额。 A君到甲饭店请朋友们吃了一顿午餐,消费1000元,使用微信支付买单,但支付时选择了农业银行而非"零钱",买单后,A君农业银行余额变为9000元,甲饭店的农业银行余额(为方便理解,假设该饭店收款用的是农业银行账户)增加了1000元,实质上是农业银行通过债务转移的方式偿还了1000元给A君,于是农业银行对甲饭店的债务增加了1000元。 可以看出,银行账户本质是一张实时更新的欠条,银行储蓄不是货币的贮藏手段,而是支付手段。 03如何确保银行账户在动态更新中保持客观真实 银行账户是储户的债权凭证,对于这笔债务银行当然是认账的,但由于现代社会网络支付的广泛普及,银行账户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变得十分频繁,这种转移涉及抽象概念——银行账户余额——的增减,且交易双方账户必须保持逻辑一致性,不然就会天下大乱。 举个例子,许多人都会下中国象棋,但会下盲棋的人却不多。盲棋的规则是下棋的人眼睛不看棋盘,用话说出每一步棋的下法,这等于把客观的象棋虚拟化,下棋双方的脑海里都有一盘实时更新的棋局,并且要确保两人脑海里的棋局同步一致,如果两边棋局不同,必然至少有一个人记忆出错,便会导致棋局无法继续进行,所以盲棋往往会有裁判,来确保两人记忆同频共振。 不同银行账户(包括同一人的不同银行的账户,或同一银行的不同人的账户等)之间的转账,必然涉及转出账户和转入账户,这两个账户就像下盲棋的双方,必须同频共振,信息数据保持统一逻辑性,不能A君账户减少1000元,甲饭店账户却只增加了900元。 对于银行账户的操作,也有一个裁判,那就是央行结算系统,所有商业银行都必须直接接入央行结算系统,这个系统至少有两个重要功能。 一是确保不同银行账户之间的转账保持数据吻合性和逻辑一致性。 二是确保同一个银行内部债权债务数据与所持现金保持数据吻合性和逻辑一致性。比方a银行现金吸储1个亿,持有1亿现金,某天被储户们转账了1千万到b银行,那么a银行还欠储户9千万,但手里还是持有1亿现金,此时9千万债务与1亿现金不吻合,必然要采取一定措施使其现金与债务数据保持一致,而这应该是在央行结算系统监管下进行的。 然而,村镇银行不属于商业银行,而是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行设立的。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7年发布的《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设立村镇银行,其股东至少有1家为持股比例不低于20%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行依法享有对村镇银行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或认购股份为限对村镇银行的债务承担责任。 因此我国的村镇银行一般并不直接接入央行结算系统,而是由发起行或其他行代理接入。 如出事的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便是由许昌农商行作为发起行设立的。 上文关于吕奕团伙设置了一个虚假系统欺骗盗取了储户存款的说法,可能就是利用了村镇银行由发起行代理接入央行结算系统这一点。推测如下: 吕奕团伙研发出一个包含虚伪账户的网络系统C,C系统的终端安装在储户手机下载的App或者小程序上,该系统可以实时对接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所有数据,当储户B把5万元从农业银行转到自己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账户时,C系统也同步虚拟进账5万元。 后面吕奕团伙把储户B的5万元从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账户转走时,肯定不经B本人操作,但由于该村镇银行不直接接入央行结算系统,而是由发起行许昌农商行代理接入,那么核对转账行为是否由储户本人操作可能就由许昌农商行负责,而河南新财富集团又通过影子公司身份绕过层层监管成为许昌农商行的大股东,勾结许昌农商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自然不难。 在把5万元存款转走时,储户B手机C系统终端上显示的银行账户金额依然是5万元,但已是镜花水月。 吕奕团伙如果还不想撕破脸,那么储户B在C系统进行取息或者转账时,他们就会通过别的渠道将真实的资金按照储户B指令进行同步操作,直到骗局败露、卷款潜逃那一刻。 04银行储蓄行为的风险点 1.被挤兑的风险 银行做的是以钱生钱的生意,所有从储户处借来的钱都必须通过贷出去等方式才能产生利润,当贷出去的钱太多而未收回来,又突然有大量储户集中要求提现的时候,就会发生挤兑,还不了储户的钱就等于失信于民,银行成了老赖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国家要求银行把一定比例的现金交给央行保管,也就是存款准备金,就是为了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被挤兑的风险。 2.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不变现 一种是不需变现,代表了储户债权信息的数字在不同的银行账户间流转,所有的交易都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现金失去了意义,但如果某一天银行凭空消失,比起纸币失去国家信用后变成一张废纸,这时人们手中更是连渣都不剩。 一种是不能变现,如银行破产或者像这次村镇银行储户被欺盗存款导致不能提现。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