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人生逆袭的故事,这是一个属于所有普通奋斗者的真实故事,其中充满了寻找、迷失和挫折,亦有欢欣、勇敢和坚持。 2022年3月,阿水创业失败,一同失去的,还有自己交往了一年半的男朋友,以及男朋友不肯归还她的5万元钱。 一夕之间,已在行业内坚持8年有余的阿水,第一次质疑自己是否应该像普通女孩那样考编制,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相亲,嫁给户对门当。 最迷茫的时光里,阿水收起热爱,扎入考编大军,在补课班里度过了近2个月,尽管生活充实,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但阿水始终觉得, 内心有什么东西正在寂静中死去 。 学习之余,阿水在家里躺了大半个月,大脑里闪过各种各样的念头,感觉整个人快要爆炸,窒息感如沉海底。 过去几年的逐梦片段,像播电影一样,在阿水脑海里一帧一帧闪过,回望过去8年,阿水从未有一刻,与自己热爱的一切真正分开过。 01 开端:梦想最初的样子 故事的开端,比8年的跨度还要长,2011年,一个叫阿水的女孩,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活。 她学习园艺专业,其实是错报志愿,她以为园艺和园林是同一个专业,想着能从事园林规划设计,让家乡变美,是件美好的事。 等正式入学,阿水才知道,原来她选择的园艺专业有三个方向:蔬菜、果树、花卉。而且,班里有很多跟她一样报错专业的同学。 说白了,他们的专业就是培养新型农人,为国家农业耕种与改良做贡献。 不是说这个专业不好,只是阿水不太喜欢。 大一刚开学,阿水就选择进入艺术团,在那里,阿水从内心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 每天放学,还没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的阿水,跑到学校网吧里,在一片"快点快点,跟上"和一堆玩CS、魔兽和炫舞团的小伙伴身旁,格格不入地写下一个又一个晚会策划案,作出一张又一张演员排期表。 大一第一个期末考试前夕,阿水一边准备当年的新年晚会,一边又要准备英语考试。 一个人网吧通宵,阿水在男生们此起彼伏的叫喊声和烟雾缭绕中,完成了新年晚会的策划案、场地图和节目串联单、主持人串词。 做完这些,已是凌晨2点多,阿水从书包里摸出一本大学英语,就着网吧昏暗的灯光,从头到尾看老师划的重点考试内容。 凌晨4点左右,头脑昏沉的阿水,倚在狭窄的椅子上睡了2小时。 6点多,阿水在网吧2块钱一杯的投币咖啡机上,打上2纸杯雀巢咖啡,一饮而尽。 走出网吧,冷肃的冬风迎面吹来,阿水裹紧羽绒服,咬着牙,逆风走在星辰之下,回到刚刚允许进入的宿舍。 赶紧收拾完东西,临近7点,公共浴室刚刚开门,还没供应上热水,阿水就咬着牙冲了凉水澡。 冰凉一瞬间从头浇到脚趾上时,阿水睡意全无,全身肌肉都在战栗。 但只要忍过这种冰冷,再吹干头发穿上羽绒服外出,冬天似乎也没那么寒冷了。 阿水大学的第一场考试,就这样在兵荒马乱和不知疲倦中度过。 如果热爱是无声的,那么阿水愿意将青春与热爱画上等号,时间不语,热爱跟青春一样炽烈,甚至一样容易消逝。 很幸运,时至今日,阿水依然那么热爱传媒行业,所以,阿水也可以骄傲地说一声:"我一直青春。" 02 考研:离梦想更近一点 大三毕业那年,所有人都在纠结,到底该去参加人才大会和校招走向社会,还是继续考研深造时,阿水没有一点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一定要做一名传媒从业者,像何炅、刘同那样,在传媒领域发光发热",阿水在心底对自己说。 为了离传媒行业更近一些,阿水填报了省内唯一一所211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在千军万马中孤军奋战。 那段日子,班内优秀毕业生选拔、学校活动、宿舍聚会,都对阿水失去了吸引力,大部分时间,她都在自习室中度过。 坐得时间太长,阿水的体重从98斤飙升到120斤,她却丝毫不在乎,每日早晨8点准时到自习室,10点离开。 考研前一个月,10本备考书籍,阿水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提纲粘在一起,拉起来比一个人都高。 