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几个朋友在群里感叹:"现在都不敢去超市了。"为什么呢? "感觉每去一次就掉一格血。" 肉肉实在是太贵了。一个朋友失业了,本来公司通知过几天上班,但8号他接到公司通知:"公司倒闭了,你另谋高就吧!"看着通知,他一下懵圈了:"每个月房贷要4300元,每个月奶粉要500元,每个月生活费要3000元,3月份还要交保险15000元……"他在群里唉声叹气,"愁啊,这几天都睡不着觉。" 02
6月初,很多上海人走出了家门,开始涌向公交站、地铁站、飞机场,他们准备上班了。看到他们"复工"的新闻,有的人有点气愤地说: "疫情还这么严重,怎么就复工了。""这些人为了钱,真是连命都不要了。" 一位记者问一位上海复工的小伙子:"路上可能感染,为何还急着回来?"小伙子羞涩地说了一句: "感染致死的可能性才2%,不开工的致死率是100%,再不上班,我就要饿死了。" 03
一些人不明白:有人为何会冒着疫情复工上班?其实我非常理解。我打一个比方,你就明白了:当你的手机电量是80%的时候,你会在乎掉1%、2%的电吗?完全不在乎;但你的手机电量只有5%的时候,你会在乎掉1%、2%的电吗?一定很在乎。不是他们不怕感染新冠病毒,而是因为他们的"钱量"不够了。我一个朋友说得特别好: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你有它的时候,它一点也不重要。你没有它的时候,它就是命,甚至比命还重要。" 04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视频。 一位大叔,开了一个饭店。非常好的鸭肉套饭,他竟然只卖12元。 记者问:"这么便宜,挣得很少吧?" 大叔说:"挣得少,但我活得很开心,因为我有十栋房子收租。" 记者问:"你有十套房子收租啊?" 大叔说:"不是十套,是十栋,每一栋有7层。" 还有一位出租车司机,他开导一位乘客说:"做人要知足常乐,不能攀比,不能被别人绑架着生活,别人爱咋地咋地,自己要按自己的想法活。"乘客说:"你心态真好,羡慕你。"出租车司机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以前也不行,执拗,想不开,这不拆迁了吗,分了三套房,这才想开了。"我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呢?其实就是想表达我朋友说的那句话: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有房和没房,区别很大。有车和没车,区别很大。有钱和没钱,区别很大。我曾经觉得谈钱很俗,但现在觉得世上99%的哀伤都与钱有关。再多鸡汤,也比不上一张钞票的安全感。" 05
王远成出过一道选择题: 总有一天,我们最爱的父母会老去,得癌症,进医院。比如得了肺癌,要化疗。 化疗药物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进口药叫"贝伐珠单抗",2万元一针,不医保,副作用小,不掉头发,化疗后不呕吐,病人精神。 而普通国产化疗药,一千多一针,可以走医保,吃了呕吐,头发掉光,病人生不如死。 半年后病情加重,化疗没用了,于是医生又给你两套方案。 一种是保守治疗:吃中药,疼到死。 一种是吃进口药,易瑞沙和特罗凯。每天1000元,不医保,全自费。但效果好,病人吃了后,能跟你聊天。 这是你最亲最亲的人,你怎么选? 还怎么选? 没有钱,根本就没有资格选。 而最坏的生活,就是没有选择权的生活。 06
可能你会说:"我只是普通人而已,怎么搞钱?"普通人怎么才能搞更多的钱?我提三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吧。 第一:找一家潜力股公司,伴其成长。 我先讲讲童文红的故事。1999年,马云创办了阿里巴巴。2000年,阿里缺一个前台接待。阿里当时毫无名气,很多年轻靓妹对阿里不屑一顾,大学生妹妹对阿里更是嗤之以鼻,但童文红就认准了阿里,果断进入阿里做了前台接待。当时跟着马云干的人不多,所以,尽管是前台,童文红也得到了0.2%的股份。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市值高达2314亿美元,手握0.2%的股份的童文红,一下就成了亿万富翁。 马云还说过另外一个故事: "2001年的时候,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告诉我的18位共同创业的同仁,他们只能做小组经理,而所有的副总裁都得从外面聘请。现在10年过去了,我从外面聘请的人才都走了,而跟着我创业的18位同仁,现在都成了副总裁或董事。我想告诉大家一句话:很多时候,选择比能力重要。" 我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呢? 就是想告诉大家一句话—— 选择比能力重要。 请一定谨记五句话: 平台大于奋斗 大公司不是最好的公司 最好的公司是微露尖角的独角兽 找到这样的公司,伴随其成长 一开始不要太在意薪水 07
