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3年,就在中美双方已经签订停战协议,朝鲜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忽然发生了一件让全世界人民都心中一紧的事情:一架载有苏联军官的伊尔12客机被美国战机击落,所有人员全部遇难。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得知消息后,他的心情顿时降至谷底,他当即震怒的说道: "这是对美国对苏联赤裸裸的挑衅!" 可令人费解的是,明明停战协议已经签订,美国也无意再战,这样的恶性事件究竟是因何而起呢? 图|赫鲁晓夫战争虽小但影响巨大 1945年8月,苏联决定完成在雅尔塔会议上的承诺:在结束对德国的战争之后对日本宣战。不久之后,苏联百万红军对驻扎在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同时有一批苏联红军接到指令向朝鲜进军。 苏军向朝鲜进军的行为让美国倍感压力,美国担心朝鲜被苏联全盘控制,因此立刻在五角大楼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 经过讨论之后,为了最大限度限制苏联在远东地区的行动,决定在朝鲜半岛划出一条分界线,后来一位名为迪安·里斯克的上校参谋朝鲜半岛地图上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将朝鲜一分为二。对于这样的分界线,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并没有表示反对。 因此从此刻开始,朝鲜半岛一分为二,三八线两边的朝鲜人民从此走上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借此机会出兵,同年6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奉命开往台湾海峡,当时美国的飞机在中朝边境甚至在我国领空上方盘旋,严重威胁我国的领土安全。 鉴于美国的越界行为,毛主席发表了关于中国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的讲话,并决定以彭德怀为总司令,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同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美军迎头痛击,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但志愿军和美军之间的火力悬殊,因此战斗的过程异常艰难,最终在中朝两支军队的共同努力下击败了美军。 在连续的失败之后,美军意识到在朝鲜战场上无法获利,因此开始和中朝代表谈判,并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和中朝代表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图|抗美援朝 据统计,在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总共歼灭敌人超过百万人,其中美军三十九万,击落击伤敌机一万两千多架、敌舰艇两百五十七艘,缴获的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战争结束后,人民志愿军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帮助朝鲜人民进行战后重建工作,五年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不仅仅是中国和朝鲜两国为之努力奋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老大哥的苏联也提供了许多援助。 苏联在抗美援朝中重要作用 朝鲜半岛在经过三八线的划分之后,诞生了两个政权,其一是以金日成领导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其二是大韩民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 所以当时爆发的朝鲜内战并不只是朝鲜半岛政权的内部矛盾,而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首次的军事冲突和较量。 苏联和美国在当时分别处于两大阵营的领导地位,对于这样的事件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因此在冲突爆发后,美国第一时间提供了军事援助,并且对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进行了军事上的威胁。但是苏联情况较为复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当时已经建立,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还在数年后。 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 为了保护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苏联自身的安全,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将主要的兵力部署在欧洲,以此来防范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其实在美军派军之后,苏联对要不要出兵远东这一问题也做了思考。 经过研究分析之后,苏联意识到出兵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出兵远东意味着西欧防线的削弱,如果之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联合美国进攻苏联,那苏联便会有亡国的危险。如果苏联真的遇到灭顶之灾,那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就会分崩离析,前人为之奋斗多年的努力和先烈们的牺牲则会化为乌有。 