连高考时都没那么努力过的阿水,不知不觉地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热情。 是的,一切只为离传媒行业更近一点,再近一点。 虽然,当时对阿水来说,传媒行业是个广泛且模糊的概念,她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是要做综艺、新闻、纪录片,还是短视频,总之, 那时的阿水觉得,只要能做跟传媒行业相关的事,哪怕每天只是让她去搬东西打杂,她也乐此不疲。 同宿舍也在考研的一个女孩曾问阿水:"有没有想过,如果没考上,以后要做什么?" 阿水听到这个问题后,呆住了,因为她从没想过"考不上"三个字。 凭着这股劲,2015年,阿水在527个考生中,以第19名的成绩,跨专业考取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而且,她的专业基础考了132分,全班第二。 梦想和后来的一切,都在这里展开。 03 崭新开始:研究生生活&编导初体验 考上研究生后,阿水才知道,本科就学这个专业的同学们,都系统地学习过新闻稿写作、新闻采访以及基础的新闻理论,这些对阿水来说,是那样陌生。 PS、Premiers等软件不认识阿水,阿水也不认识它们,她甚至连相机都没摸过,更别谈构图。 为了搞清楚这些,阿水在上课时一步一步记下老师的操作,并且在期末考试时,做了全班大多数同学的PS作业,总算弄懂了一些作图理念。 不过,后来这些理念基本被抛诸脑后,因为后来的阿水,一直从事视频脚本创作、编导和写作的工作。 研究生阶段,阿水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同学们,他们带她一起做校电视台节目、一起拍视频,一起做学校公众号,日子过得紧张且充实。 阿水在学校里度过了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极其快乐的一年。 然而,人生总是聚少离多的。 研一结束后,阿水修满了所有课程学分,在同班大部分同学一边准备考编,一边完成毕业论文时,阿水选择了北上实习。 阿水永远不会忘记,火车徐徐开进北京西站时,窗外铺展开的全新世界,带给内心的雀跃。 到北京那天,空气是粘稠潮湿的,大地闷热得让阿水觉得,如果不下雨都对不起她穿着短裤露出的粗壮双腿。 刚去北京时,为了住便宜的旅馆,阿水住在丰台区科怡路附近,连续7天,每天穿梭在各个城区面试,通勤时间基本都在2小时左右,有时甚至需要在酷暑下走上好几公里,但阿水却一点都感受不到辛苦。 面试很快有了结果,阿水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电视台。 定了工作后,阿水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群租房,一个一百多平的大房子,被隔出10个小房间,最大的30平,最小的10平。 阿水已经算幸运,她住的房间15平,有窗户,她对门的一对情侣,挤在没有窗户和空调的10平米小房间里。 人生第一次,阿水看到了人间的参差,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也是平生第一次,阿水录入了一个电视台的入台指纹,异常兴奋。 刚进入公司不久,阿水就被调到了新开的早间新闻直播组。 为了适应直播节奏,她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6点出门,6点15在KFC买早餐,6点半准时走入公司大门。 找早交通信息,做大屏图、主持人提词、打印节目串联单,给正在二楼化妆的主持人送稿件,到演播室看排片推入情况等,7点10分,阿水在导播"5,4,3,2,1"的倒计时中,准时坐在电脑前做图片切换,比公鸡打鸣都准。 每天下播后,阿水进入新闻库里找新闻,将各大更权威媒体的主持人串词拔下来,寻找主要观点做改动,再将所有视频用硕鼠、维棠等软件下载下来,将新闻里的所有词都扒下来,再整合视频观点,根据这些进行新闻排片、写主持人串词等。 下午4点多,阿水将所有视频对接后期进行栏目包装、跟剪,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查错别字、地域名称、播出安全等,往往等到晚上7点多,阿水才能将所有视频都过完,这时阿水要负责把视频推到演播室,再进行前一天栏目的入库归档。 大部分时间,阿水都得工作到晚上十点甚至更晚。 可每一天,阿水的内心都那样充实。 