第二:成为行业大牛。 如果你找不到独角兽,那就要做好这第二件事。 曾经一篇叫《深圳两套房,面临失业,中年财务危机引发家庭悲剧》的文章,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HR找我谈话,希望我主动离职,看现在的样子不离也很难。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投简历。我们这三十大几年纪,一般出去做不了高管,大公司也不要,少数小公司面试过,基本月薪也是税前不到两万,税后房贷都不够,加上两个孩子上学,还要养家,完全入不敷出…...现在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和老婆都觉得愧疚,夜晚也辗转难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现象,就是这两年大公司的中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特别容易被公司裁员。 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你做的事情小年轻也能做。 二是因为你的工资比小年轻高很多。 "同样的事情,小年轻也能做,而且工资成本很低,我干嘛还要用你。" 于是你很容易就会陷入中年困境: 想晋升但上不去、想留下但留不住、想跳槽但没实力。 要避免这样的中年困境,就得提前做好第二件事——成为行业大牛。 如何成为行业大牛? 第一: 分清工作和职业。 工作是谋生的手段,一个单位给你一份工作,你好好地完成任务,它付你工资,就两清了。 而职业是我们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比如你的目标是当建筑设计大师,那你就应该为此做一个长远规划。 当你在某个公司工作几年后,发现已经学不到什么新东西时,就应该为职业发展果断跳槽,去另一家公司学习新理念新东西。 所以,你现在最最紧迫的就是: 确定一个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 这个目标越早确定越好 对目标要专一,对公司不必专一 第二: 相信一万小时定律。 何为一万小时定律? 就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000小时锤炼,如果按每天钻研八小时计算,要成为行业大牛,至少需要五年。 所以,要尽量在35岁之前做到两点: 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只要做到了这两点,你就永远有竞争力,而且薪水一定不会低。 08
第三:搞好资产性收入。 前几天,听朋友说起一趣事, "前年,我去北京谋了个职,单位楼下停了一辆保时捷跑车,这辆跑车的主人,居然是我们单位修剪绿化的老头。我吓了一跳,偷偷问同事,这老头难道是董事长他爸?同事大笑:他就是一绿化工。我惊呆了:凭这点工资能开保时捷?同事说:20年前,这老头四处筹钱买了7套房,现在赚翻了,一套房子就可以养这辆保时捷。"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就是想提醒大家——要搞好资产性收入。 普通人的收入一般分两种。 一种是 劳动性收入 ,即利用劳动换取报酬,这种收入有一个特点:一旦停工就没有收入。 另一种是 资产性收入 ,即利用现有资本本身赚取收益,如房租收入、股权分红等等。 一个人光靠劳动性收入,是很难解决中年危机的,要想很好地解决中年危机,就要学会慢慢从纯劳动性收入,过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性收入。 也就是说,你得学会投资理财。 作家李刚讲过一件趣事:几年前,他老婆想买一套学区房。他一算存款,连首付都不够。于是建议:攒点钱再说吧!当然,最后胳膊没能拧过大腿,老婆东挪西借,硬是把首付给付了。结果才过两年,房价就翻了倍。李刚高兴得不得了:"幸好买了。"论盘算能力,李刚远在老婆之上。"我有十几年投资经验,再复杂的金融工具,我也一清二楚,而她连买个银行理财还要问人家保不保本。"但这事,李刚一开始就陷入了穷人思维。"我没有思考学区房是不是一个必须而且合理的目标,而是首先考虑钱够不够。"这就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区别: 穷人思维的特点是量入为出;富人思维的特点是目标导向。 穷人思维买房,首先考虑:"我存款有多少,月收入多少?再倒过来推算,自己该不该买房,买什么房。"富人思维买房,首先考虑:"我要不要买房,想买什么房?然后再算,还差多少,怎么解决。"一个人与另一个的贫富差距,就是这样开始一步步拉大的。 09
当然,我提的这三个建议,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汗水,很多人可能吃不下这份苦。 所以最后我还想提两个词—— 宽门和窄门。 人生之路,如果简单地划分,可分为两类——宽门和窄门。 所谓宽门,就是简单模式;所谓窄门,就是硬核模式。 这两种模式,有着截然相反的走法。 一个是进的时候很容易,但道路越走越逼仄越晦暗。 一个是进的时候很艰难,但道路越走越宽敞越明亮。 这两条路,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但真正聪明的人会选择后者。 《圣经》上有一段话: "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耶稣对众人说: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 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