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土葬并没有留下多少坟墓,看起来不可思议,如果仔细想一想,也就释然。 农村有一句名言:"墓不过五服,碑不过三代"。意思就是说,给长辈立碑的人一般是自己的儿子,最多也就是孙子给祖父立碑。祖先的坟墓最多保存五辈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在清明节和过年的时候上坟。 汉族人习惯于土葬,也就是将棺材埋入土中,上面用土堆成土堆,其实就是开挖墓穴时的泥土,坟前用石头垒成一个坟头,便于保持坟墓外观形象。坟头的前面就是拜台,专门供烧纸上香的后辈跪着使用。 每年的大寒季节和清明节,都会有后辈修理坟墓。一方面是用周围的泥土填补坟墓上面的坑坑洼洼,堵塞鼠洞,一方面疏通周围的积水坑和排水沟,也会将坟墓上面的杂草、藤蔓和幼树拔掉,避免雨水进入棺材,造成木材和实体腐烂,最终形成塌陷。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比较大的家族墓群,主要是农民发自内心地保护耕地的心理,都会选择山坡地或者耕地的边缘埋葬老人,因此上,很少出现连续几辈人都埋在同一块地的现象。 一般人都会选择给父母、爷爷奶奶、太爷太奶上坟,年代久远的长辈坟墓都记不清在哪了,也就不会继续进行管护,坟墓上面的土层会因为水土流失而逐年降低,棺木腐朽以后就会坍塌,最多150年就会恢复成自然形状,这就是经常出现掘墓的时候发现下面有骨骸的原因。有些人开荒地的时候也会发现腐朽的棺木和骨骸,在新修公路和盖房的时候偶尔也会发现很早以前埋在土壤里面的坟墓。 一般人对于沧海变桑田的认识有偏差。如果仔细去观察,几十年以前曾经去过的地方,再去的时候就会发现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我走南闯北发现的一个自然现象。实际上,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地方都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只是天天在这里,没有注意到变化而已。 坟墓也是这样,有的地方会因为地势抬高而裸露,有的地方会因为地势降低而被埋没,这就是在山区3-5米的土层下面发现坟墓的原因。裸露在外的棺木和尸体骨骸会快速腐化,最终成为一捧黄土,这也是坟墓消失的原因之一。书籍上说黄陵墓里面有狐狸,其实大部分棺材里面都会有土蜂、老鼠和其他野生动物,最终也会造成坟墓下陷,恢复原有地貌。 中国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一套尊重亡者的习惯。封建社会的农民对于神鬼敬而远之,没有人会主动去毁坏别人的坟墓而种地或者建房的,如果不小心挖出来尸骸,也会焚香禀告,祈求亡灵的饶恕,会重新竖起坟堆,或者迁移到另一处安葬。所以说,有些人认为因为战争、瘟疫或者自然灾害而出现某一个种族消失,其他人来了以后就会掘墓三尺,开垦荒地的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与天斗、与神斗、与鬼斗,消灭封建迷信,的确挖了很多的寺庙和坟地,就连一部分祖坟也被连窝端,在有些地区基本上看不到坟墓,的确大量的减少了坟墓,特别是平原地区尤为明显。 但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几乎所有的坟墓都是在瘠薄地和大山深处,他们讲究的是风水,并不存在和人争夺土地现象,但在现在,上百年的坟墓还是比较少,反倒是到处都是新修的墓碑和豪华的坟墓,不过死者大都是自己的父辈和祖辈。 在一些山区,当地人有将山坡上挖一个山洞,或者利用有利地形,棺材埋在山体里面,只需要封好洞口就行了的土葬习惯,这种方式不会占用一点耕地,也会因为地势干燥而保存很久,但是时间长了就会被树木、藤蔓埋没,一般人也不会发现,只有后辈人才知道是他们的祖先,有的家族也会经常祭司,有的人还在这个地方大兴土木。 在陕西省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他们将死者埋到地下3米以上的深处,时间长了只记得大致方位,因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而无法辨认具体位置。 中国历史上总的人口已经累计500亿以上,如果所有的坟墓都保持到现在,估计就没有一点耕地了,也就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自然消失和人为的原因,才只是保留了不到20亿个坟墓。 你觉得我的观点对吗?欢迎参与讨论。 