独自行走在北京11点的街头,车水马龙中,阿水有种莫名的踏实感。 那时,阿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在楼下的水果店里挑几样自己喜欢的水果,当水果送入口中时,意味着一天终结。 阿水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可当她的Y姓男友来看她时,还是惊叹道:"这么小的房子怎么住啊,真不懂你,为什么不回老家,住大房子吹空调,偏要在这里受罪!" 后来,阿水因为工作忙碌,加上每天工作到很晚,还总跟同节目组的男女主持人和化妆老师一起外出吃饭,如此种种,都让Y难以忍耐,两人频繁争吵。 Y劈腿了,阿水对这些一无所知。 在到北京的第三个月的凌晨1点,阿水问Y:"这是我的工作,我很喜欢,如果你接受,我们就走下去,如果不能接受,我们也可以就走到这里。你接受吗?" 电话那头是冗长的沉默,忘了多久,Y回复道:"不可以。" 那天,阿水结束了为期3年的恋情,当时Y已经见过她的父母,跟她求过婚,是阿水后来7年中,离结婚最近的一次。 04 编导初体验:热爱冷暖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曾有这样一句台词:"当你的生活一团糟时,意味着你即将升职。" 这句话在阿水身上很灵验,入职的第三个月月末,阿水提前被公司以本科学历签下,成了正式员工。 10月底,阿水的税前薪资第一次过万,这种物质上的奖励是那么直接,也让阿水感受到了难能可贵的价值感。 当然,这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因为连续出了3个错别字,节目结束后,主持人将小蜜蜂摔在地上,将手中的稿子摔在阿水脸上,他说:"你写的什么垃圾,以后不要上我的节目!" 阿水努力忍耐着,但泪水还是不争气地涌上来,她哭着跑出大楼,在街头不知走了多久,然后她发现自己迷路了,等打开导航回到台里后,已经下午两点半。 不过,总体上来说,这份工作阿水很喜欢,可工作半年年后,阿水接到了学校导师的"夺命连环call":"你想延毕吗?快回学校写论文!" 年底回家前,阿水跟公司请假,说要回去写论文、答辩,因为中间时间跨度太长了,公司不能批准,为了毕业,阿水只能从她喜爱的工作岗位上离开。 抱着一个大纸箱从办公室离开时,科怡路广场上的雾霾那么大,连立在广场边上的各国国旗都看不清。 一步一步向前走时,阿水也分不清,究竟是雾霾太大看不清路,还是眼泪模糊了双眼。 2017年,阿水顺利毕业,再回北京时,找工作变得很难。 为了短暂过度,阿水进入一家背靠剧团的公司,本来应聘的是编剧岗,后来做了新媒体文案写作及排版。 公司还不错,大家也都很喜欢阿水,但阿水的内心空落落的,找不动一点乐趣。 她一直渴望换到更大的平台去工作。 大概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一个平淡的午后,麻雀掠过排练厅外的围墙,阿水收到了前公司某栏目制片人的电话:"阿水,我换到更大平台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来跟我一起做一档新节目?" 阿水闻言,高兴得快哭出来,她头点得像小鸡啄米,回答道:"老师,我愿意。" 就这样,阿水进入了国内顶级的新闻平台,光鲜亮丽的生活让周围人倍感羡慕,但只有阿水自己明白,那里的工作令人一言难尽。 阿水看到周围跟自己同岗位的姐姐们,十年后还做着她的岗位,无非是工龄更长些,拿的工资更多些,而她们最大的乐子,就是摸排新人的家境,让家境一般的新人去背锅。 工作本身,阿水很喜欢,可被人在走廊里追着骂了一个走廊,背上自己不该背的锅后,阿水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厌倦。 2018年6月,阿水开始频繁收到母亲希望自己回老家发展的微信,她说:"在老家,说找不到找不到,到底还是能找到人帮你,在北京,说找得到找得到,但却找不到任何人可以帮你。" 2018年9月,在顶级平台工作1年后,阿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和挣扎,终于,她向节目组提出辞职,档案流转到公司。 公司给阿水1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阿水可以在频道内寻找工作。 阿水一边给频道的其他栏目投简历等待消息,一边独自踏上了前往西藏的火车。 