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重现长江刀鱼,白鱀豚却不见踪影,十年禁渔有喜有忧?
从2020年禁渔开始,长江生态保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长江的鱼类得以自在畅游。禁捕的效果究竟如何?频繁出现的野生鱼群最有说服力。禁渔之前,大鱼聚集的场面难得一见,但在2021~2022年却开始大量出现。
例如:在安徽池州市的黄湓闸口水域,大量的野生鱼一度引发媒体关注,数百米长的河道上不时出现大片水花,水下黑压压一片全是鱼群。据当地群众介绍,鱼群中不仅有常见的鲢鳙,还有鲤鱼、草鱼、鳊鱼等多种鱼类。
鱼群涌现的直接原因是亲鱼进入了繁殖期,适逢黄湓闸开闸放水,河口水流增多,流速加快,正好吸引了鱼类洄游。间接原因则是长江禁渔的实施,使得鱼类的蕴藏量增多,生态环境改善,否则鱼群的规模也不可能这么大。
类似的好现象还有很多。安徽芜湖的鱼群规模达到了"50年一遇"的程度,壮观的场面为护渔员所喜闻乐见,也向人们证明了长江禁渔确有"肉眼可见"的效果。
安徽重现长江刀鱼,历史上曾是产卵场
2022年6月30日,人民网滁州刊文发布了一则好消息:长江重要支流滁河禁渔见效,长江刀鱼重现水面,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也再次现身,这说明生态保护迈出了重要一步。
长江安徽段支流众多,滁河是左岸的一级支流,和干流直接相通。因此,在滁河发现江豚、刀鱼等长江特有物种也是正常现象。特别是长江刀鱼,此鱼是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历史上曾在安徽段密集分布,种群资源丰富,由此形成的鱼汛是安徽渔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历史的长河上,从长江口到洞庭湖都是长江刀鱼的出产地,但产量最高的还是要数下游江段。
为何长江下游的刀鱼最多?这和刀鱼的洄游习性有关。首先,长江刀鱼洄游的方向是从下游到上游,因此下游的种群密度最多,越往上游数量就越少。其次,刀鱼洄游的终点是环境适宜的产卵场,而下游的产卵场数量也最为集中,分别包括崇明、南通、晋江、安庆、湖口、都昌等水域。
所以,安徽存在着长江刀鱼的天然产卵场(即安庆水域),地物之间颇有渊源。并且从位置来看,安庆段产卵场的位置还非常重要,距离下游的靖江产卵场有400多公里,距离上游的湖口也有100多公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刀鱼繁殖路上的重要中继站。
长江安庆段
安庆段在长江中下游的位置
因此在70年代,安徽江段连同江西、江苏等江段一并组成了长江刀鱼的著名渔场,1973年全江捕捞量达到了3750吨。当时的刀鱼不仅数量多,而且个头也都很大。据统计,在刀鱼种群中3~4龄的个体约占70%~80%,平均体重117.7g,平均体长31.4cm。
但由于过度捕捞,刀鱼的规格不断小型化,并在1996年迎来了"资源拐点"。这一年,出水的刀鱼基本由小型群体构成,50g以上的群体仅占30%左右。而上游的湖南、湖北江段早已无刀鱼可捕,安徽江段也在1996年失去了刀鱼的天然鱼汛。
在接下来的1997~1998年,资源最丰富的江苏段也开始出现"不良征兆":最先是南京的鱼汛消失,其次是镇江和扬州,最后是江苏的常熟、江阴一带。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长江刀鱼被炒至天价,一斤高达数千元,40cm以上的大鱼标价高达5万元一条。
在鱼汛消失的同时,刀鱼的性成熟年龄也在不断提前。1973~1975年,长江安徽段的刀鱼平均2~3年发育成熟;1996年以来,平均成熟年龄多为1~2龄。这表明刀鱼存在"早熟"倾向,这也是对过度捕捞的另一种响应。
如今,长江安徽段再次发现刀鱼,而且数量还有增多的趋势,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90年代以来的资源衰退趋势正在得到逆转。
长江十年禁渔究竟有多重要?
长江禁渔,直接受益的不仅是刀鱼等特有鱼种,还包括其他上百种鱼类以及整个长江生态链。
还是以安徽段为例。据胡菊英等学者记载,安徽段的长江鱼类多达106种,其中不乏罕见的珍稀鱼种,比如:长蛇鮠、圆尾拟鲿、弓斑东方鲀等等,芜湖段还曾有长江白鲟的监测记录。
在禁渔期间,长江干流的渔民由捕捞者变为护渔者,常年观察鱼类的恢复状态,配合科研人员展开渔业监测,更好地保护了鱼类。在此期间,野生鱼可以自由繁殖、生长,鱼苗的规模有望恢复,洄游性鱼类再现鱼汛风采也只是时间问题。
刀鱼鱼汛恢复的概率就很大。
其一,刀鱼的繁殖能力很强。刀鱼的自然寿命为4~5年,雌鱼的平均怀卵量可达2.3万枚,最大怀卵量超过7万粒。因此,只要自然繁殖的规模能恢复,刀鱼资源就能快速增多。
其二,刀鱼的实测资源量也确实在"突飞猛增"。我国于2019年2月1日禁捕长江刀鱼,在禁捕前的2016~2017年,调研中采捕到的长江刀鱼只有3条。该现象在禁捕当年就得到好转:2019年,采捕数量就激增到了246尾,2020年5月更是达到了704尾,渔获占比高达92.03%。
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江刀鱼的鱼汛大概率能重现长江,这一场面值得期待。
长江的"遗憾":旗舰物种还能重现吗?