苏联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因此苏联将对抗美国的希望寄托于邻近朝鲜的中国,而且抱有很大的期望。 首先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属于同盟国的阵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获胜方。其次中国幅员辽阔,拥有数百万的军队,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军队接受了美式训练,战斗力可以达到一流国家的水平。 虽然苏联不能出兵,但是苏联的存在可以限制美国的动作。当时苏联的综合国力虽然比不上美国,但是在军事方面绝不逊色于美国,苏联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陆军,而且和美国一样拥有原子弹。 苏联的存在,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也不敢扩大战争的范围。 图|苏联国旗 鉴于苏联的原因,最终美国的战略方针是将战争控制在朝鲜半岛以内,决不可再生事端。但美国是信奉自由主义的国家,即便是战略方针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仍然有人质疑。 美军的部分将领在对待中国的时候,曾提出出兵东北,同时派遣舰队在中国南部登陆,使中国兵力分散、从而两头不能相顾。 对于这样的想法,美国高层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因为这无疑是扩大战场的做法,到时候不仅会遭受到全世界的批判,很有可能会引发苏联对西欧国家的进攻,进而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则会成为罪魁祸首。 同时美国也不敢像当年对待日本那样对中国投放原子弹,中国疆域辽阔,美国的原子弹并不能全面覆盖,最终很可能导致中国凝聚力更强,发挥出更强大的战斗力。 再者便是苏联也拥有原子弹,如果美国真的向中国投放原子弹,那美国本土或者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上也必然会出现苏联制造的原子弹。 因为有苏联的支撑,中国便没有了后顾之忧,为了中国边境的安全、领土主权以及社会主义阵营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出兵朝鲜则成为必然的结果。 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东北地区就成了苏联援助中国的军事基地,美国自然知道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因此屡屡派遣轰炸机进行轰炸。由于当时的中国缺乏空中力量,同时缺乏对空打击的设备和能力,所以苏联决定加大在此方面的支援。 1950年,苏联提出了援助中国的第一个方案:为中国东北军事基地提供防空掩护。斯大林给中国领导人拍发了一封电报,上面说: "如果你们已经决定在中朝边界部署九个师团。我们准备派去一个配备有一百二十四架飞机的喷气式歼击师,用于保护这些部队,同时为你们培训飞行员,然后把全部装备交给你们,就比如上海的航空师。" 图|斯大林(左) 有了苏联的支持,美国的轰炸机就再也不敢进入中国东北,在苏联飞行员的训练下,中国拥有了一批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中国的空中力量得以大大加强。 自此,东北成了抗美援朝的后勤基地,为志愿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员和物资。 苏联为中国提供的援助 在入朝作战后,中国军队现代化武器不足的短板就显现了出来。 入朝作战的人民志愿军一共有十二个军三十六个师,但每个师只有三到四门大炮,且各个师的武器并不统一,大都是依靠缴获或者苏联的援助,有时候一个师的步兵武器种类就高达十多种,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问题。 相比于武器先进火力强大的美军,人民志愿军有很多的无奈,有时候就算是包围了美军,但是也无法做到全部歼灭,美军在坦克、装甲车以及强大的火力支援下,往往能撕开一个口子冲出包围。 苏联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先给中国送去了十四万支步枪、两万六千支自动枪、九千挺机枪、一亿七千万发子弹等军事物资。 图|米格-15 后来苏联又陆陆续续提供了苏式现代化的武器,包括火炮、为志愿军训练的炮兵、坦克、飞机以及装甲车,这些援助使得志愿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有了和美军一决高下的能力。尤其是飞机的援助,让空中火力支援不再是美军的特权。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先后购买了苏联出口的一千架米格-15战斗机,再加上苏联训练的中国飞行员,让美军也尝到了被飞机轰炸的滋味。 经过统计,苏联在此期间为中国提供了二十二个空军师的装备,其中有二十个空军师的装备是无偿赠送。 起初对于苏联是否直接派遣苏联空军参加战斗这一问题,斯大林的态度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在战斗爆发后,苏联空军边以极快的速度出现在中国东北的上空。不过此时的苏联空军已经不是正式的苏联空军,这些空军飞机都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接到了一些特殊的命令。 比如所有参加抗美援朝的苏军飞机必须将原本涂装的苏联标志清楚,并且所有的飞机都只能在中国东北的军事基基地起飞,决不能从苏联的基地起飞。 有了上述两个先决条件之后,苏联便向中国派遣了数量中国的空军,这些苏联空军和人民志愿军协同作战,共同抵抗美国空军的入侵。 他们虽然属于苏联空军,但是穿着中国军服,并留下了记录中苏友谊的照片:身穿中国军装的苏军头号王牌、第324歼击航空师师长阔日杜布讲授空战要领。 