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1日,成都大慈寺路上一个银行门口聚集了一堆人,人们都正抬着头疑惑地盯着一棵树看。顺着他们的目光看去,只见离地约6米的树中间,隐约藏着一个巨大的"鸟巢"。 在茂盛枝叶的掩盖下,这个"鸟巢"显得极为神秘。 树下的人群迟迟没有散去,大家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那不会是老鹰的巢吧?最近怪事那么多,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啦。" "不过也不一定,哪有老鹰把巢建在树中心的。我看啊,这么大的巢,都可以住下一个人了。" "对,说不定就是人住在上面。 大家猜测,那鸟巢上住的根本不是鸟,而是人。但大家心里也不确定,毕竟这鸟巢的环境是极其简陋的,根本就不适合人类居住。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鸟巢"竟然真的是一个人搭建的居所...... 住在那里的人,是一名男性流浪汉,他一般白天时出门去乞讨,晚上才会待在树上的巢里睡觉。 距离人们发现他之前,这名流浪汉已经住在树上有一段时间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流浪汉又为何非要住在树上?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惊现巨型"鸟巢" 李祥,一名普通的成都市民,同时也是第一个发现树上异常的人。 李祥住在成都的总府路,而大慈寺路是他每天上下班必经之地。 那天,李祥照例经过大慈寺路。看起来那只是很平常的一天,闷热的天气,行人来往匆匆,而他也是其中一员。 正当李祥走到光大银行门口的时候,他听到了一阵清脆悦耳的鸟叫声。他下意识地抬头看去, 微风浮动间,只见树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不明物体。 那是什么? 李祥下意识地往前走了几步,仰着头想要看清树上的情况。 这一看,他立马就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棵树高约10米,在离地6米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窝。 虽说附近绿化不错,也有不少小鸟来做窝,但体积如此大的鸟窝倒是少见。乍看起来,那个鸟窝住下一个人也是绰绰有余的。 假设真的是鸟搭建的话,估计是一种体型十分庞大的鸟。但那窝没用鸟类筑巢常用的草和枝条,而是用一些雨衣和棉絮搭建起来的。那就有些奇怪了,这不太符合鸟的习性。 但也没可能是人住在上面,虽说有树屋这种建筑,但一般都建在树林里或者是自家庭院里。像这种马路边,谁会在这搭建树窝呢?更何况这根本就算不上树屋,而是一个巨大的窝。 李祥越看,越是觉得惊奇。 他探着脑袋,止不住地小声惊呼,一直左看右看,希望能等到鸟回窝,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李祥左等右等,一直没有等到鸟回窝。而他这一举动,倒是吸引了几个好奇心重的路人。那几个路人看着李祥一直在原地仰着头张望,他们很好奇他在干什么。 等众人走近一抬头看,他们也不由得吓了一跳:"咦?树上怎么有个这么大的鸟窝?" 他们也开始盯着这个巨大的"鸟窝",纷纷猜测"鸟窝"的来源。 一男子表示,这说不定是老鹰这种大型鸟类的窝,不过很快又有人反驳。这群人讨论了好一阵子,也没人能明确说出这个窝是属于什么鸟的。 由于这个位置正处于闹市之中,他们的驻足观望也引起了更多的路人围观。很快,人越聚越多,但却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他们就这样等啊等,但始终没等到鸟回窝。 一直这样也不是个好办法,为了求证,有人联系了媒体。 而媒体听说闹市惊现一个巨大鸟窝,也很感兴趣,当天下午,记者便根据信息找到了那棵树。 在找寻途中,记者发现, 即使在近处,也不容易发现这个巨大的"鸟窝"。一是天气炎热,很少有人抬头观望; 二是当时树木正处于枝繁叶茂时期,茂密的树叶将"鸟窝"遮挡得严严实实。只有从总府路方向,抬头往上看,才能看到树上的鸟窝。 而搭窝用的雨衣、棉絮等材料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和部分围观人员观点相同,仔细观察下来,记者也认为这是一个人为搭建的鸟窝。 不过万事总要讲求证据,没有证据一切都只是猜测。 为了解开这个秘密,记者专门在附近耐心蹲守。 随着时间一点点的流逝,太阳下了山,工作了一天的人们纷纷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而那个鸟窝的主人,也从远处返回。 