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票是台湾政坛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政客们为了自己的选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毫无底线可言。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蓝营和以民进党为首的绿营长期以来都有自己的"票仓",选票的来源相对明确。蓝营的选票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往来台海两岸的台商及其亲朋好友。可是如今的民进党当局发布公告,声称离开台湾岛超过两年的台湾民众将会面临开除户籍,无法返台投票的惩处。此举很明显就是针对因为疫情原因而滞留在海外的台商群体,国民党的票仓因此将会被重创。近期国民党蒋万安公开支持"两国论",一向被视为统派的新党决定"反武统"。这一系列事件应该也都与台商票源萎缩有关。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我慢慢道来。 泉州台商投资区 台商群体是两岸交流的桥梁 两岸之间的商业交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开始,蒋经国掌控台湾时期,岛内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得益于战后人口红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台湾出现了经济腾飞。台湾的商业界积累了大批财富之后,岛内的人力成本也开始上升,环境保护和行业内卷的情况也越发严重。 1980年前后,就开始有台商把目光放到了大陆。大陆当时的人力成本十分低廉,官方也正在积极吸引外资,对于港台资本也开出了十分优惠的政策。但是受限于岛内的蒋经国政府还没有结束"戒严状态",部分台商只能偷偷地在福建沿海进行一些小规模投资,或者是借道于海外以新的身份进入大陆市场。1987年7月,已经病入膏肓的蒋经国解除了"戒严状态"。11月,台湾当局允许民众返陆探亲,对于外汇的管控也有所缓和。 台湾资本开始大量向大陆涌入,开启了两岸商贸的第一个黄金期。 蒋经国 1988年大陆出台了"关于鼓励台湾投资的规定",对于台商的投资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在法律层面保障了台商的利益。1990年,台湾也适时提出了《对大陆地区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管理办法》,台湾的技术和资金进一步注入到了大陆的市场之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两岸之间商贸形式是由台湾商人接洽商务订单,并且向大陆投入资本。由大陆当地人负责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远销海外。1992年,台商对于大陆的资本投入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仅次于香港。1995年台海爆发了导弹危机,李登辉不仅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表演说鼓吹"台独"论调,还在两岸之间兴风作浪,两岸之间差一点兵戎相见。事件结束后,李登辉又提出了"戒急用忍"的策略,限制台湾的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向大陆投资,两岸的贸易进入了冰封期。 李登辉 2001年12月,大陆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资本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台商看到了大陆未来的商机,再一度掀起了投资热潮。根据台湾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2008年台商累计向大陆投资总金额达到了1222.85亿美元,投资规模仅次于港商。台湾厂商累计雇佣了1443.41万大陆员工,向大陆财政纳税878亿美元。而台商从大陆获得的利润也是非常可观,这一阶段的两岸贸易可以说是双赢的典型。马英九上台之后,两岸之间的贸易进一步蓬勃发展,很多台湾政界的人物也开始前往大陆经商。 甚至连民进党中的骨干要员薛凌、何志伟母子,郑丽君、沈学荣夫妇都曾前往大陆开办工厂和金融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蔡英文三姐蔡瀛如的丈夫许丕龙也曾经在两岸关系融洽的时代前往大陆做买卖,这也能看出当年的两岸贸易是何等的繁荣。 蔡英文的哥哥蔡瀛政(右)、姐姐蔡瀛如(中)、姐夫许丕龙(左) 为了方便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商,大陆各省纷纷成立了台商协会。2007年,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而台湾岛内也有财团法人性质的对外贸易发展协会,两岸友好来往时期,台湾的大陆委员会也对于台商提供了必要的协助和关照。在大陆工作的台商和台湾同胞依旧可以享有岛内的政治权利,在选举季回到台湾参与投票。因为两岸之间的经贸繁荣基本上都出现在国民党主政时期,而且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也要比民进党更为友善。所以希望两岸和平繁荣的台商基本上都把手中的选票投给了国民党,这也让台商及其亲属成为了国民党的重要票仓。 马英九在2008年获得了765万张选票,当中便是得益于此。而大陆在马英九时代给台商提供了更多让利惠台的机会与政策,彼此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马英九与萧万长 可是岛内风云突变,物是人非。2016年蔡英文上台之后便打算彻底摧毁两岸之间的情感与互信,以达成其"两国论"的阴谋。台商作为两岸之间沟通的桥梁,自然也会成为蔡英文的打击对象。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给了蔡英文绝好的借口,她顺势封闭了台湾岛。将大量滞留在大陆的台商和亲属隔绝在了台湾岛外,致使很多趁着春节假期回乡探亲的小孩子无法及时回到台湾。 