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修正这两个概念:创新不等于无中生有,山寨也不等于全盘照搬。 如果认真审视市场上所有的山寨产品或抄袭产品,你会发现,完全不加改进全盘照抄的,几乎没有,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调整、改造、增删,那么这些调整、改造、增删算不算创新? 进一步,Facebook算不算山寨了Friendster?Bing算不算山寨了Google?Yahoo! Meme算不算山寨了Twitter?YouTube算不算山寨了Flickr?Vimeo算不算山寨了YouTube? App Store出现了一个成功的Talking Tom Cat,跟着就出现了一堆"Talking XXX"。山寨的边界在哪儿?创新的边界又在哪儿? 对互联网产品来说,最糟糕的山寨,大概是连页面风格、图标、甚至CSS都严格照抄的山寨,比如千人一面的团购网站,比如MobileRSS对Reeder的公开致敬,这种懒惰的"酷似"最遭人诟病。 正好最近读的一本书《洞悉艺术奥秘》,开篇讨论艺术里面的独创和复制。所以摘抄一下,提供来自纯艺术角度的参照: "...即使确实能够拥有十全十美的复制品,我们仍有理由更珍视原作...原因何在?这其实关涉到起源的本质。这个艰涩词汇所蕴含的含义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并不仅仅取决于其内在性质所具有的功能,还取决于这个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一幅仿作或许可以带来与原作同样丰富与生动的体验。有的仿作甚至还有可能超过原艺术家并不理想的作品所能给予的有价值的想象性体验。然而,我们仍会认为原作的价值更高。... 对仿作来说,并不需要聪慧、机智和想象,所需的只是某种技术天赋,而这种天赋与能迅速领会作品如何实现某种艺术效果的能力密切相关。" 每一个创业者,都需要了解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创新。 我的创新知识,绝大部分来源于某线上大学的教授以及创新商学院的领教老师们。 当然我也看了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的著作:创新者系列书籍,实际上,假如没有创新学院理论+实践的教学,我不能完全看明白。 关于创新,不是重新创造一样新事物,而是旧要素的拆分和重新排列组合。 举个例子:乔布斯发明的iphone,是将phone+ipod+internet三个旧要素组合在一起。 手机、ipod市场原本就很成熟,而互联网当时在电脑PC端也已经运用成熟,乔布斯将这三个市场已有的旧要素,重新组合成iphone,就是创新。 比如你所说的copy to china,假如你直接把人家手机款式copy过来,那么肯定是抄袭,因为没有进行旧要素拆分,也没有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究竟怎么样算创新?创新需要二个步骤: 拆解旧要素 依然举个案例,让大家能够快速理解,我就来分析一下我学习的线上大学的创新思路。 市场上的九要素: 1、原本市场上的商学院,都是线下的,价格都要几十万,必须到课堂听课 2、原本市场上的线上课程,大致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价格99元的录播课程,有十几、二十节课程,一般自己学习;还有一种训练营课程,大约价格599-3599元:有一套录播课程;有1-2个月时间社群服务,社群班委进行督导、作业指导等服务;定期会有讲师的直播课。 那么关于教育的要素拆解:教学方式:线上、线下课程形式:录播、直播辅导形式:自学、督导学习巩固:作业、答辩 要素重新排列组合 我学习的线上大学,专门将商学院中的管理知识中的创新部分,做了系统的知识归类。课程体系分为了全年26个理论知识点,以及52个案例解析,采用学分制,完成相应学分的学员可以参加答辩。 为了便于随时随地学习,采用了线上课程的模式,每节课设有课后思考作业,主要采用自学的形式,使价格大幅度降低,我参加的创新学院的学费一年仅仅1000元出头。 要知道我去年参加一个为期30天的高阶写作训练营,价格就要899元;参加的60天个人定位实战训练营,价格3999元;所以我个人觉得创新学院课程性价比非常高。 创新学院基本模式:线上+录播+作业+答辩,这完全是一种教育上的创新。 新模式让普通人不用花费几十万上商学院,实现了极具性价比的价格,随时随地线上学到创新理论体系的课程。虽然基本上是自学,但是听课、完成作业会累积学分,优秀作业会被评选精华,毕业还可以参与答辩。 小结: 我想你看完我写的案例,应该能够明白什么才叫创新了,无论你做哪个行业,至少先分析下市场,将市场上所有相关的旧要素先拆解一下,看看能够重新排列组合,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开始!光copy是不可能做好的。你说对吗? 创新就是唯心主义,意识派生物质。例如在在飞机出现之前,飞机的概念已经出现在某些人的脑海里了。 山寨就是唯物主义,物质派生意识。只有看到实物,才可能去了解构造,才能模仿制造。 为什么新中国上到科技圈,例如搜索引擎,支付工具,聊天软件等下到各种服饰款式,大多都是"借鉴"国外的? 甚至连汉服,也是国外兴起后(例如黑客帝国,例如汉元素服饰),国内才开始慢慢出现的。 这大概和我们全民唯物主义有关吧? 你的问题可以认为是包含两个问题:1)创新是什么? 2)与山寨的区别?