当时大约晚上八点左右,华灯初上,路上行人稀疏,远处突然窜出来一个神秘的人影...... 他会是记者要寻找的人吗? 形迹可疑的男子 来人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七的男子,只见他提着一个装有塑料碗的塑料袋,想要快速地爬到树上。但只爬到两米左右的位置,他就停了下来。 看起来,他的体力并不好。 大约过了10多秒钟,他又继续往上爬。等他爬到离地约6米的"鸟窝"时,中途已经进行了多次休息。很明显,他并不擅长爬树,且体力并不支持他爬上爬下。 看来,记者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个巨大的窝是这个男人给自己打造的住所。 那为什么他还要住在树上呢? 记者从蹲守的地方现身,来到了男子栖身的大树下。 在树下,记者还隐约听到了男子厚重的喘息声。随后,记者仰头看着黑夜中那个有些模糊的窝,问道:" 大哥,下来我们摆下龙门阵嘛? " 听到问话,树上的树枝骤然动了动,但又在转瞬间变得一片寂静。 看出了他的犹豫,记者继续劝道:"大哥,树上很危险,要不你先下来,遇到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 过了好一会儿,经过记者多次请求,男子终于从树上现身。 但即使他从树上爬下来,也一直与记者保持着一米左右的距离。 男子衣衫褴褛,看起来有些麻木。看到记者关切的眼神,他却眼神闪躲,不安地揪了揪衣角。 在记者的安慰下,男子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原来,男子姓周,是贵州人。3个多月前,40多岁的周先生来到成都谋生。但人生地不熟,他早年拼命打工又累坏了身子。拖着这样的身体,他去了很多地方,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份工作。没有收益进账,他的积蓄日益消减。 其实,周先生带来的钱本来也不多,即使再省吃俭用,时间长了,他带来的钱也终究是花完了。于是,周先生只能被迫开始流浪。 为了活下来,没有吃的,他就去乞讨。没地方住,他就睡在路上。 顶着路人各色的目光,周先生在道路旁暂时安了家。但显然,路边并不是一个睡觉的好地方,就算周先生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阻碍,也无法阻挡他人的异样眼光。 提起那段经历,周先生眼里闪烁着泪花,他哽咽着简单地概括道:" 我之前住在路边,有城管赶,还有人嘲笑我。 " 实在没有办法,绝望的周先生突然被路边枝叶繁茂的树木吸引了目光,一个大胆的念头从他脑海中缓缓浮现:既然睡在地上有人赶,那不住在地上就好了。 经过思考, 周先生决定建造一所树屋,今后先在树上生活 。 既然有了想法,他就去做。没钱买材料,他就到处捡一些可以用的物品凑合。在周先生的不懈努力下,那个后来让很多人惊讶的"鸟窝"逐渐成形。虽然条件简陋,但他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为了活下去,周先生每天早早地出去乞讨,等到晚上8点左右回来休息。 就那样,他在树上住了将近一个月。 这听着很简单,但真那样生活却很难。如果遇到刮风下雨,"鸟窝"所面临的境遇可想而知。就算排除天气因素,极其简陋的条件根本让人睡不安稳,"鸟窝"处在6米左右的树上,空间狭窄,一不小心说不定就会从树上掉下来,出现生命危险。 面对这些问题,周先生只能惨笑着表示,这些他都知道。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他也不想在树上住,他只不过是想要一个安身之处罢了。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记者火速联系到了合江亭街道办事处。 听到周先生的故事,众人都很是吃惊。 合江亭党工委副书记陶涛表示,周先生这种情况确实很危险,他们今晚会派人去树下查看情况。除此之外,他们会尽快核实周先生的相关信息。如果消息属实,确实有困难的话,他们会联系救助站,将周先生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好好地生活。 这件事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实际上,类似的事情不止这一例。 简陋的树屋 2015年,福建晋江的一个年轻男孩被人在树上发现。 那天,水管工李师傅在忙完工作,休息的时候,突然听到自己乘凉的大树上传来了一些响声。李师傅满脸疑惑地抬头看去,只见茂密的树叶中间,竟然隐藏着一个简陋的小树屋。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李师傅爬到树上查看情况。这一看不要紧,里面竟然住着一个年轻的男孩。