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军机挂载战术核武器在白俄边境进行飞行训练,希望用"杀鸡儆猴"方式威慑俄罗斯,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喊话北约,攻击克里米亚的行为将被视为对俄宣战。 核武器对大多数国家而言都属于战略防御武器,北约组织却是个例外,在其军事战略中,核武器是其威慑他国的手段。近日,拥有核武器的北约成员国公然将战术核武器挂载到军机上并在白俄边境进行飞行训练,向白俄罗斯"秀肌肉"的同时也向其邻国俄罗斯传递强烈信号:北约不惧核战争、不惜使用战术核武器遏制冲突,警告俄罗斯不要轻举妄动。俄总统普京近日表示,美国在欧洲六个北约成员国境内部署有200枚战术核弹头。而北约成员国之所以会拥有数量不少的核武器,始作俑者依然是美国。冷战期间,美国推行"核共享"安全政策,美国在北约国家部署了不少核武器,从此,北约就拥有了"核威慑"能力。 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没有收回这些核武器,而是放任北约各国继续保有核武器,以便在必要时当作"杀威棒"威胁其他国家。这才有了北约一次次运用核武器公然对其认定的威胁目标进行恫吓和威慑。在北约自以为是地发出警告信号后,俄罗斯迅速予以强力回应,俄方当即宣布将向白俄罗斯提供可以携带核弹头的"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核危机"风险骤然加大。 说起来,这件事的起因还是一周前立陶宛封锁加里宁格勒。俄罗斯曾与立陶宛签订双边协定,立陶宛应保持俄罗斯本土与加里宁格勒之间陆上铁路线的畅通。此前,立陶宛从未中断过这条铁路线,立陶宛现在的举动对俄罗斯来说意味着正面挑衅,这块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飞地对其意义重大,俄罗斯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另一方面,立陶宛是北约成员国,北约也不会对此视而不见,现在出现的局面就是双方明面上较劲的结果。至此,俄罗斯与北约"成功"将冲突从俄乌战场上的常规对峙,扩大成了半个欧洲的"核危机"。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只要立陶宛解除封锁,一切自然会迎刃而解,在俄乌冲突的当口,俄罗斯也不是非要用核威慑与北约兵戎相见。 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积怨已深,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任何攻击克里米亚的企图都是对俄宣战,如果是北约国家这样做,那将意味着与整个北约爆发冲突。这是‘三战’,全面的灾难。"显然,在俄罗斯这里,8年前克里米亚的"入俄公投"就已经为克里米亚问题的解决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现在乌克兰方面仍然主张克里米亚是己方领土,只是被俄暂时占领而已,北约也为乌克兰强出头,支持乌克兰的主张,俄罗斯方面自然要作出强硬表态。事实上,俄方对于自身利益的维护一贯强硬,一旦北约对俄警告充耳不闻,俄罗斯很可能会采取断然行动,用军事行动说话,到那时,北约恐怕就要悔之晚矣。 北约方面显然也收到了俄方的认真警告信号,作出了一些收敛姿态,不至于再明目张胆地为乌克兰主张克里米亚主权呐喊助阵,同时,北约也在吸纳乌克兰加入一事上犹犹豫豫,私下里肯定也向乌克兰传达过想法,就连乌总统办公室副主任若夫克瓦也表示,乌克兰已接受无法加入北约的现实,不会为此采取任何进一步措施。很显然,北约不愿意为了乌克兰与俄罗斯正面对抗,乌克兰外长直言北约此举是想"置身事外",是"软弱"且"毫无作为"的。 正如俄罗斯所主张的,包括克里米亚在内,"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北约的误判只会导致更深的危机,到那时,或许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将被卷入冲突,这显然不是北约各国愿意看到的局面,也正是想明白了这一点,北约停下来继续挑衅的脚步,回归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