还可以延展以下第3个问题:3)怎么样由山寨到创新等多个问题,我们就这三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回复。 一、创新是什么?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就是产品要素的重新组合,或是称之为重构,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技术要素,当然也包括管理、市场、供应链以及商业模式等,其中以科技要素为最重点,例如新能源汽车也是一个要素重构的例子。光是重新组合还不行,还要有效果,要有收益,要对前期的投入有反馈,才能够形成创新的小小闭环。 二、山寨是指以未经原产方同意,以克隆、仿制等手段模仿现有其它产品的功能或外观,而达到被模仿产品的基本效果,甚至在部份功能上超过原来的产品的行为,因此,山寨行为是没有创新的,因为山寨的特征就是模仿,而模仿行为在实际商业行为中,也是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创新的基础就是先要学习对手,先要了解现有产品。我会在专门的篇章中来说明这个问题。 说到这里,也就基本清楚了,创新与山寨的本质区别在于:创新一定要有新的要素构成,而山寨就是模仿和照搬,就是照葫芦画瓢,甚至都画不像、画不全。 三、就是怎么样由山寨到创新,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的很多的企业,在寻求自己的自主创新之路,在寻求自己的特色和制高点,这也是中国企业在未来20年需要加强和提升的关键所在,这里的关键还是方法,就是科技创新方法要到位,要有自己的机制、体系,乃至于文化,要加强科技成果挖掘与能力,建设自己的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 更多的关于创新的话题,我们可以在以后进行交流讨论。 山寨是仿制已经有的东西; 创新是创造还没有的东西。 不管是创造型的创新,还是改良型的创新,创新的根本就是"新",也就是以前从来没有的,才叫新。 山寨的本质是"抄袭"、"冒牌"或者"傍名牌"。比如我们说"雷碧"山寨了"雪碧"。 试想一下,如果"雷碧"改个名字,不去榜"雪碧"的名字,哪怕叫"阿猫阿狗"也罢,别人也不会说它"山寨",只能说"小厂出的"。 大概确如摩根斯坦利广为引用的报告中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新的技术周期,"创新"一词近来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热门到什么程度了呢? 当我在去美国的飞机上写这篇卷首语的过程中,随意翻看的几份报刊上竟然有不下三篇文章在谈创新。 有些奇怪的是,有些评论者常常将创新上升为某种道德标准。在他们看来,似乎世界只有两极,你不是第一个想到、做出来的,那就是山寨/模仿,而模仿者是应该被批判的,就像黑白、善恶一样分明。 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非常可笑。稍具科技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即使是里程碑式、颠覆性的全新理论、理念,真正研究一下发展历程细节,绝大部分也都是在多人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才诞生的。那种独居深山、面壁十年而大功告成的故事不是没有,但在当前天下一家的信息化现代社会中,几乎已经成为神话。可以说,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其实大多是某种意义的山寨或者许多模仿积累的结果。牛顿早已说过,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新呢? 现代对创新的系统研究由1911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奠基。他在书中提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创新与发明(invention)不同,没有投入实际应用、无法创造价值的发明不能称为创新。 大师的理论在实践中可以得到检验。Google的PageRank算法以及一系列相关技术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见证的最大传奇发明之一。但如果不是通过AdWords而找到了商业模式,PageRank仍然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AdWords恰恰是Google山寨付费搜索之父Bill Gross的结果。 苹果的iPhone、iPad从技术上并没有什么颠覆性的突破,广为传颂的App Store模式其实也不是最早的,要知道Palm的软件商店Handmark 2000年就出现了。但苹果的巨大成功,还是让我们见识了新组合的创新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本期杂志的封面策划"敏捷在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在各种敏捷方法诞生的过程中,先驱们基本上都少不了从其他人工作中获益,几乎所有敏捷先驱们都会提到复杂科学理论对自己的影响。Scrum方法最早的萌芽是Ken Schwaber从杜邦公司一位化工过程控制专家那里取经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