李师傅心想:这莫不是离家出走了,住在这里实在太危险了。 "小伙子,你怎么住树上,是跟家里人吵架了吗?" 男孩似乎不习惯与人交流,偶尔回答,也带着浓重的乡音,让人听得云里雾里。 看实在问不出什么,李师傅越来越焦急,他赶忙拨通了110报警电话。 接到电话后,福建晋江仙石边防派出所的民警也很是吃惊,火速派人出警。 很快,警察抵达现场。 而 在等待警察的时候,附近民众听闻树上住了一个人,纷纷赶来围观。随着树下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男孩开始感到恐慌,他拒绝与人交流,并死死堵住了树屋入口 。 在树上搭建的"树窝" 无奈之下,一名记者自告奋勇前去开导男孩。不只是记者,周围民众也试图劝男孩下来。他们一直在大声地喊,如果男孩下来,就带他去吃肯德基。 换作一个普通的男孩,听到这话后立马就会从树上下来。但令人惊讶的是,小男孩却无动于衷,因为他并不知道肯德基是什么。 男孩只是在不停地重复,那是他的家,让其他人赶紧离开。 眼看情况越来越不稳定,在场众人皆是提心吊胆。 不过好在经过一些人耐心的开解,男孩的态度终于松动。在确定了他们不是坏人之后,男孩小心翼翼带着几个装满塑料瓶的大袋子下来了,不过依旧警惕,不肯让人碰他视为珍宝的大袋子。 为了避免情况恶化,警方只能护送男孩去了附近的一个废品收购站。 在老板那里,他们得到了男孩的一些信息。 原来,在2014年,男孩就已经开始在他这里卖废品了,每次大约可以卖30、40元,男孩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搭建树屋的。 为了保障男孩的安全,树屋肯定是不能回去了,于是警方把他带回了警局。经过进一步的了解, 民警发现,男孩似乎长时间未曾与人沟通,交流起来比较困难,智力和记忆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最终,在民警和好心人士的关心爱护下,男孩逐渐放松了下来,也开始回忆起了一些事。 但遗憾的是,无论是男孩的记忆还是DNA对比,都没能成功找到男孩的家人。 不过,好在男孩的神志逐渐清醒,他开始学着看电视、用筷子吃饭。 几个月后,男孩学会了下棋、打牌,可以独自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那时,他也大致想起了自己的身世。 黄树人 原来,男孩在6岁左右的时候被人贩子拐卖到了一个叫做"古水"的地方。因为不堪忍受折磨,他鼓起勇气逃了出来,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期间,他多次被人欺骗,欺凌,所以他慢慢地把自己封闭了起来,选择一个人呆着。时间长了,就成了众人刚看到他的那个样子。 男孩之前的痛苦,就这样被他轻描淡写地讲了出来, 这背后的心酸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最后男孩表示,痛苦的日子都过去了,现在的他要好好面对新的生活。男孩还按照记忆中的姓氏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黄树人"。 在好心人士的帮助下,黄树人学到了不少社会生存技能。 2017年,他顺利进入晋江池店镇的一家鞋厂上班。 虽然黄树人最终还是没能成功找到家人,但对于自己的生活,他依旧表示自己很开心,也很感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也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尽可能地帮助他人。 黄树人在工作 对于流浪汉,人们的看法不一,有不解、有同情、有怜惜。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没有人愿意成为流浪汉,也没有人愿意住在危险的树上,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但当他们成为流浪汉的时候,不得不放弃尊严,甚至还会被嘲笑、殴打、欺凌等,这让他们不得不为自己找寻一个高高的安身之地,远离地面的纷扰。 好在,虽然有人欺凌弱小,但更多的人却积极地站了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志愿者、热心群众、救助站、国家等都在努力。 这样做成效也十分显著,就拿文中事例来讲,仔细看来,就能发现这些事例都是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之前发生的事。这是流浪汉的幸运,也是国家和人民的幸运。因为这不仅是在帮助流浪人员,也是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