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家乡山西坚持抗战的华国锋,接受组织安排,去了陌生的湖南湘阴任县委书记。 彼时的华国锋,再也不会想到,到了毛主席的家乡当了父母官的他,将从此开始迎来人生路上的重大转折和机遇。 1、为官一方 初到湘阴县的华国锋,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四处猖獗的匪患。 17岁就离开家,在卦山打游击的华国锋,有着丰富的山林作战实力与经验。 华国锋结合当地匪患的特点和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采用打击和招安双管齐下的办法,成功清除了湘阴当地令人头疼的匪患毒瘤。 后来的二十二年时光里,华国锋一直在湖南任职,从县委书记到省委委员,直至任职湖南省委第一书记。 在湖南省履职期间,除了剿匪,让当地人民安居乐业外,他还在土改、支前、抗洪救灾、兴修水利等诸多民生事务上,殚精竭虑,踏踏实实为湖南人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华国锋主持领导湘潭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并将其先进工作经验在1955年召开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进行了经验介绍。 他还主持修建了洞庭湖排涝、韶山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造福当地民众。 在兴修水利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与当地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种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连远在北京的毛主席都知晓他的非凡胸襟与业绩。 此外,华国锋大力支持当时在湖南安江农校担任教师的袁隆平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尤为后人称道。 当时的杂交水稻研究,有许多难题没有攻克,困难重重,华国锋给了袁隆平许多鼓励与信心。 并在其后来任职国务院期间,对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和研究经费的争取,给了很多帮助。 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华国锋的大力支持,也就没有后来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2、进入中央 1955年6月,在华国锋来到湖南的第六年。 34岁的他,第一次见到了到湖南家乡视察走访的毛主席。 毛主席对这个来自北方的高个子年轻人印象深刻。 很快,在随后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上,当时身为地委书记的华国锋,在大会上汇报湘潭发展情况,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 在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 那就是毛主席不仅对华国锋非常亲切,还热情地将他介绍给各位中央领导。 毛主席指着华国锋,笑着说:"这是我的父母官呐。" 众人听罢,哈哈大笑,年轻的华国锋站在一旁,羞赧地低下了头。 这之后过了两年,华国锋出任湖南省委书记。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血雨腥风走过来的华国锋,深知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所以,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仍然坚信并秉承群众路线,踏踏实实为湖南百姓谋福利。 华国锋坚守的群众路线,与毛主席一直强调的群众路线,一脉相承。 所以,当看到在自己家乡为百姓身体力行做了那么多好事、实事的毛主席,对这个来自家乡的年轻父母官,发自内心的充满赞许和感谢,对他印象甚好,这才又把他热心介绍给中央领导同志们。 除了中央领导同志,有一次,毛主席在与斯诺大的谈话中,同样特意提到了华国锋。 就这样,华国锋的名字,也渐渐为外国人所知。 1972年,对华国锋而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一年。 这一年,经毛主席提名,他被提拔为公安部部长,真正从地方走进中央。 3、知遇之恩 犹记1955年的初秋,正是橘子洲头,果实丰硕的喜人时节。 在湖南长沙,毛主席第一次见到了时任湘潭地委书记的华国锋,但见他衣着朴素、留着平头、面相忠厚。 就是这一次的初相见,这个年轻的地委书记便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给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围绕农业合作化,华国锋发表在报纸上的三篇文章。 