坟墓也是有寿命的,单就坟头来说,由于后人的修整,一般就是在几十年。底下的棺材和尸骨也会慢慢腐朽,先成为朽骨,再变成泥土。我们平时看到到的,只是地上的坟头,给我们的直观感觉,就是坟头的增减。新坟头的增加的同时,也会有旧坟头的减少。所以,虽然年年土葬增加新坟头,给人的感觉坟头总量没有增多,或者是增加的不是太多。 我们这个家族,600多年前从山西洪洞迁来。开始大家共用一个老坟。过了十几代,人口繁衍,又买了一块新墓地,共有30亩地,旧墓地十几亩地就变成了耕地。又过了十几代,一个家族分成了八个分支。各个分支又自立了自己家的坟墓,坟墓就设在自家的耕地里。有的坟头多一点,有的坟头少一点。但是人们关心的,也就是三代以内的近亲。每逢清明节上坟,还要修坟培土。三代以上的远祖,有的自然消灭,有的人为恢复了耕地。600多年来,经过三十多代的繁衍生息,从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800多人。人口增加了100多倍。坟头占地面积经过统计,还是30左右,和近百年占地基本相等。给人的感觉还是那么多坟墓。 地下棺木还是有的,只是并非原来的模样,如果你周边有搞建筑工地的朋友,大可以去问问,看看工地都挖出过些什么。 当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逝去的古人不计其数,而封建社会又流行带棺土葬,按照一般逻辑来讲,我们随便一挖,都能挖到古代棺木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带棺土葬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远古洪荒时期,原始人在逝世后,他们的尸骸跟动物一样,都会被弃于荒野之中,被野兽啄食。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先民逐渐诞生出了感情,他们开始意识到亲情、爱情与友情,面对亲人的不幸离世,先民觉得重要之人的尸体被随意丢弃,是不对的,所以他们开始铺上一层杂草树枝。 后来他们发现,用杂草树枝来掩盖尸体,对于嗅觉发达的野兽来讲,也没什么用,顶多就是图个心理安慰,于是他们将重要之人的尸体装进一个容器中,并且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将容器埋入其中,这种装有尸体的容器被称为"榇"。 进入文明社会后,入土为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于是正规的墓葬文化开始兴起。 到了夏商周时期,达官贵人逝世后,还会放入大量豪华的陪葬品。 汉朝时期,儒家文化思想得到重视,其中的"孝道"更是被人们所推崇,之后的土葬制度也没多大变化,在此就不详述了。 至于古人为什么将尸体放入木棺中,而不是铜棺、铁棺、石棺等等,这是因为在古人的思想中,木寓意生命力,用木头制作的棺材,也寄托着古人向往长生的愿望,当然不是没有铜管、石棺,在此只是讨论主流的棺木材料,讨论对象也是普通老百姓,并非君王高官。 而且,木头对于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古代来讲,取材也十分方便,一般老百姓的棺木材料为柏木、松木、柳木、桐木为材质,皇室贵族的棺木会采用昂贵的金丝楠木。 中国历史上去世的人太多了,为什么感觉现在没那么多棺木呢? 有很多朋友觉得,尸体在棺木中,即便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被挖出时仍然能看见一副骨架,然而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人逝世后,他的尸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死亡1小时后,人体关节开始僵硬。 死亡3小时后,尸体会散发出阵阵恶臭,据传是腐肉结合臭鸡蛋的味道。 死亡6小时后,尸体的僵硬程度由局部扩散至全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农村地带,亲人在最后几晚都有专人陪伴,否则连衣物都很难更换。 死亡12小时后,尸体逐渐变软,这是因为肌肉组织被细菌微生物在不断分解。 死亡30天后,尸体在细菌微生物的努力下,完全变成了一堆白骨。 按照客观状态来讲,尸体化为白骨的时间为1个月,但如果尸体位于野外,在各类食腐动物的作用下,也许10天就变成了一堆白骨。 如果尸体在棺木中呢? 很多朋友认为,棺木是封住的,外界食腐动物跟各种细菌很难进入,其实是错的。 