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在一个生产队的人,劳动力强的能吃上饭,劳动力弱的或失去劳动力的人们同样也能吃上饭。那时的人们诚实、守信、义气,人情味浓,社员与社员间有着相互帮助,相互关照,人帮着人,很有同情心的传统美德。劳动力强的总是关照着劳动力弱的,不管强与弱,男和女,老和少,都能在集体中分到相应的基本口粮,在整个粮食分配比例中,人平的基本口粮要占八成,工分粮只占二成,幼儿的基本粮要相应的少些,一般折合贸易粮后分别是四百二十斤和三百八十斤,五保户和单身汉在其它的分配方面还另有照顾。 在从事生产劳动中,如果男女的劳动力不是非常明显的好弱,一般情况下男的每天10分,妇女每天8分,初学做农活的未成年,比如学生要相应的少点分,每天的工分都要经过队委会并有社员代表参与的评议审核后才能生效。当然,对于每人所记的每一天工分只能说是基本合理而不是很绝对的合理,但在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不会很计较。 对有些能包片记件的活,生产队也搞些小承包,按工序表规定记工分。在小团伙中,更不计较谁多谁少的工分问题了,常言说得好"吃得亏,才在一堆"。 我也不知道,那时代的人怎么会那样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集体主义思想那么的强,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地融恰;劳动力强的总是把劳动力弱的关照到,比如在挑抬的重活面前,他们总是无怨言地多使力,在金钱和工分面前从不争多少,往往还是平均分成。特别是"五保户",无论是老还是小,啥事都用不着干,集体也会像供奉自己老辈子一样来供养他们,社员们却无半点怨气,人们就有那么地热心热肠。 综所上述事实,如果说现在的人能做到先富带后富,形式上与生产队时的以强带弱,也应该没有好大的本质性区别,不过,那时的人们是自觉的、绍实在的,更是心甘情愿的。现在的先富带后富,有多少人又是那么的实实在在,那么的自觉地、那么的心甘情愿呢?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没有劳动能力的由集体来照顾。那个时侯的分配方式是比较人性化, 我们这里是二、八分红,人口占八成、工分占二成,这样差别都不大,个别短款户也能把帐余到下一年。生产队每年拿出部分收入,做为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集体使用。对困难户都是有照顾的,比如,喂猪、打粪、刨土、……等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全部失去劳动能力的会成为"五保户"由村集体照顾着。照顾这些人吃喝的人员,也挣着队里的工分, 我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六七十年代怎么分粮,简单回答一下。 一、六七年代是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生产队分粮是人七劳三,就是人占口粮的70%,工分抢粮占30%,生产队分粮时,先安人口分粮,后安工分抢粮。 二、当年有句俗话:"人七劳三加照顾,早晚吃上平均数"。生产队对家中没有劳动力的病人、残疾人、困难户、军、烈属等家庭,集体都要照顾,吃上全队平均口粮,不交缺粮款。家中有在外工作的家庭要交缺粮款,基本一个月的工资左右就够了。 这就是当年农村生产队口粮分配情况。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生产队时没有主要劳动力,是没有工分的,但是这样的农户,生产队都要特殊照顾,家中的女人或孩子,给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挣点工分,如看地,放猪等活,特别困难户,民政有救济,大队小队也适当照顾,口粮再挣不夠工分,也会如数发放,不会扣留这些困难户的口粮,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欠生产队的钱也只是挂帐而已,咋说也是社会主义,优越的社会制度,不能饿死人,穷富一视同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哈哈,这都是老话啦! 这个问题提的,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叫五保户,生产队里啥都全包着,还记什么工分?我们邻队有一户,老太太两个儿子先后病死,两个儿媳妇先后离去,撇下一个年幼的孙子,老太太哭瞎了眼睛。这样的家庭在当时自然属于五保户了,她家的一切生产队全都包起来,吃的,烧的,用的等等。还专门安排一个中年妇女,给她家做饭,料理家务。只到孩子初中毕业,自己能做饭了,中年妇女才离开她家。虽然她家的一切消费,都是本队里的社员们劳动所得,但是,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乐意的,这就是集体的优越性吧。 这没什么好讨论的,没劳力无儿无女的叫"五保户"。这五保户不必由生产队管,他们是由村里(大队)管,一直管到柴、米、油、盐。这制度一直到现在都这样。只要社会主义,就没有不考虑的。至于一家子有子女人口多,无主劳力者,在那时可能称之为贫困户,也有一定的照顾吧?对这一点我就不太清楚了,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生活可能要比其他家庭稍差一点吧!!! 生产队时期,年老体弱不能参加劳动的,没有工分,但其它分配和社员一样,有粮有柴草,逢年过节有鱼有肉,花费开支由儿女承担。无儿女的老人属于五保户,一切生活费用全部由生产队负担。如有的老人还可以参加劳动,生产队就照顾他们在田边场头干一些轻松的农活,工分相应低一些。 我小时候家住县城,十四岁时家搬回老家农村,高中时适逢文化大革命返乡接受再教育。在生产队干了两年活,当教师时也没离农村,对生产队情况很熟。生产队一直是按劳动记工分,没有参加劳动的不记工分。五保户很少,我们生产队才一户,一家才两口人。那时人很诚实,能干劳活的都去生产队劳动,六十多岁去生产队劳动的人也不少。 生产队的社员出勤和每天挣工分情况表挂在墙上,一目了然,不对的随时可改正,那时人工作认真,很少有不对的时候。 生产队的粮食是这样分配的,我们那是按八二开,即八成为口粮,人人有份。二成按挣工分多少分之,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上述这一粮食分配原则是在生产队交够征购粮,畄够马料,种子粮情况下才能进行的,这些情况都是在生产大队检察参与下进行的,生产队的分配情况没有私病。五保户口粮款由生产队负责。坐等生产队把口粮送到家。那时好生产队分粮人均达六百余斤,五百,四百的居多,最少的是三百六十斤,故当时流传说够不够三百六。人总是向前看,大家心里还是想把生产队搞好,赶上人家分粮多分钱多的好生产队。 农安县高纪元 2021年12日19日 没有劳动力的没有工分,按劳分配,按强弱评分,劳动力弱小或无劳动力的只能吃五保户,那时候国家穷都吃不饱饭! 不是五保户,就是按需分配,给予一定的口粮和生活用品?或让其放牛放牧,记上一天或一年多少工分,年底分粮分物。对于一些真正困难的倒挂户来说,给予照顾的同时,只能是寄希望于新年的变化来改变生活和命运?既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也有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所以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广大劳动人民才真正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美好富裕生活。惜今忆往,感恩感德。不忘过去,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