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建国后,粟沛求粟裕安排工作遭拒,回家两年后竟被判刑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根据每位战士的战功以及资历等来确定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十大元帅与十位大将可谓是家喻户晓,随便选一位都能独挡一面。
但是在这些战功赫赫的元帅与大将中,单凭打仗谁最厉害? 毫无疑问,粟裕一定能名列前茅。
在授衔仪式上,粟裕被授予解放军大将军衔,排在十大将军之首,还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
图丨粟裕
粟裕在军事上的成就可谓是十分突出, 他革命数十载,征战半生,为国家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他对国家问心无愧,但对于自己的亲人,他却是内疚了一辈子。 当哥哥粟沛小心翼翼地询问粟裕能否将他安排到华东军政大学学习时,他却委婉回绝,并要将哥哥安排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哥哥听到后十分失望。
以他的地位为什么不将哥哥安排到华东军政大学呢?华东军政大学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有什么区别呢?
图丨粟裕名声大噪,不同阵营。
1924年,国民革命北伐军来到粟沛一家居住的湖南会同。 粟沛在农忙之余,也会时常关注着这些事。因为他热爱革命事业,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投身其中。
粟沛见北伐军在此宣传招兵,他们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的,还有着严明的军队纪律, 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踊跃报名参加了北伐军。 正是这次参军,影响了他的一生。
粟沛加入北伐军后更是热情高涨,常常拿着个大喇叭向百姓们宣传北伐军的活动,用浅显易懂的言语、高昂的情绪带动了许多人,同时也让国民党官员注意到了这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 经人介绍,他加入了国民党。
1926年,湖南的农民运动此起彼伏,当然 粟沛也参与其中。
图丨北伐军
因为自己从前也是个农民,所以深知农民的不容易,常常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替老百姓说话。 就这样,他深受百姓的爱戴,被百姓选为会同县农民协会筹备处主任。
而他为百姓着想可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他还付诸了行动。 当时会同县里有一个名叫唐文帷的乡绅,他无恶不作。 强行霸占土地,勾结小混混,剥削压榨老百姓等等,让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
因为唐文帷与当地的官员背地里勾结,所以当时根本没有人敢揭露他的恶行,只能默默承受着。 当 粟沛来到这里,百姓仿佛看到了救星一样。
他们将唐文帷的罪行讲给粟裕听, 粟沛听完很是气愤,立马带着农协会成员将唐文帷揪了出来,并让他在会同县当街游行。 老百姓们直呼太解气了!从此 粟沛在会同县的名声大噪。
图丨乡绅
1927年5月, 粟沛应邀前往长沙出席联席会议。 他的表现, 党成员 都看在眼里。在此他结识了我党的成员李味农和夏雪池等人,李味农更是直接表示希望 粟沛可以加入我党。
在与我党党员相处以及对我党有了深入了解后, 他下定决心加入我党,并将入党申请递交,等待组织的批准。
一场突如其来的"马日事变"打乱了所有计划。 农会被当局查封,湖南军阀许克祥更是大肆抓捕我党成员,导致我党在湖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就这样, 粟沛的入党申请石沉大海 ,而他也自身难保,因为农会的事情,他有家不能回,只能在外面躲躲藏藏。
图丨会议
就在同年,粟裕正式入党,开始跟随党组织进行一些活动。 两兄弟成了国民党的"眼中钉肉中刺",一直将他们视为重点抓捕对象。
家里的老父亲得知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落得如此境地,心里很不是滋味。 国民党因为找不到粟沛、粟裕,总是会去他们家里搜查,向家人逼问他们的下落,家里人都被搞得十分惶恐。
为了家人考虑,父亲粟嘉会带着一大家子搬走,辗转在各个亲友的家中。 复杂的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他既担心自己的大儿子粟沛被国民党抓到后陷入危险,又思念着许久未见的小儿子粟裕。