人体内部存在大量细菌微生物,之所以活着的时候没事,是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在不断"镇压"着它们,一旦人体死亡,免疫系统就会崩溃,在肠道中的大量细菌微生物就会疯狂分解人体细胞,这才是尸体会腐烂的主要原因。 虽然棺木内部氧气有限,但尸体内部仍然存在大量厌氧型细菌微生物,所以棺木并不能保障尸体不会腐烂,只是封闭的环境延长了尸体变为白骨的时间而已,正常状态下是1个月,在棺木中可能多个15天。 当然,如果在棺木内做好杀菌措施,像注入水银什么的,确实能保障尸身不腐,不过这是个例。 以上是人类尸体的腐烂过程,那么棺木会不会腐烂呢? 答案是"会"。 棺木的材料一般就是很普通的柏木、松木、柳木、桐木等等,具体因地区差异而略显不同,这类木头在潮湿的地下也会腐烂,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 言下之意就是,棺木埋在地下,过个几十年,它就会被大自然"净化"掉,除非达官贵人花大代价修建陵墓,做好防水防腐,否则都会归于大自然,相对来讲,骨头是无机物,不容易腐烂,所以现在很多工地,挖出来最多的就是白骨,而不是棺木,因为棺木早就"没"了。 当然还是要说一点,贵族的棺木因为特别耐腐烂,有时候工程队还是能挖到的,只是比较少,就不以点概面了。 而且我们还要知道,古代局势动荡,老百姓动不动就会因为战乱而被迫迁徙至外地,一旦家中祖坟缺少后辈打理,比如发大水没有及时处理等等,埋在下面的棺木,其腐烂速度就更快了。 又或者说,某片土地被敌人打下来之后,新来的老百姓需要开垦更多的农地,以前的坟地也会被破坏。 所以,不管是大自然还是人为,土葬的棺木都撑不了多久,咱们不能以电视剧里的情节来衡量现实世界。 土葬有什么缺点? 1.占用耕地面积 虽然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但其中耕地面积少之又少,而我国人口已经突破了14亿大关,如果每个逝者仍然采取土葬的方式,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将直接影响粮食产量,而一个国家的粮食又是民生大计。 2.破坏土壤结构 现在的时代造就今非昔比,除了局势稳定之外,经济收入也在稳步提高,如果采取土葬,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有能力修建常规型陵墓,甚至不乏富豪阶级修建豪华陵墓。 虽然表面看起来,陵墓只是占用了一小片土地,但除了原有的草木被清理之外,周边的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大面积修建,将会影响周围一大片的土壤结构。 植被的大量破坏,势必也会增加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概率及危害。 长此以往,土壤的质量也会下降,陵墓区的有害物质会随着雨水转移至别处,变相影响周边区域的农作物产量。 3.土葬迁坟难度较大 土葬在现代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就像迁坟,万一要修建高速或者征用土地,一大片区域都是土葬的陵墓,这该如何处理? 相比之下,火葬的骨灰龛就十分便捷。 你认为呢? 其实埋地下的坟墓应该不会少于百亿吧。 只是自然的变迁而"消失"了。因为一般的坟不过一个土堆,若无上坟者打理,几十年就会因风雨侵蚀变的难以区别。这种坟如是建在别人的土地或是无主地上,定会被人家平了种上粮食。 可是幕主人还是静静的躺在地下与世无爭。 还有是人为的平坟,五六十年代我曾在一个县城的南山上,看到滿山都是密集的坟墓,白茫茫的连绵数里,扎实壮观。 这些坟多数是清中后期的。由于用的是当地最多的石灰石建成,坟墓的规格普遍较高。 因为是用石灰石打凿成条石,围住土堆。石碑更是豪华庄重,有的还配有石人石象石牌坊。 在这些坟地里玩,不但不害怕,相反有一种游乐观光的乐趣,读读碑文,欣赏下石工工艺,观看下石人石马,甚至骑到石兽上去领略一番当古代大将军的威严。游玩时下大雨都淋不着,因为坟碑为避免风雨侵蚀,都是用石灰石给幕碑建了个"房子"保护起来的。一般躲一两个人没问题。高级的更不用说了! 又由于坟建在相对较陡的山上,无人打开荒种地的主意所以虽经二三百年,自然损坏的现象极少。 只是五十年代,由于大规模的市镇建设,比如修街,建电影院,戏院,粮厍,工厂,道路等。需要石料量巨大,拆了城墙的五面石还远不够。只得又来折这些坟墓用石。 所以等我五十年后重返该县城时,基本看不出坟地的痕迹了。有些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那是连绵几公里的坟场。 因为建坟的五面石,墓碑,牌坊,石人石兽被拆走后,失去了保护。