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出关"是有关老子的传说之一。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人们都将"紫气"当做吉祥的象征。 老子银币就是以传说中的"老子出关"为表现题材,"道德五千言,乘牛出函谷",刻画了老子向关令尹喜讲说《道德经》之后离开函谷关的情景。仙风道骨的老子长眉下垂,须发飘拂,精神爽朗,乐呵呵地盘坐在青牛背上,流露着出关的喜悦神情,人物形象刻画细腻,形神兼备,呼之欲出。老子的仙风道骨、青牛的慢条斯理,无不透着悠然恬静,引人生出无尽的遐思。 罗永辉认为,老子银币虽然属于历史人物题材的系列作品。但是他想要表现的老子在历史人物之外,更有几分"传说仙气"。老子人物的整体造型参考了相关的传统绘画作品,但作了一些调整。一位仙风道骨的得道老者跨着青牛飘然而至,整个画面有轻有重,轻者是用飘逸婉转的线条表现老子的须发、服饰,画面简淡但是境界高逸,显示出深邃高远的哲学意境,重者是突出了老子与青牛形象的面积与体量,雕刻得凝重细腻。特别在老子形象的左侧加上了"八卦"与"阴阳太极图",但是由于当时所处特殊的历史时期,审核时领导认为"八卦"是"封资修"的产物,所以只能拿下了。 说孙武,必然要提及他所撰写的著作《孙子兵法》,全书共13篇,为后世兵法家极力推崇。当年,他就是以一部兵书拜会吴王阖闾,最终受任为将。之后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又率兵6万打败楚国20 万大军。《孙子兵法》也因此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 设计师申宪章说,当年接到选题,脑子里首先划过的念头,就是要在币面,把"兵学圣典"的强大气场给表现出来。经过缜密考虑,他采取的是"实"与"虚"兼用的手法。"实"的一面,孙武手中持兵书半卷半开,平铺直叙,不做半点变异;"虚"的一面,笔触由此伸展至后置背景,威武行进的战车,低首长嘶的战骑,以及随风飘舞的战旗,退缩与动静,全在兵学圣典的掌控之间。虽也是大写实,但内涵具象征意义。"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透过银币币面,我们仿佛听到大将军如是说。 粗看上去,币面上的孙武,缺少军事指挥家的豪气与胆略,虽右手持兵书,左手握刀柄,但"持"与"握"都不自然。蓄于下巴的胡须,显得有些文弱,平滑脸庞也带有稚嫩感觉。单看外形,更似一位白面书生。而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孙武,看上去弱不禁风,但一张嘴就是"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就是"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就是"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大将军气吞山河的气势,由此而生。你无法不对他产生深深敬意。 币面构图采取的是人物与背景"十"字形框架。人物为纵,背景为横。这是一种对比,也是一种强调,在视觉效果上,也拉开了画面的开阔度。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的文体"楚辞"强劲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像身瘦如柴,高挑的个头如立于水岸的单根芦苇,仿佛风一大,就有被吹倒的可能。这就是设计师晏井奎心里想象的屈原形象,在币面上几乎一丝不差地原样复制了出来。 屈原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2300多年,不可能有画像流传下来。也就是说,运用贵金属币语汇重新打造屈原,只能凭空想象。当然,所谓凭"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在民间流传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另一个屈原。 晏井奎喜欢这样的屈原,有一种洁身自好的孤傲,有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宽大的裙裾,既把他的痛苦深深隐藏于其中,又把他的激情张扬地展露出来。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这种文人气质,千百年来,又能有几个。 晏井奎设计的屈原形象,一强调他的清,一注重他的孤傲。他认为这两点是屈原外在与内在形象的特征。由此,构图之中有意将他宽大的衣裙与高耸的帽尖,在币面形成强烈反差。画面表现的背景;选择的汨罗江畔,天高无色,风清无声。在这里,屈原要与他的人生做最后的诀别。但在具体描述过程中,晏井奎运用细腻的充满深切爱意的笔触,淡化了投江的悲剧色彩,加强了升天的神圣意境。晏井奎对此相对满意,他认为屈原早非凡人,他的这种处理方式,也符合屈原作品本身包含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如《离骚》,如《天问》,如《九歌》…… 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第2组)是一个特殊的创作模式,前期的设计稿5位创作人员各自独立完成,后期的石膏雕刻,则集中于上海造币厂共同进行。晏井奎与申宪章由沈阳来上海之后住了近半个月。虽然是各忙各的,但创作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商讨,相互切磋,对彼此的影响都非常大。而对晏井奎影响最大的,是他这位北方汉子经过一段南方生活的浸润,作品中也无意识地渗透进了南方的细腻与轻柔。 屈原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人,虽忠事于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顷襄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最终屈原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因秦国攻破楚国国都郢都而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怀抱大石,自沉汩罗江而亡。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因此而来。 余敏对陈胜与吴广都有崇敬之感。余敏说,他们那一代人,自小就从课本上知道,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并为而后的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意义有二 一方面,鼓舞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 另一方面,促使后续统治者重视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 也正因为如此,创作陈胜、吴广图稿时,他首先为作品定调为英雄主义。但这个"英雄主义"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如何在币面表现,他一无所知。后来到图书馆翻阅资料,看到了著名浮雕《马赛曲》,他的眼睛亮了。《马赛曲》的主角,是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她一手持剑,一手高挥,周身洋溢着火热的革命激情。那一刻,陈胜吴广形象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来。 整个创作过程,前期设计以及后期的油土、石膏制作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初稿出来,余敏十分满意,至少在"形"的方面,不仅捕捉相对准确,也折射有强烈的英雄色彩。币面上的陈胜,右手持棍,左臂高扬,在呼唤更多农民兄弟加入造反队伍。这中间虽然有《马赛曲》自由女神的影子,但并不是完全照搬,尤其是陈胜敞露的胸膛,充满先秦北方汉子的阳刚之力与领袖风范。立于他身边的吴广,右手持"工"字形盾牌,左手拔剑,也做好冲锋陷阵的战斗准备。两者之间的上下位置,左右比例,包括眼神的呼应等等,都做到了极致的完美。他们既是对比关系,也是呼应关系,更是映衬关系。通过余敏有力度地表述,能看到他们"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无奈与决心。 但也必须承认,陈胜、吴广银币的创作,更多的是历史故事的简单叙述,更多是人物身份的平实交代。两位农民起义领袖内心的果断与无畏,很难更深层次地看到。换言之,币面设计虽营造有起义事件的浓烈氛围,但起义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却挖掘不够,从而给人以浅表的感觉。 当然,这只是对设计与雕刻更苛刻的要求——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说它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