中秋前夕,火车一路向西时,大地逐渐萧条,到了青海转火车再往下走时,大地已开始笼上一层薄薄的冰雪。 在列车上,阿水看完了《被遗忘的浩劫:南京大屠杀》,随着整本书的结束,阿水的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阿水坐的软卧区,有很多香港大哥,那一夜,正好是中秋,大哥们将自己从香港带来的月饼,分享给了她和另外一个女孩。 前所未有地,阿水无比理解"天涯若比邻"的含义。 在拉萨待的那些日子,阿水听到了很多故事,最不同的一个莫过于,一个女孩的男朋友曾在阿水住的客栈里打工。 一个多月前,女孩的男朋友带着女孩开车旅行,开到贵州境内的一个水库后,溺水身亡。 女孩料理完男朋友的后事,剪短了自己的长发,决定重走男朋友走过的路,她的第一站,就是阿水住的客栈。 种种故事,都令阿水了解到, 人生变幻莫测,不如选择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方式,好好活。 回到北京后,阿水直接从公司出来,找到了分公司在老家的一份工作。 这一次,是拍专题片和纪录片。 阿水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干的传媒窄类。 05 回老家:拍纪录片&现实阻力 刚回老家后,阿水对工作时间非常不适应,在北京,都是弹性工作制,不需要打卡,但在老家,几乎每家公司都会用打卡来约束员工。 庆幸的是,这家公司有北京的底蕴,所以拍摄和制作团队都很精良,整体工作流程也很完善。 阿水到新公司的第一篇稿子,被甲方推翻了20遍,在写到第21遍时,已经是阿水到公司的第二个月,她终于可以出差去拍摄甲方了。 这个项目初步交付后,阿水开始接手社区矫正工作,在那里,他了解到一个16岁男孩,在不良同学的影响下,抢劫了另外一个同学手机的故事。 开始协商得很好,可实际拍摄时,男孩却因为种种顾虑,不愿意接受拍摄了。 因为这个拍摄全程都会对男孩采用保护措施,所以阿水把摄助推上去作为男主,只拍男主的后背或者将镜头虚掉。 好在,就算磕磕绊绊,这个片子还是拍完了,最后还拿了个绩效考核第一名。 因表现良好,阿水被公司派到青海拍摄纪录片,在那里一调研就是整整21天。 青海黄南州河南县山高路远,山区经常没有信号,父母也经常联系不到阿水,这让他们失去了安全感。 从青海回来后,阿水的妈妈觉得女儿的工作不够稳定不够体面,又常年奔波在外,甚至经常联系不到,这些都不利于阿水在这种三线小城市里嫁人。 其实,阿水当时交了一个很好的男朋友,他性格开朗完善,原生家庭很幸福,每天给阿水准备非常多的惊喜,也很照顾阿水的情绪。 唯一的缺点就是他比阿水小两岁,家里在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县城,这些让阿水的父母无法接受,在父母的积极干预下,阿水被迫与男友分开,结束掉了手头的工作。 家里人安排阿水考事业编,阿水一边答应着,一边开始在网上写作,也渐渐被更多人认识。 2019年年底,世界都被疾病侵袭,次年初春的所有考试都遥遥无期,在互联网上写作的阿水,却意外地收获了一定的经济来源。 大地回暖之初,阿水所在的省市已经是低风险,阿水收到了一份来自远方的邀约,曾经的老师发来信息说:"阿水,你愿不愿意来我这里工作?" 阿水没有迟疑,一周后带着自己的猫,坐上大巴,前往一段新征程。 06 出作品阶段:离热爱那样近,那样远 在新城市的岁月,阿水住在公司的员工宿舍里——一个阁楼。 阁楼的窗户很小,阳光斜斜一缕插进宿舍,阿水睡觉的地方很狭窄,四周一片黑暗。 因为工作带来一种稳定感,阿水却不觉得有丝毫不好。 到公司的第二周,阿水开始着手准备电力系统的一系列扶贫拍摄,在四家子镇,阿水拍摄国歌诞生的地方。 在达来诺日,阿水看到了草原深处电网人的艰辛。 草原的夏季也是雨季,电线杆上有数不清的鸟窝,干扰着居民们用电。冒着雨,无数电网人从所里出发,走入一户户牧民家中,给他们通电。 一户卧床不起的老人,常年受到电网工作人员的帮扶,电网工作人员给他们交话费、买药,甚至连电费都减免。 靠基层越近, 阿水越能体会生存面临的困境与不易,以及人性中的良善。 还有一户家庭,男人的妻子智力发育迟缓,不幸的是,一次下地劳作时,男人不慎摔倒,尾椎着地,被诊断为半身截瘫,此后终身要卧床。 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庭,阿水捐出了钱。 回到市区后,阿水跟老板在金碧辉煌的饭店里吃饭,下午出发时,高速奔袭百余公里,阿水看到一个差异巨大的世界。 