又在较陡的山坡上,用不了几年,就被风雨侵蚀成凹凸不平的样子了。但我相信,墓主人还是照样安息而没提什么抗议的。 还有是六七十年代,各大省县级单位都大建农场。这些农场几乎都是靠平坟修建的。 当时我还为自己分到一套不错的房子臭美呢。 可不到两年床下就垮塌出了个大洞。我心里明白,墓主人支撑不住了。 但怕妻子儿女害怕,只好悄悄的用土去填好先住着,再去找办公室主任要求换房。 人家主任说了,重新分的也不一定下面没死人。我们的驻地本来就是坟场。 我急了!下面有死人我不知道就行了,但我知道的坚决不住。要不它还没活过来反把我们吓死了咋办。没法重新分一套吧。但还是那句话:你敢保证下面没有死人! 还有近几十年的基建,都挖出了不少墓穴和出土文物。 这些都说明了墓穴还是大量的存在的,只是有的被风化,有的被掩埋而以。 我以我非常同意另一位作者的回答总结:土葬表面看占用了土地,可百年后几乎又还原成了平地。除非是那些土豪把坟墓修成宫殿式建筑。但谁又敢保证这些坟不会被折了去建"电影院"呢。 相反现在的火葬都是修成现代化的水泥,花岗石,大理石,白云石坟墓。占地面积并不小于土葬坟地,有的可能更大。而且又有专人管理,不可能完全风化还原,到是短短的几十年,就实实在在的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所以我们应该重新考虑现在的宾葬方法是否就那么真的合理。 历史上确实死了无数人,这人数加起来也没个准数,估计几百亿人是有的。古代人或者说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大家死后采取的处理形式都是一样的——土葬。不过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搞了个拿来主义变成了以火葬为主了。不过外国人也是不太一样的,大部分国家是:不搞强制,火葬、土葬、水葬家属自己选择。例如:印度教徒一定火化,穆斯林几乎不火化,基督徒有的火化有的不火化。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土葬是我们的主流文化、火葬是典型的外来文化。为什么我们古代都是土葬呢?具体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原因无非是: 一是,我们古代长期信奉的是佛教、道教也就相信轮回、相信下辈子,所以采取土葬,这样起码是个全尸便于转世; 二是,我们自古以孝治天下,需要对长辈有个思想寄托,这样土葬也是必然要采取的形式; 总之一句话,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土葬一直是绝对的主流丧葬方式,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例如:高僧圆寂、瘟疫问题等等以外都是土葬为主了。没办法,我们这里讲究的是——入土为安。 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更是把土葬这种形式发挥到了极致,陵墓修得无比壮观、无比豪华,说白了还是为了死后继续享福而已。这也可以证明:土葬在古代还是一种主流,要不然皇帝为啥不火葬呢? 这样一来大家就会有一个疑问了:既然历史上都是土葬,那么至少土葬了几百亿人,可是这些人的坟墓为什么就几乎都不见了呢?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我就问一句:大家有几个知道——你爷爷的爷爷的坟墓在哪里的呢? 反正我是不知道具体的位置了,只知道在哪个城市而已。俗话说得好,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也就拉倒了。 其实上坟或者维护坟也是一样的,父母一辈、祖父母一辈那是必须要敬重的、必须要年年去上坟的(举个例子,没有冒犯之意)。可是再再往上数几辈的话,估计这坟也就没啥人上了。 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几乎看不到古代人的坟墓呢? 1、古代绝大部分人的坟都比较简单,只是一个黄土包而已,主要是因为:条件限制、经济限制。试想一下,古代老百姓连吃饭都有问题,哪有精力去搞豪华坟墓,例如:朱元璋的父母死的时候,只用了一床草席就草草地埋了。 这样一来,一个黄土包经过岁月的洗礼,要不了几年也就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话说回来,古代也没有大规模的树墓碑能力,这些坟也就消失于无形了。 