长此以往, 父亲的身体不堪重负,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他病倒了。
图丨国民党
在43岁时,他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人 。在生命的最后他也没能见到自己的两个儿子,只剩下妻子和女儿们相依为命了。后来的日子,母亲梁完英在暂住的房子里种了些蔬菜,才勉强维持自己和女儿们的生计。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粟沛也终于不用再东躲西藏了,他马不停蹄地往家里赶,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家人了。可回来后他看到的却是父亲的墓碑和日渐消瘦的母亲、妹妹。
得知父亲生前的遭遇后,粟沛悲痛万分 ,因为他答应过远在他乡的弟弟,自己会照顾好家人,可如今父亲就这样去世了。
擦干眼泪后,他重新出发, 虽然兄弟俩的阵营不同,但目标一致——进行革命斗争。
图丨革命斗争久别重逢,默契配合。
悲痛过后,他尝试着和自己失去联系的弟弟粟裕取得联系。 终于,他们有了联系,这是时隔十一年后往来的第一封书信。
粟裕在哥哥的信中得知父亲已经去世了,觉得自己实在是没有尽到作为儿子的义务, 十分惭愧,躲起来偷偷哭,哭完继续战斗。
这边的家人第一时间关心的就是他的安全。 在得知粟裕在新四军中任职,到如今也是平安无事后,家人都放心了。
与此同时,粟裕常常会给哥哥粟沛寄去些抗日宣传书和进步书籍 ,鼓励哥哥多多学习,为抗日宣传多做些贡献。
图丨粟裕
粟沛认认真真地看完了这些书,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同时积极地投身抗日,号召百姓们为抗日前线的战士们捐献物资。
因为粟沛的能力出众,当地政府任命他为财政局局长。 他本人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为当地创办了一所小学和初中。
大家也对他放下了偏见,没有因为他在国民政府任职而不信任他,老百姓们都拥护他。 一切都在向好发展,可一场战争打乱了这一切。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 兄弟俩 的联络又变得困难。 国民党人也知道粟沛弟弟的身份特殊,所以他们经常扣押或暴力拆封粟沛要发出的信件,还在粟沛家附近安插了特务,监视着粟沛及其家人的一举一动。
图丨粟沛
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两人的行动更加小心翼翼了。
时间一转眼到了1946年,粟沛的事业蒸蒸日上 ,他被任命为会同县的参议会副参议长。他铁面无私,使得当地的贪官污吏都对他怀恨在心。
因为弟弟粟裕的身份,国民党在军中从来没有给过他好脸色,无缘无故地排挤他。 粟沛奉命去到洪江开会,县长十分热情地派了十几个人去护送他,他觉得受宠若惊,但也没有多想。
实际上,这是县长使出的诡计,他就是想 趁机 在路上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死粟沛。 多亏了好友偷偷向粟沛通风报信,他才侥幸捡回一条命,不然以一敌十实力太过悬殊了。
图丨开会
在一次次的经历中,粟沛也逐渐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 三大战役结束后,我军整装待发,决定渡江,解放中国,将国民党一网打尽。
渡江前, 陈毅问粟裕要不要回家探望下自己的家人,毕竟已经几十年没有与亲人团聚了 。他也知道粟裕很想自己的家人,可是粟裕却一口回绝。
他表示自己虽然很想念自己的家人,但当下的形势不是回家的时机,等自己打完仗以后再考虑此事。 就这样,他说到做到,在临近家门的时候,他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头也不回地率领部队南下。
1949年,他们的家乡会同县得到了解放。 粟沛在当地的口碑特别好,所以在群众大会上,他顺利地被推选成了临时治安委员会的主任。
图丨粟裕和陈毅
这时国内也渐渐安定下来, 但是此时的粟裕并没有向上级请求回家探亲 ,这使陈毅疑惑不已,打算找他谈谈。
陈毅考虑到他为了革命事业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回家了,打算派警卫护送他回家一趟,他却说:" 我当时说的可是全中国解放了我再回去,现在可还没有,还有孩子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
陈毅也拗不过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粟裕的家人都接到他的身边。 于是他下令派人将粟裕的母亲和哥哥接到南京来。
经过半个月的跋山涉水,家人终于团聚了。 见到家人后,他心里五味杂陈的,想着自己的父亲要是能一起前来该多好啊!
