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国内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模式不同。比如,在欧美国家主导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是一些非营利组织和人士。其优势在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普遍获得了大众的认同,达成共识的各方,包括政府、企业、群众愿意联合起来应对气候问题。 我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国家性和战略性,主要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进行。政府作为后盾,督促各行业进行以低碳转型为首的一系列可持续转型,但大众、企业、城市、乡镇之间对政策的响应能力差距较大。 绿色、可持续发展如何落地?第一财经研究院推出"可持续+"系列文章。第一篇以发布过城市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报告的加拿大多伦多市为案例,通过与国内城市上海对比,分析其可取之处。 正文 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改变,逐渐从依赖刺激措施吸引或留住企业转变到主动打造友好的环境留住人才。城市间"人往何处去,资本何处留"的现象逐渐显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除了寻找好的工作机会,哪座城市的医院最好、教学质量最高、街道管理最得当、公共交通最发达、空气环境最清洁等要素也被纳入人们城市迁徙、定居的考量,并逐渐成为了资本流动的考量。随着城市间迁徙的成本变小,企业以及人口的流动性更强,考察一座城市的方式变得更直接且真实:去工作、去居住;觉得自己能够适应,值得长期打拼就会留下,不行就搬走。城市现在纷纷主动出击,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推出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政策,要求各公共职能部门配合完善城市治理,投资先进科技开发智慧城市等。一些城市开始实施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与城市财务状况披露,发布ESG绩效报告,邀各界监督,助提高市场透明度。 2021年初,加拿大多伦多市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份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报告。这份报告概述了该市如何将ESG绩效纳入城市建设,同时尽可能完整地披露了2019年以及前两年的相关数据,补充了该市2019年年度报告中关于运营结果和财务状况的信息。最大范围展示三年期间的业绩趋势,以及ESG绩效在建设可持续且有韧性的城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报告中,多伦多市表示有效识别和管理影响重大的ESG因素对市内经济的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有巨大帮助,同时也能为多伦多市吸引更多投资。下表中ESG因素已被归纳为环境、社会和治理以及工作场所文化三个关键主题,这些主题构成了报告的内容、结构和范围。多伦多市表示,ESG因素将至少每年审查一次。 表1 对多伦多市重要的ESG因素 来源:多伦多市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报告,第一财经研究院 多伦多市根据上述ESG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优先排序,使有限的资源利用最大化、集中化,以创造最大价值。解决社会公平项目和解决气候变化项目被确立为2020年度的优先事项。此优先级的排序不仅考量过ESG因素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也考量了对利益相关者,包括目前和未来的居民、投资者、雇员、供应商、其他各级政府、同级城市、监管机构和社区组织等的影响。 城市披露ESG信息并非易事,各职能部门的配合,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要求一座城市拥有完备的管理体系,也要求管理者拥有非凡的领导力,还需要一套成熟的ESG信息披露方法论。多伦多市没有选择自创信息披露方法论,而是运用了国际上公开的广泛用于企业ESG信息披露的框架,包括SASB、GRI、IIRC、SDGs等。这也为城市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提供了一个思路,把城市视作超大型集团,各职能部门配合整理披露ESG相关信息,将复杂问题的简单化。用同样的方法和框架披露城市ESG信息,展示城市规划的透明性和前瞻性。同时也示范了采纳ESG绩效构建环境友好、经济活跃、生活品质高的韧性城市的可行性,亦可鼓励更多企业进行ESG信息披露,提高市场的透明性与稳定性。 1、环境 应对气候变化和打造建筑韧性是多伦多市城市发展战略计划的优先事项之一。报告披露了近期在建筑物、能源、交通和排污与循环经济四个关键领域的成就亮点。其中绿色建筑方面,多伦多市的项目尤为多样化,比如,绿色意愿计划,导航和支持服务,能源改造贷款项目等。 在"2030年实现100%的新建筑在设计和建造时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这一大目标下,多伦多市介绍了其正在建设中的第一座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建筑——丹尼斯山早教和托儿中心。该建筑的设计将提高建筑的韧性,收集雨水径流,并在停电时提供现场备用能源。该设计荣获加拿大绿色建筑委员会(CaGBC)零碳建筑认证。除了认证之外,对于绿色建筑的建设,市政会予以全力帮扶,还会予以财政奖励,比如2019年开放使用的约克大学的一栋教学楼(The Rob and Cheryl McEwen Graduate Study and Research Building)。在市环境和能源局工作人员的大力协助下,约克大学获得了独立电力系统运营商的高性能新建筑项目的财政奖励。 针对现有建筑改造,绿色意愿倡议(GWI)推动多伦多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建筑组合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拥有超过4500座建筑和超过3亿平方英尺(约2787万平方米)建筑空间的11个主要建筑组合业主已经承诺通过GWI加速温室气体减排,并建立一条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途径。