2、古代很多人死后是没有坟墓的,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古代很多时候处于战乱、饥荒、瘟疫肆虐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死个人如死个蚂蚁一样,哪有什么坟墓可言。 我们农村有一句话叫做:"墓不过五服,碑不过三代"。时间一长,古代那些坟墓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不见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总结一下原因就是:一是,古代人的坟墓一般比较简陋,经不起大自然的摧残;二是,人是一种随着时间慢慢淡忘过去事情的动物,祖辈的坟时间一长也就缺少必要的维护、很多都不知道在哪里了。 总之,除了一些达官贵人、皇帝们的坟墓还勉强能发现以外,古代普通人的坟都化成了一捧黄土、一缕青烟了。 简单地谈一谈:火葬和土葬利弊关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现在已经基本越来越流行火葬了,人一死殡仪馆的人就来了,然后扎个灵堂、最后就是一把火了却残生。不过后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买公墓的问题,不得不说这玩意真不便宜。 我们这里属于十八线小城市,我爷爷死了以后,买了个公墓也花了10万块左右。这个价格对于一般家庭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了。现在不是有一种流行语叫做:万一活不下去的话,现在死都死不起了——这真叫好死不如赖活着。 火葬的好处据说有以下几个:一是,保护环境;二是,保护耕地;别的我就没有发现什么了。不过对这两个好处我也是有所保留的,难道公墓就不是破坏环境了、难道公墓就不破坏耕地了吗? 我们这里很多人是这么干的,火化了以后为了少花钱,还是在田里地里找个地方把骨灰盒给埋了。说句良心话,这样一来火葬和土葬也没啥根本区别,只不过就是在殡仪馆烧了一下而已。 我来说说我对火葬和土葬的具体看法吧: 我认为应该实行分地施策的政策,意思就是:耕地少的地方、没有耕地可埋的地方可以实行火葬;广大农村还是可以实行土葬的,毕竟埋在自家田里啥也不影响。 在感情上面我也是偏向土葬的,我记得我外婆死的时候那是:反复不闭眼、反复地念叨一个事情。我外婆当时问我妈:能不能不火葬,火葬会不会疼、人烧了之后还怎么投胎、怎么转世。我一辈子都记得我外婆最后弥留之际对于火葬的恐惧。 我们这个民族信奉了几千年的佛教、道教,对于人死后是有一套说法的,例如:要留全尸、要转世、要投胎。不得不说,火葬这种形式与传统文化是不太符合的。 为什么要坚持火葬呢?我想除了保护环境以外,利益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殡仪馆、公墓建设者、各种丧葬机构那都是利益的获得者。万一大家都跑去土葬了,这部分人到哪里去找银子呢? 大家对土葬和火葬的利与弊又是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发表意见,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土葬乃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奉行的丧葬传统。虽然现代中国奉行西方国家的火葬,但是直到2021年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都还是希望自己以土葬的方式落叶归根。土葬,过去中国人的感情 中国人尤其是农村人,喜欢以土葬为生命归属,不是落土归根的封建迷信,这也是包含太多传统习惯因素与感情元素在内。这也是因为古代大多数普通中国人都是农民,一生都在土地中寻找生活来源,在耕种土地中抛洒了无数的汗水。 所以中国人都希望自己死后能埋葬在自己劳动一辈子土地之中,这一种对土地深厚感情只有从事土地耕种的农村人才深有感受。所以,古代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或者贫富贵贱,都是喜欢土葬为自己死后归宿。 很多人也奇怪,历史上中国人这么多,如康乾盛世时候人口三亿,新中国建立之前人们都流行土葬,但为什么都没这么多坟墓,也没看到由于坟墓资源的堆积让今天的中国人没有可垦种土地。而且,留在今天的陵墓,一般是就是皇帝的陵墓与达官显贵的墓地。 皇帝的陵墓一般是在法律保护之下,虽然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频繁,但每一个开国皇帝也不会有胆量去盗掘前朝皇帝的坟墓。所以,这也是我们现在能看到从秦始皇一直到光绪帝陵墓风光的原因所在。