甚至出现了很多小孩子被迫和父母分居两地,有家归不得的人伦悲剧。而如今的台湾岛又即将迎来2022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蔡英文为了扭转自己的不利局面开始玩起了损招。民进党于近期宣布两年内没有返回过台湾的人将不再保留户籍,也就无法进行投票。这一举措很明显既是针对台商,也是针对国民党,归根结底是冲着大陆和两岸关系而来的。 台湾父母苦求蔡英文让孩子回家 民进党打击台商,蓝营何去何从 台商虽然在人数上并不算多,但却有指标性意义。民进党打击台商的目的有很多,其一是要在岛内形成寒蝉效应,让民众开始和大陆疏离。 商人重利,但也有亲人,民进党如今逼迫台商在大陆和台湾、生存与家庭之间二选一,一些人可能就会选择回到台湾。此后的台商再想要到大陆发展,可能就会多加斟酌。因为疫情与隔离之苦实在难以下咽,当中要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更是巨大。如今还可能面临失去户籍的风险,自然也就会劝退部分台商。其二,打击台商可以伤害到两岸关系。台商是联系台海的纽带,台商的信心受挫,两岸关系必然会遭到重创。 民进党就是希望在台湾社会内塑造"反中、仇中、远中"的情绪,让两岸老死不相往来是其最终目的。第三,打击国民党的选票来源。 一旦两岸的关系崩坏,国民党的票源就会萎缩。所以国民党连胜文才会说民进党此举"自私又可恶"。 连胜文 这件事看起来虽然不大,但是危害却十分深远,它会动摇蓝营重要的选票基础。这就会让很多蓝营之中选战艰难的人发生转向,必须要向原本亲近民进党的群众示好。他们甚至还会主动洗掉自己身上的大陆标签,逐渐向绿营靠拢。 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够吸收到部分中间选民的选票。这也就能够解释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首先就是新党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中公然打出了"反武统"的旗号,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新党一直被认为是非常亲近大陆的统派团体,新党的各主要成员往来两岸的次数更是十分频繁。新党现任主席吴成典还曾经参与过今年的冬奥会闭幕式,可是如今却打出了"反武统"的旗号,等于是在向大陆示威叫嚣。如今看来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和大陆"划清界限",洗掉他们身上的大陆色彩,以便有利于今年的选举。 新党反对武统 除了新党之外,蒋家的后人蒋万安成为国民党提名的台北市长候选人之后也主动抛出了两岸策略。他不仅积极支持蔡英文的"两国论",不断凸显两岸的分治情况。而且他还以停办台北——上海双城论坛为要挟,让大陆停止飞机巡视台海的进程。蒋万安作为台北市长的候选人,他应该会向马英九、郝龙斌等前任国民党籍台北市长请教。有记者关心民进党籍的前台北市长陈水扁会不会也成为他的拜访对象,蒋万安表示行程尚在制定中,会及时向外界通报。 蒋万安提前透露行程之中存在的可能性,自然是要向"中间偏绿"的选民喊话,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陈水扁也已经大方地表示:"不会拒绝"。台湾岛内常说"选举是面照妖镜",今年的台湾地方县市长选举让我们看到了政客们为了选举而不择手段、数典忘祖的丑态,也让我们感到了统一大业的急迫性。 蒋万安 无论是新党还是蒋万安都没有搞懂一件事,那就是民进党的绿营支持者有很强的粘合力和归属感。 他们对于民进党早就已经是死心塌地,当年的陈水扁参与选举时,台湾甚至有人提出"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的口号。意思就是无论陈水扁的能力有多糟,他们都会无条件追随。蒋万安等人希望从民进党的票仓中抢票,成功的可能性不高,还会丢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台商不仅是蓝营的票仓,更是两岸之间友好往来的旗帜。而新党和国民党在马英九时代能够得到岛内民众支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把两岸关系搞好,能够为台湾民众带来财富。 如果他们都选择了抛弃两岸路线,拥抱绿营论述。那么民众又何必舍近求远,放着始终如一的民进党不选,而支持一个半路出家的"绿色"国民党。 陈水扁 所以说,这些为了选票可以抛弃政治理念和两岸情感的政客已经不适合再被视为台湾岛内的积极力量。他们的转变当中自然也会有无奈的成分,那就是因为民进党的攻势太过于强大,他们已经无力招架。这样的苦衷,我们可以体察但不能听之任之。大陆在此时应该要挺身而出,维护两岸来之不易的贸易基础,真正走上第一线和民进党一较高下。 现在岛内最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的人就是往来于两岸的台商群体和那些垂垂老矣的老一辈爱国者。如果这些群体也被瓦解,那么"和平统一"就真的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大陆应该在两岸之间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增强在台海之间和台湾岛内的存在感。 蔡正元先生的台海点评非常精准 台湾史家蔡正元先生对于台海问题一向看得十分精准,他不仅提出过"和平就没有统一,统一就没有和平" 的观点。近期,他还用具体的数据得出了"相较于美国制裁,大陆攻台反而更划算"的结论。大陆如今在海外能够被欧美制裁的资产大约是3.4万亿美金,但是欧美能够被大陆制裁的资产却高达5.8万亿美金。这样看来,一旦中美的双向制裁启动,到底谁输谁赢恐怕还不一定。所以美国很可能依旧是在装腔作势,吓阻大陆统一的进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其在事前纠结未来可能会在收台过程中遭遇的困难,计算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担心可能会遭到的制裁实际上意义并不大。 彼此僵持的状态只会让台湾的民进党获得打击分化台商和统派人士的机会,对于统一大业并无帮助。天予不取,反得其咎。只有我们真正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台湾问题,才能为台海带来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