余华笔下《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异里》,在阿水面前变得具象起来。 是的,当城市小孩的梦想是真的去造一架飞机时,乡下的孩子们真的只梦想得到一双白色球鞋。 在那里的三个月,阿水完成了5个片子,还有幸参与到高铁开通的大事件中。 璀璨的三个月落幕后,阿水第二次前往西藏,这一次,西藏比2年前更加商业化,很多东西都变了,旅游的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等阿水再回到家乡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即将迎来的是为期两年的黯淡人生。 07 两年低谷:成长倏忽而至 这一年,阿水27岁,父母的想法还是一样——快点靠编制,不要浪费研究生学历。 阿水却依然选择找工作,在选择了几家后,阿水收到一个offer,上司写的内容很真诚,希望邀请她前去工作。 阿水以为,陪伴小公司成长壮大,未来会越来越好。 谁知,一段纠缠着爱恨,和打乱阿水一切节奏的生活,毫无预兆地开始了。 入职刚两周后,正在离婚的上司和自己的老板,同时向阿水表达了想要在一起的愿望。 此后,两个人每天争着接送阿水,晚上各找阿水聊一个小时。 阿水整个人很崩溃,思维陷入混沌。 摇摆间,阿水的情绪和工作都收到影响,手下的几个项目也没有很好完成,这让阿水明白, 如果工作里全是情绪,那么势必会变得不够职业。 2021年元旦刚过,阿水向公司提出离职,走的时候,老板无端扣除了她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不止如此,还说了很多谎言。 一气之下,阿水生平第一次拿起法律手段,2021年6月,阿水获得了9200元的赔偿,这段经历才落下帷幕。 不久后,原本的上司跟前妻彻底离婚,上司从原公司离职,阿水跟上司走到了一起。 他们决定创建一家公司,在上司的温言细语中,阿水成了法人,贷款近10万支持上司创业。 没想到,这一切却成为一个无底洞。 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阿水靠网络写作和贷款,养着这个男人。 可当她做好饭给男人吃时,男人说:"我不吃黄油。"整盘都被倒掉。 阿水感到内心有个窟窿在扩大。 这个男人还跟前妻保持联系,且不肯卖掉曾经的房子,本来能处理的欠款也不处理。 男人一直否定阿水自以为豪的专业,他否认她的写作,否认她的策划,否认她的身材。 在一起一年多,他甚至没有主动给她拍一张照片,主动为她发一个朋友圈。 一切都是阿水要来的。 阿水很多次,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为这个男人付出这么多。 后来,阿水知道了一个词:PUA。 是的,这段感情里,阿水感受到的,几乎都是黑暗,虽然也有为数不多的动人时刻,但那些比起伤害来说,太过渺小。 为这个男人停下的2年,终于,在男人闹自杀、阿水报警后,迎来了最终回。 在阿水的极力要求下,公司终于被转出,男人还给阿水1万多,当阿水再想要钱时,发给男人的所有消息,几乎都是已读不回的状态。 阿水不懂,曾经说过要给她一个家的人,为什么会给她一个巨大的困境。 但这段时间,也让阿水更加明白,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想要怎样的未来。 2022年5月底,阿水在家人的帮助下,还清了5万元的欠款,她第一次感受到家人的力量。 有一天,阿水躺在床上,想啊想,自己到底要怎样的未来? 于是,她的脑海中闪过过去八年的故事,突然明白,如果此生不能跟热爱的一切在一起,人生就没有半点意义。 2022年6月下旬,阿水推掉了补课班的部分费用,进入了一家新媒体运营公司,主要做短视频拍摄制作。 这一年,阿水29岁,没存款,没事业,没爱情,是真正的"三无女孩",但阿水却前所未有的坚定。 是的,29岁的阿水,长成了一个真正的大人,心中充满面对未来的勇气,那些杀不死她的,反而让她变得真正强大。 也让她意识到,只要不放弃梦想,梦想永远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选择想要的人生,就要为之承担一切。 如今,阿水进入了一家新媒体短视频公司, 怀揣梦想且始终追梦的人,永远都正青春。 对阿水来说,人生如是,跌倒了,不过一句"重头再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