普通人坟墓腐化的自然原因 为什么没这么多普通人坟墓留下来呢?可以分为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就是普通人坟墓都在日晒雨淋中被慢慢腐蚀,然后归于土壤之中。 在古代普通平民坟墓很难享受皇帝与达官显贵厚葬的待遇,一般都是薄葬。所谓薄葬,就是在地里挖一个坑,然后用一口薄皮棺材把去世的人装进去。一般老百姓的棺木材料为柏木、松木、柳木、桐木为材质。穷人使用的棺材一般都是杉木,再穷一些家庭甚至棺材的油漆也不会上。 棺材埋在土地之下,几十年之后会渐渐腐烂变质。即使上了油漆的棺材,虽然能保持几十年的时间。可是在地下,由于人体死亡,免疫系统就会渐渐崩溃,肠道中的大量细菌微生物对人体细胞做疯狂分解,这乃尸体腐烂的主要原因。 虽然人死后埋在棺材里,但是棺材内部氧气有限,尸体内部依然存在大量厌氧型细菌微生物。因此,棺材木头并不能保障尸体不被腐烂,只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延长了尸体变为白骨的时间。在正常状态下,尸体变为白骨的时间为一个月,在棺木可能为15天。 虽然在棺材里面做好杀菌措施,如注入水银等能确保尸体不腐烂,但只能如秦始皇一样皇帝才能享受的,普通百姓是没机会对棺材消毒,更无法享受水银。 在尸体腐烂的过程中,棺材木头也会跟着腐烂。棺木埋在地下,过了几十年,木质材料也会被细菌微生物给腐化,回归到大自然之中。相对来说,骨头是无机物,不容易腐烂。因此,现在很多工地挖出来都是白骨,不是棺材。因为棺材的木质材料早就被腐化"没"了。普通人坟墓腐化的人为原因 古代普通人坟墓腐化的人为原因。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百分之九十人都是穷苦老百姓,而且古代科学技术落后,坟墓最多就是保存几十年就没有了。 因此,在漫长岁月中,穷人的棺材就会在地底下被慢慢腐化。即使是坟头由于无人打理慢慢长草,坟头草慢慢把墓碑盖住,使墓碑与自然也渐渐融为一体。再加上在兵荒马乱的战乱年代,墓碑十年八年都很难保存。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没感觉如此多坟墓存在的原因。 由于贵族使用棺木都是比较上档次,耐腐烂。所以,现在工程队在施工时候可以挖到贵族的棺材,但达官显贵在古代都是少数,不能代表全部。 随便还说一下,由于古代战乱频繁,如农民起义与少数民族入侵,再加上动乱时候的军阀混战,老百姓经常被迫迁移到外地,这也使家中的祖坟缺少后辈清洁与打理。如发洪水时候没有及时处理棺材与墓碑,这也使棺木腐烂更快,墓地的石碑更容易被填平。再加上新朝代建立的时候,老百姓需要开垦更多土地,这也是以前坟地会遭受到破坏。结语 因此,从大自然与人为原因来看,土葬也使棺材与墓碑都保存不了多久。由于土葬存在劣势,这也是推行火葬成为势在必行。 坟墓会逐渐沉入土里,因为石头会比较重。而且因为人为的变故,旧的坟墓没有人打理,慢慢地消失了。人埋入土里以后,会烂掉。所以慢慢地就没了。 其实以前土葬是最环保的,人死后用木棺材埋入地下,也不用立碑,二十年以后也就烂了,有的地方的子孙,还有捡金,既把骨头捡起之后放入瓮中,然后放在祖坟里,有的也就让他永久埋在地在,过了两代人,也就不用再扫墓了,这样坟墓又恢复生态。这就是周而复史,不会留下很多坟墓。 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 我们家族是一个大家族,祖祖辈辈的坟都在一起,但具体多少辈儿了,现在家族里年纪最大的人也说不清楚了。 现在我们家族的坟地大约占地两亩,看起来面积不小,但这是两三百年家族所有人的坟地总面积,所以并不大。 那些人口少的家族,坟地也就两三分地。 据记载,我们村是500多年前从山西迁过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村里所有的人是一个祖先。 但是现在,最早的祖先的坟地到底在哪里自己无人知晓了,更没有人去考证。 我们家族的坟地大约两百年,也就是说我们家族前面三百年祖先的坟地也已经不知道在哪里了。 前面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家族把最早的祖先的坟添了一下,不然祖坟都要夷为平地了。 如果到坟地去看一下,可以明显感觉到三代以内的坟头要高大很多,再老的坟都非常矮小。 这是因为再早几辈的坟,已经没人管了。就比如我,上坟时只烧到我老爷爷的坟,也就是我爷爷的父亲的坟,再早的根本就不烧了。 因此,更早的坟慢慢就平了,甚至不知道是坟地了。 总有一些原因,人们会迁坟,也就是从祖坟里迁出去,另选坟地。当后辈人都迁走之后,祖坟就彻底没人管了,只能慢慢风化,和大地融为一体。 三十年前,我们家压麦子的场,还是一片坟地。