另一方面,禁渔期间的长江也并非"尽善尽美","成效"与"遗憾"兼而有之,一些业已消失的旗舰物种成了无数国民心中的"意难平"。
长江中曾生活着"两大白",一是白鲟,二是白鱀豚。前者被誉为"淡水鱼之王",后者被誉为"长江女神",两者都是长江的旗舰物种,并且都曾被印在了邮票上。令人遗憾的是,这两大物种已经在江中绝迹,其中,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野外灭绝(已消失15年),白鲟则未能踏入2020年的大门(已消失2年)。
对于白鲟和白鱀豚生存的概率,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但就目前而言,可能性都很低。
白鲟
白鲟是一种半洄游性鱼类,成年后多栖息在长江的中下游,偶尔会进入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湖泊。当白鲟体长达到2m左右时,性腺逐渐发育成熟,需洄游到长江上游(重庆江段以上)才能产卵繁殖。而中间隔着两座大型水利枢纽,自然繁殖难以为继,这也是拯救白鲟的难点所在。
至于白鱀豚,最大的问题也是在繁殖上。白鱀豚是水生哺乳动物,不需要洄游就能实现自然繁殖,但繁殖能力很低。白鱀豚的寿命约为30龄,在生命周期内前4~6年用于生长发育,雌豚的受孕率平均只有30%,而且每2年才能繁殖一次,每次只产1仔。
刘健康等学者曾做过估计,在一个包含两百头白鱀豚的大家族中,雌雄性别比例按照1:1计算,那么雌性白鱀豚也只有100头左右,其中有30头是成熟的个体。在30头成熟的雌豚中,大约有9头能怀孕生仔,每年新生的幼豚可谓凤毛麟角。
更为紧迫的是,白鱀豚的数量并不多。在80年代,整个长江中仅存400头左右的白鱀豚,1990年时不到200头,种群生存进入关键节点。1995年以后,野生数量不到100头,健康的繁殖状态已无法维持。
也有网友持乐观态度,认为长江中还存在零星、游离的白鱀豚。2017年,国内的科考队在安徽芜湖江段监测时,意外拍到了两头疑似白鱀豚的生物,由于抓拍的画面素质不佳,无法敲定就是白鱀豚。
不过,长江禁渔依然给白鱀豚、白鲟提供了绝佳的回归时机。长江禁渔时间有限,白鲟、白鱀豚的繁殖周期又很长,重新建立种群的可能性较低,但只要二者能再次现身露面,就已经是长江禁渔的重大胜利。
对此,我们不妨保留一份期待。
孩子到了这一年龄,母亲要学会放手,别辛苦十几年,养出一个仇人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成为母亲以后,孩子就彻底成为了我们的软肋,我们忍不住小心地呵护着他们长大,不舍得他们离开自己的生活。殊不知,从剪掉脐带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哈电锅炉成功斩获多个项目订单来源冰城哈电锅炉自主研制的榆能杨伙盘项目2660MW超超临界煤电一体化项目1号机组锅炉。日前,在电站锅炉工业锅炉电站锅炉辅机核化容器等领域市场传来捷报,哈电锅炉成功斩获多个项目订单
人老两年坎,迈过就长寿!家中有老人这5点要注意!长寿是我们一直研究的永久性的课题,老人长寿,是家庭的福气,而这份福气的延续,靠的是后辈对老人的态度。图片来源壹图网总在老一辈人那里听过,人老有两年坎,两年坎分别指的是七十三岁和八十
有什么百看不厌的影视剧推荐你看过哪些经典老电影NO。1猎毒人由张丹峰侯梦莎等人主演,吴秀波徐峥等人特别出演,本剧描绘的是高智商高学历的化学工程师吕云鹏潜入金三角黑帮集团,随后发生一系列的爱情故事!影评该片剧的平均分并不高,在去
论唐朝均田制的兴衰在当时产生的作用,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文清月夜话编辑清月夜话引言唐朝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它的实施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的。均田制的核心是将土地均匀地分配给农民,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消除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从而保证农业
GPT4已经吹响了低能社会形态来临的号角315全民季chatgpt到底有多牛gpt4深度思考理想的人工智能是什么样的人工智能的利与弊人工智能与未来人类什么方法可以改变命运好内容我来评你认为道德重要还是金钱重要当马克思看到
澎湃天津游泳期待更辉煌跳水追求再提高3月24日,历时6天的2023年全国春季游泳锦标赛落幕。天津游泳队在本次比赛表现出色,共收获3金1铜,除了王长浩表现抢眼两次刷新50米蝶泳的全国纪录外,天津队共17名运动员在28个
磐石市概况磐石市位于吉林市西南部。东与桦甸市接壤西与梅河口市东丰县伊通县为邻南隔辉发河与辉南县相望东北与永吉县交界西北与长春市双阳区毗连。最北端到最南端直线距离875公里最东端到最西端之间直
广西籍院士概况(19552022)广西籍院士概况(19552022)一个省份有多少院士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教育科技实力,在某些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前沿科学的发达程度。自1955年新中国评选第一批学部委员(现为院士)以
行业干货!2023年中国游戏行业市场发展概况及未来前景分析内容概要2021年,我国游戏产业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2965。13亿元,同比增长6。4。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提升互联网基础建设逐步完善移动互联网设备的逐步普及全国互联网受众人群规
宋朝进口贸易的概况和研究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对外交流贸易往往可以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