这三篇文章,都是华国锋在湘阴、湘潭地区,几乎跑遍当地每个村子,扎扎实实开展乡村调研,积累大量调研数据,在此基础上撰写出的高质量调研文章。 真正身体力行做到了毛主席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未见其人先读其文,既见其人,更赏其人其文。 可以说,在个人的进步道路上,毛主席是华国锋人生路上最好的伯乐。 正是因为有了毛主席欣赏赏识提携的知遇之恩,才有了后来华国锋这匹千里马的纵横驰骋。 所以,当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举国悲痛之时,华国锋是哭得最伤心的人之一。 以至于在9月18日,面对天安门前百万人民群众,华国锋致在悼词时,因为过度悲伤,他站立不稳,身体一歪,差点因失去平衡而摔倒。 此时处于万分悲痛中的华国锋也深知,此刻的自己无论如何悲伤,都不能倒下。 留在他脑海深处毛主席在病中期间写给他的三句话,犹如茫茫黑夜中的三盏明灯,给了他继续前进的无限温暖、底气和动力,更给他只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1976年夏末,已处于病重,时常昏迷状态的毛主席,有一天把政治局的同志们特意叫到身边,颤抖着枯瘦的双手,给华国锋写了三句话:慢慢来,不要着急。 按过去方针办。 你办事,我放心。 这三句话于华国锋而言,如定海神针般有千钧之力,给了他在毛主席去世后,处理国家重大事务的重要思路、底气、信心与力量。 毛主席去世后,华国锋提出要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为了大力发展经济,他还提出"引进来,走出去"的概念,想要利用国外的技术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以此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也开始逐步恢复正常,外交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4、晚年生活 自1981年起,华国锋开启了恬淡的晚年生活模式。 晚年的华国锋,很少外出,因为知道自己一旦外出,势必就会引起群众的拥挤围观。 他不愿给别人带来麻烦,因此在京西皇城根南街9号院,华国锋守着这一方小院,一畦新绿,一角阳光,静静安度晚年岁月。 但是每年中,有两个日子,华国锋一定外出,无论刮风下雨冷暖霜雪,一个是毛主席的诞辰,12月26日;一个是毛主席的忌日,9月9日。 每年的这两个日子,他一定带上自己的亲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 每一次前往纪念,华国锋都会尽量挺直腰板,面带无限敬意,亲自朗声喊行礼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而后再恭恭敬敬向着毛主席鞠三个躬。 除了这两个固定外出的日子,其余绝大部分时间,华国锋都是在自家两进的四合院种花种草、种菜种树。 火红的辣椒、金黄的油菜花、碧绿的葫芦,还有葡萄、苹果、樱桃、核桃,各类果树长势喜人,与碧绿菜园相映成趣,处处皆景。 除了侍弄这各色果蔬,他又爱上了书法。 他练的是颜体,字体浑然大气、骨力尽现,刚而不火,拙而不滞。 他练书法,写得最多的,还是毛主席的诗词。 在一竖一横一撇一捺一字一句间,在泼墨挥毫淋漓书写时,涌上华国锋心头的都是毛主席的音容笑貌、谆谆教导、一路提携,这样厚重的关怀与情意,他一生铭记。 2007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14周年,华国锋像往日一样,准备动身前往毛主席纪念堂。 但是因为之前华国锋已因为病重多次住院,这一次家人便极力阻止。 此时的华国锋难过地落泪说道:"这是最后一次了,你们也不让我去吗?" 拗不过华国锋的执意坚持,最后,在家人的搀扶下,在毛主席的遗像前,华国锋最后一次用苍老衰弱的声音喊行礼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而后,他久久端详毛主席的遗容,不忍离去。 2008年8月,华国锋期盼已久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即将开始,他却在此时病重住院。家人已经给他准备好了门票,他无限遗憾地摆手说道:"我不去了,你们去吧。" 2008年8月20日,距离奥运会闭幕式仅4天,华国锋因病去世。 在去世前,他交代后事说:"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就在那,打游击也在那。" 又留下归葬卦山的"四不原则":不占用耕地、不与民争地、不破坏环境、不损坏古迹。" 70年前,17岁的华国锋就开始在交城的卦山打游击。 新中国成立后,他却因为工作繁忙,又不愿给家乡人民添麻烦,在长达60年的漫长时间里,只回过三次家乡。 这一次,他终于可以卸下所有负累,回到家乡的怀抱,与家乡永不分离。 在卦山熟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间,他重又做回那个打游击的英雄少年。 文|午梦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