但已经没有香火了,所以村里就把那片地方分给了我们家,打麦子用。从此那片坟地消失的无影无踪。 所以说,虽然咱们国家几千年,祖祖辈辈都是土葬,但很少有坟地香火能够绵延不绝。那些没了香火的坟地,只能慢慢变成坟地,那些死去的祖先的尸骨,也变成尘土,回归了自然。 说一个残酷的事实,普通人别说墓葬找不到。甚至去世50年之后都没人记得这个人,这话说起来可能有人会难以接受,但却是事实。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生老病死谁也阻止不了,粗略估计去世的也得有几百亿人了吧。 那这几百亿人中墓葬应该随处可见,可为什么我们肉眼看到的却寥寥无几,甚至连几百万分之一都没有。 普通人一般都是土坑墓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我们古代的丧葬方式,其实古人是很重视自己的身后事的,人去世之后都讲究入土为安,有钱人皇宫,贵族为自己修建豪华大墓。 比如江西的海昏侯大墓,山西的晋侯大墓,马王堆夫人墓,定军山下诸葛亮墓等等。 大家注意,这些墓修建的都相当豪华,炫彩夺目,可以称得上是地下宫殿,特别是视死如视生的汉代王公贵族更是把自己的墓修建的能有多豪华就有多豪华。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的平民老百姓,甚至是穷人没有钱,最多是时候给自己准备一副薄棺材,也没有随葬品。 而这些普通人的墓一般都是土坑墓,什么叫做土坑墓呢?也就是挖个坑。把棺材放进去,然后埋掉,弄个封土堆。 有很多人连墓碑都没有,如果有儿孙还会给自己上坟,儿孙没了墓上哪找去? 古代有钱人修建的墓都是有几室几厅,有地宫有甬道,有前墓室,后墓室,厨房,储物间等等。 普通人没有这么高的待遇,只能挖个坑,入土为安而已。 时间长了,如果有人在这个地方盖房子,或者开垦很容易将墓穴给填平,到最后连痕迹都找不到。 我奶奶活着的时候,经常说我曾祖母和曾祖父的坟墓找不着了,找不到的原因是有人在坟墓的上方修建了石灰场,坟墓被埋在下面了。 以前我奶奶说给老人上坟的时候都会念叨几句,不是我们不给您送钱,是坟墓确实找不到了。 这就是普通人的结局,而这仅仅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中的代表。 古代皇帝或者有名望的人,人家会修建族谱,即便是坟墓坏了。后人也会出资修建。 比如某个皇帝坟墓遭到损坏,就连政府也会出资修建,而普通人连个姓名都没有谁管? 普通的土坑墓,连盗墓贼都不屑一顾,没有东西可挖,没有值钱的随葬品挖来干嘛? 所以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墓葬都是王公贵族有钱人家的,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只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就比如诸葛亮去世2000多年了,在陕西汉中的定军山下还有诸葛亮墓,尽管有人说是衣冠冢,但能保存2000年可不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 普通人的墓葬找不到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大多数普通人只是土坑墓上面只有一个封土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就找不到了。 第二 :一般人没有人注意,自己的子孙去世以后再往下也没人知道。 第四:墓葬都是人刻意的保护的,没有人保护,可不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吗? 有的只是上面的封土堆没有了又没有墓碑,所以找不到,如果深挖一下棺材还是有的,但是没有人去操作。 普通人不要担心土葬或者火葬的问题,即。即便是不实行火葬,那又能怎么样呢?一堆骨头埋在地下,谁会去考古?谁会去挖坟?又没有值钱的随葬品,什么都没有。 人一定要看开,在活着的时候好好活着,不愧对任何人,照顾好自己的亲人,百年之后谁也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就随他去吧。 其实普通的墓葬也是有年限的,当初如果埋的不深,经过日积月累岁月的腐蚀,甚至连棺材板都会化为灰烬,你就算找,上哪找去,大多数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算是一粒尘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