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硬气 大中原是谁也绕不过去的。从春秋战国到解放战争,从史地学习到出行创业,中国的大事什么能绕得开大中原,中国的大地哪里能少了河南人。几十年穿行中原大地,多少次游历中原各处,各种各样的感觉汇聚、沉淀,最后才觉得,中原挺在九州之中,河南人从来都透着硬气。 小时候学"愚公移山",还不知道太行、王屋二山就在河南。长大后,经了一些事情后,觉得这事还只有河南人才能干得出。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火了的时候,不少人跑到河南去习武,我以为河南人个个会武功。真的去了少林寺,看到武僧都是普通人,才明白普通人经过磨练,就会变得不普通。在云台山曾认真观看了一场陈式太极拳的表演,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一招一式,柔中带刚,藏着无形的力量。 普天之下,哪有从山肩把水引过来的天河,单是这个想法,估计全世界也不会再有第二个。林县人竟然硬是用简陋的工具,创造了这个奇迹,丢掉了千百年来的苦饭碗。兰考人的金饭碗同样来之不易。风沙、洪水、盐碱,让兰考人守着平整整的土地却吃不饱饭。眼看夏粮丰收在望,一场风沙埋藏了希望。眼看秋苗长势喜人,一场洪水浇灭了一切。祖祖辈辈,很多老百姓被迫流落四方,出门乞讨,靠杂耍谋生。在无数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带领下,敢于战天斗地的老百姓,分析灾情,寻找出路,换来万亩良田。他们栽种的泡桐,不仅保护田地、改变土质,还出产乐器制作的好材料,让拿惯锄头的手,做出了流淌天籁的琴,吃上了艺术的饭。 安阳甲骨文博物馆里,我既在猜想先人造字的玄机,也在想象工匠刻字的艰辛。把文字刻在坚硬的甲壳、骨头和金属器上,带着岁月淹没人生的焦虑,载着先人传递文化的用心。只是,他们把心思藏得太深,留给后人的是天书一样的迷茫。为了破解这些文字,更多洞悉早期历史,河南人向全世界悬赏,破解一个字奖励十万元。文化属于全人类,河南人却舍得为此投入和担当。 各地的情景演出,各有特点。《印象刘三姐》以桂林山水为实景,突出漓江山水风情和少数民族文化,给游客提供了新奇的视觉盛宴。 《长恨歌》以骊山为背景,以李杨爱情为主轴,以华丽的宫廷演出为特色,让游客在沉浸中感受爱情的力量。开封的《东京梦华》,全画幅展现东京汴梁的盛大气魄。包括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烟火,东风夜放的焰火璀璨,香车宝马的万国来朝,水陆战场的横冲直撞。硬气的河南人,在大量运用声光电效果的同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做到了人山人海的气势;玩起了真船真马,几十匹战马卷风而来,十几丈高的战船铺天盖地。演出结束,看着汗流浃背的演员,咴咴喘气的马群,我再三地感叹,也只有河南人才敢这样拼命硬玩。 紧张之余,我向西向南,来到伊河之滨。清清的伊河水,静静地从两山之间流过,带去曾经的刀光剑影,留下岁月静好,营造一方静穆。当年,虔诚的佛教徒们在龙门山上大量造佛,从坚硬粗砺的石头中请出了仙,营造了美。风吹雨打,不少石头表面风化,一些佛像受损。但是,走在河谷里,抬头西望,仍然可见卢舍那大佛光明遍照,穿越古今,从容祥和,让人安宁,给人抚慰。 去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大雨中,重型推土机都能被洪水卷走,人类显得更加渺小。但是,河南人的腰没有弯,挺身洪水之中,填堵缺口,引导水流,清理淤泥,消毒重建,很快恢复了秩序。人既可被磨出坚强,也会被惯得软弱。在欧洲学习时,11月的一场雨溢出了河道,路面上的浅水细流,就吓得当地人如临大敌,学校关门,公交停运。如果他们遇到了中原的这场大雨,肯定会花颜尽失,束手无策。 中原居天下之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复经受着战火的洗礼。黄河高悬空中,淮河经常肆虐,大地多次遭受灭顶之灾,开封已经成为城上之城。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挺下来真不容易,挺下来的有凡胎肉身,更有钢筋铁骨和坚韧意志。中原这个大熔炉,磨炼出河南人不肯服输、敢为人先的硬气。 中原连九州,自古以来河南人就遍布天下。九州汇中原,中原大地上到处都有拼搏创业的天下客。河南的硬气,蕴含着"天行健"的文化基因,映射着中国人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