图|阔日杜布(右二)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苏联强有力的援助,美国虽然心知肚明,但是他们找不到任何证据,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苏联客机遭到美军战斗机攻击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苏联便召回了援助中国的苏联军官。这些军官搭乘苏联制造的伊尔-12运输机回国。此时美国已经和中朝代表签订了停战协议,因此对于偶然出现在中国东北上空的美国飞机并不在意,没有人觉得他们会挑起争端。 然而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当时有一架载满苏联军官的客机竟然遭到了4架美国战斗机的攻击,运输机无力抵抗,最终坠毁在中国境内,机内所有人员全部遇难,这个事件当时轰动了世界。 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得知消息后,他的心情顿时降至谷底,他震怒的对随从人员说道: "这是对美国对苏联赤裸裸的挑衅!" 同时感到震惊的是美国高层,他们已经输掉了朝鲜战争,此时美国上下反战情绪高涨,断定不可能做出这样愚蠢的决定,因此美军内部立刻展开调查,想要找出事件的罪魁祸首。 不久后,这次事件的真相便浮出了水面:那个击落苏联客机的美军战斗机飞行员名叫拉尔夫·帕尔,是美国空军的一名上尉。在停战协议签订后,美军仍然会时常派遣飞机在朝鲜乃至中国上空飞行,其目的是对两国的情况进行侦查,但前提是尽量不要挑起事端。 美国这样不遵守规定的做法其实并不少见,在签订停战协议的不久前,美国军队曾经向志愿军所在的阵地发射数量众多的炮弹,其品性可见一斑,当然志愿军也不是软柿子,随即发起反击,强大的火力网瞬间覆盖了美军的阵地,对刚才美军的攻击予以反击。 对于拉尔夫来说,停战协议的签订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他距离他所要获得的荣誉仅有一步之遥。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拉尔夫因为出色的战绩,获得了美军"王牌飞行员"的称号,但这并不是获得飞行员荣誉的重点,在此之上还有一个"双料飞行员"的荣誉称号。 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击落十架敌方战斗机,而此时的拉尔夫已经击落了九架战斗机,因此在美军撤离朝鲜之前,拉尔夫急需找到一个击落敌方战斗机的机会。 如果在这一次的战役中没有获得这一称号,那下一次参与战役并且击落敌机的机会就遥遥无期,也许这一辈子都无法完成。 带着这样迫切的心理,拉尔夫驾驶着F-86战斗机升空,随行的还有他的三个战友,四架战斗机在中国东北上空盘旋,试图寻找到一架战斗机来,以完成拉尔夫的急切的愿望。在出行前,拉尔夫还曾嘱托战友,如果发现了敌军战机,一定要将最后一击留给他。 然而在漫长地等待之后,拉尔夫和他的战友都没有看到任何一架飞机,更别说战斗机了。拉尔夫感到十分失落,于是开着战斗机准备返航。在他们返航的途中,拉尔夫忽然发现前方有一架标志不明的飞机,拉尔夫喜出望外,认为这是上帝在眷顾他。 当拉尔夫驾驶的战斗机靠近那架飞机的时候,他很是失望,因为这不是一架战斗机,而是一架载满乘客的客机。拉尔夫有些想走,但是他又舍不得,因为返航意味着永远错过获得"双料飞行员"称号的机会。 拉尔夫的思绪越来越乱,他想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想到在和中国空军战斗中牺牲的战友,同时也想起了那些穿着中国军装但容貌特征却是苏联人的飞行员。拉尔夫逐渐丧失了理智,于是他调转方向,带领着自己的战友开始追击那一架苏联的伊尔-12客机。 不一会儿,拉尔夫就赶上了正在前方飞行的苏联客机,他毫不犹豫地发动了攻击命令,四架F-86战斗机一同开火,巨大的火舌冲向苏联客机,顷刻间机组人员全部死亡,苏联客机也遭受了巨大的损伤,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机能。 做完这一切之后,拉尔夫带着自己的四个战友返回了美国的空军基地。拉尔夫向上级报告说,他在中国东北上空击落了一架地方战斗机,并申请"双料飞行员"的称号 。 至于那一架苏联客机,最终坠毁在中国境内,等搜救人员到达的时候,机组人员包括所有乘客已经全部遇难。 消息公布后,人们觉得震惊的同时也感到费解:没有任何威胁能力的客机为何会遭到美军战斗机的攻击,并且客机受到国际条约的明文保护,凶手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下此毒手?苏联的反击 对于这样的疑问,美军表示会给予满意的答复。然而最终的处理结果也不过是将拉尔夫等人调离岗位,并没有其他任何的处罚,并且一直声称被击落的是战斗机而非客机。 对于这样不负责任且嚣张跋扈的做法,苏联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决定一定会为遇难的苏联军官报仇,一定会以同样的方式予以反击。 同年7月,一架美国的B-50A侦察机出现在海参崴附近,它的任务是侦查苏联舰队的去向。苏联舰队在发现它之后,先后予以两次警告,然而美军的侦察机非但不予理会,而且还向苏军的米格战斗机发起攻击。 这样的行为使得苏军无法忍受,想起不久前发生的客机遇难事件,苏联舰队的指挥官决定给美国一点颜色瞧瞧。于是两架米格-15战斗机奉命升空,对美军的侦察机予以拦截和攻击。美军的侦察机哪里招架得住两架战斗机的攻击,因此没过多久就被击毁,美军的两名飞行员也丧命,其余的五名飞行员跳伞后被苏联军队俘虏,随后进了监狱。 图|海参崴 美国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和不满,但苏联均不予理睬,以当时美国对待苏联的方法对待美国,表示是美军侦察机越界在先,苏军只是正当防卫。结语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双眼,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过错。拉尔夫正是被"双料飞行员"这样的荣誉冲昏了头脑,所以做出了罪大恶极的行为。 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的长期争斗,虽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战争,但仍然在局部造成了灾难,使得该地区的人民遭受了数不尽的苦难。 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