图丨陈毅(右)
失去父亲后,他更加明白了尽孝要趁早。 所以即使他当时的工作很忙,他也会抽出时间陪在妈妈和哥哥的身边,尽自己所能悉心地照顾母亲和哥哥。
即使当时身居高位,他也没有用自己的权利来为家人牟利。
当哥哥试探地和他说自己想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粟裕问他是否有心仪的工作。 粟沛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想去华东军政大学。
粟裕听到后皱起眉头,摇了摇头表示, 以哥哥粟沛现在的资历并不能去那里,而且哥哥曾经还在国民政府工作过,自己不能违反国家的规定。
图丨粟裕
看到哥哥一脸失落,他建议哥哥去华东人民大学。 一听这话,哥哥坚决不肯去那里。因为在当时,这所大学主要收留解放前的国民政府旧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
思考片刻后, 粟沛也对弟弟的做法表示理解,并决定回到乡下去从医救人。
1950年正月,在粟沛即将离开南京回到老家的前夕。 这天正好是他的生日,作为弟弟的粟裕叫了几个战友,一起为大哥庆祝生日。在餐桌上,他们无话不谈,大家对粟沛早期为革命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
图丨兄弟俩
1951年粟沛回到老家后,当地政府安排他到一所中学任副校长 ,可谁知回到老家仅两年,粟沛的生活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故。
1953年,他所在的学校有一个女老师,诬陷黄元昌及其家人有反革命行为。 当时黄元昌的儿子和粟沛是挚友,粟沛自然是相信黄元昌一家,并出面为他们家担保,结果反被人诬告,含冤入狱,被判处了四年有期徒刑。
30年后,我国 还给了 粟沛一个公道并对他为国家、为革命所做的贡献表示肯定。
所以粟沛和粟裕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以粟裕的能力,将哥哥安排到理想的岗位,应该是轻而易举啊。
图丨粟裕关系濡洽,天差地别。
1907年,粟沛有了一个小弟弟粟裕。 虽然一家人生活在湖南会同县的一个小乡村里,但由于祖上留下了一些家业,所以他们的父亲粟嘉会才能靠着这些家业做些小本生意。
在粟裕六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了私塾上学。 父亲希望粟裕能够认真学习,以后好继承自己的生意。而他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私塾的时候成绩很不错。
到了小学,父亲要求他掌管家里的账目, 所以他没有办法将全部的精力,放到小学的学业上。就这样,他在小学就留级。
虽然自己的学业跟不上, 但他并没有想要放弃学习的念头。
图丨粟裕
1924年,粟裕激动地向父亲提出自己想去常德求学的想法。
父亲为此真是焦头烂额,因为经商失败,家里的小本生意越来越不景气了, 家里的积蓄无法供他和哥哥两个人上学。
如果现在哥哥也提出想继续学业的话,父亲就势必要在两人中选择一个,这样大家心里都不好受。 粟沛稍长一些,更能感知到父亲的难处,他主动向父亲提出放弃自己的学业补贴家用。
多亏了哥哥,粟裕如愿以偿地踏上了求学之路 。就是这一决定让 兄弟俩 的命运截然不同。一个成了国家的功臣,一个却含冤入狱。
图丨常德求学结束。
粟沛 一生无愧于 国家、军队和人民,但对于自己的家人却满是惭愧。 在他晚年时也依然心怀国家,经常拿着地图想着台湾何时能回归祖国的怀抱,而这件事终有一天会实现!
无论是粟沛还是粟裕,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粟沛刚正不阿,为老百姓们发声,他虽在敌方阵营,但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支持我党的革命事业。
粟裕同样如此 ,以他的身份为哥哥安排一份体面的工作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但他时刻牢记国家规定。
我们任何人都不能质疑粟沛与粟裕的兄弟情, 虽然他们二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结局,但他们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革命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