这些项目说明整个多伦多市的不同组织正在实现转型的目标。 在交通方面,多伦多市也推行了多个环境友好型方案,例如电动车(EV)战略、国王街交通优先走廊、城市自行车网络计划、智能通勤项目等。国王街交通优先走廊的有轨电车试点尤为成功,并于2019年开始永久运行。在大多数交叉路口限制私家车的通行,并为有轨电车提供优先权。在这种情况下,有轨电车行驶速度更快且更有预见性,报告显示其每天能为乘客节省3万分钟的旅行时间。同时,限行自然还会使私家车通勤减少,工作日的日乘客量会增加16%,真实达到了节能减排、节约通勤时间、利民惠民的效果。 在绿色金融方面,多伦多市推崇大气基金,也发放绿色债券。该市两次发行的5亿加币(约26亿人民币)绿色债券均为可持续清洁交通的支持性基础设施以及可持续能源和环境(改造、防洪、节能)相关基础设施提供资金。 对标到中国的上海,城市也设置了类似的绿色建筑目标,实施了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也有"公交主干走廊",71路公交车穿越大半个上海主城区,早晚高峰全程运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缓解大城市中心城区道路资源供需突出的矛盾。2020年度《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总数874个,建筑面积8051万平方米。上海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也非常可观,只不过相关信息披露采取了较为严肃的形式,除了相关从业者、决策者或专家之外,基本上不会有人关注城市建设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与努力。所以除了各职能部门披露科学、客观、详尽的城市白皮书之外,制作具有整合、宣传作用的ESG绩效报告也有一定意义。 2、社会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多伦多市的ESG绩效报告表达出的是对多样性的珍视:愿为所有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投资,力求打造社会福利完善、具有包容力的城市。首先是对人的关怀,该市通过了一项十年(2010-2020)经济适用房行动计划,并制定了《多伦多住房宪章》,以指导市政与联邦和省政府以及公共和私人住房部门合作的工作和投资决策,确保所有居民都有一个安全、可靠、负担得起和维护良好的住房。此外,报告表示,多伦多市有望在2022年之前实现增加对无家可归者的联邦拨款,同时修复并缩小住房差距。 另外,多伦多市于2020年根据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社会债券原则制定了一个社会债券框架,并成为加拿大第一个发行社会债券的公共部门实体,也是全球第三个根据ICMA社会债券原则发行社会债券的地方政府。该社会债券项目为符合该市社会倡议及目标的资本项目提供资金,这些项目包括了经济适用房的新开发和/或资本维修项目、负担得起的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基础服务项目等。 提供能负担得起的住房(包括租住房),能减少无家可归者,帮扶弱势群体,维持社会稳定,这是社会包容性的展现。虽然目前中国的城市并不会单独制定发行社会债券,但是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以及对无家可归者的帮扶与救助计划早已有且推行得相对成功。近年城市内沿街乞讨者明显减少,只不过国内并不会把此类城市规划视作城市对于ESG发展方面的贡献。中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面的考虑其实相当时髦,ESG的理念近年才真正在全球范围大力度推广,而中国的许多城市早已在践行社会责任。 3、治理&工作场所文化 多伦多市城市治理系统和风险管理治理结构也是从广泛应用于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中派生出来的。议会及其工作人员发挥主要领导作用,通过ERM流程从金融、运营、环境、口碑、安全与健康、经济与市场、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确定风险因素。并且从预算方式现代化、资本资源管理现代化、财务流程与系统转型、工作技术创新,以及大规模财务转型五个方面着手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让市民看到一个透明的市政府,确保城市稳定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多伦多城市ESG绩效报告中关于工作场所文化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力多样、平等和包容等被列入了政府治理的范畴。这一部分与ESG中的社会责任(S)也是息息相关的,如何划分其实没有一个准确答案。在不同体系下,ESG下属议题分类不尽相同。比如MSCI、FTSE Russell、Sustainalytics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ESG评价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分类法。再比如世界银行给定的分类,关于就业问题被归为社会议题;而性别这一大类下"女性与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被归为治理方面的议题。 表2 世界银行ESG下属议题分类 来源:世界银行,第一财经研究院 多伦多市将此类问题归入市政范畴。其实不难理解,市面上流行的框架和分类法并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社会问题,什么是治理问题。大多数时候需要企业或者更大的主体自己去甄别与分析。对于多伦多市政而言,工作场所相关的问题,触及到种族、性别、原住民等相关的反歧视条例与项目,还有劳工劳动法律法规等需要更高层面监管的议题。另外,一个积极的工作场所文化,也反映了城市的道德观、价值观,还有城市的精气神,所以多伦多市ESG绩效报告中将工作场所文化与治理放在一起分析是很合理的。 从多伦多市的城市ESG绩效报告内容来看,会发现这个发达国家的城市宣传与落实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相关目标和手段,在中国的城市中也均有运用与落实,却很少在一份报告或者媒体宣传中集中看到过。城市ESG相关内容的宣传普遍比较零散,没有成体系,且呈现方式也多为白皮书,没有面向大众。于是,大众会觉得中国的城市可能没有相关数据,或者数据不公开,管理不透明,不如其他有完整且成体系ESG披露法的发达国家城市。 —— 文 | 李晔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