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样,也是西转中。首先你一定要坚定信念。中医能解决你西医解决不了的几乎所有病证,并要有相信,我们西转中的,学成中医后,光仅不会毕单纯学中医的差,而且还会比他们更能把控疾病的中医治疗,疗效比他们更高。 现在谈学习计划,以免你走弯路,我是学西医毕业后,行医的过程中,再中医师承过来的人,有发言权。 你已经学了中基了,理论有了。 好!接下来,你要做的顺序是: 一:背药性赋(不要求理解,条件反射式的背下来)。 二:汤头歌(方剂学的方丶汤头歌决中的方,总约四五百多首常用方,会背下来) 上两项,不要求你全部理解,也不用理解,将来你自然玩懂的。你只管条件反谢性的背下来。 三:学诊断学,不要求死背,但必须读懂。特别是舌诊,脉学,必须弄懂。脉学,就背频湖脉决,要求,弄懂体壮证,主病诗,懂不懂,不要求,以后你自然会懂,但必须背下来。再次强调,舌诊,脉诊,是重点的重点。 还强调点意外的,你现在是西医了。给你个任务。你天天看病,养成给每个病人你个个号脉的习,先别管号懂与不懂,号明白没明白,你只管个个号,主要要是练手感。最好每次,来个三部九候的品偿一下,不要管懂没懂。号多了,你将来学的多了,你自然就懂脉了。 三:学伤寒论和金匮,一定要学会抓纲,六经病的总纲,要一辈子抓死。每经病在纲的指导下读懂,除总纲那几句话必須背外,其它内容开始不要求背,但必须每读,要读懂。这两本,要读到什么层度呢?那我告诉你,可以读到你死,可以读一辈子,反正你次次读,次次一定都有收获。并阅读自古以来的百家名家对条文的解释。 四:看现代中医本科教材的中医内丶外丶儿丶妇丶温病学,五本教材。要求看懂,不要求背,起码临床上遇到病了,能在书上找得到。 好了!以上内容完成了,你就可以开始偿试开中医处方治病了。建议你还是按望闻问切的顺序来。病历记录,重点强调,要描写舌象和脉象。写个证,处个方,从第一天开始,就要学会用笔记本记录,不用处方纸。并编好病人姓名目录,处方编码,一辈子坚持这个习惯。这些资料,不仅可以让你有记录,更便于你今后的病例查找丶学习丶总结。有的病人,三五年后,会要求你开过去疗效好的方,有这个本子,你永远不会失方。(本山人象这样的本子,就有几十本)。 按我上面的顺序干,不出三年,你就能中医处方了。再不出五年,你的辩证准确率,达上个百分之七八十不是难事,应该没问题。最起码,你不会把方开错方向。 经过不断总结学习,再有十年后。那我告诉你,你不在你当地中医出名。你把我吊着打! 强调一点,内经,可以粗略地看一遍。千万别投入毕生精力去研究它,这是我个人见解,供你参考。 我以前也是西医!现在早不用西医思路了!现代医学治病确实还差的远!而且很多病其实是被治出来的!对于学中医,我非常赞同!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很牛逼的道士,治病真的和玩一样!他和我说过几点!1,中医是能量医学,主要是调能量,也就是气!千万不要被所谓的有效成分所迷惑,中医是调动人体自愈力治病,现在所谓科学研究中药成分根本就是错的!2千万不要被西医病名所迷惑,西医病名基本没什么意义,参考一下可以!中医主要治症。3大剂量和小剂量好比汽车和自行车,当管道太堵时候,大剂量方子效果反而不好,可以用小方子引路!中医是高于现代医学的科学,很值得学习!我虽然不太懂,但是也真心祝福你 你好,作为一名西医,现在开始学中医,我认为是有很多东西要学的。刚刚学完了中医基础理论,才刚刚是入门,可能连入门都还算不上,既然想要学好中医,那就要下定决心,有着不学会不罢休的心念才行。 接下来你想学习中药学,这个是完全可以的,后面还有很多的书要学,那么我现在就推荐一些书给你,并详细为你介绍下。 中医学习初级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 :入门必学,简单、通俗、易懂。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的非常好,也非常的容易学习,作为中医新手必看的一本书。 《中药学》 :同样是国家高等教材,其中选取了常用的几百味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一目了然。只要认真的学完《中药学》上面的几百味中药,也就对中医里面的中药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了。 《方剂学》 :详细介绍了历代中医名家的有效方剂,分类总结,通俗易懂,只要认真学完就可以很好的运用方剂了。 《中医诊断学》 :国家高等教育教材,也是很有水平的教材,中医的各种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都有,如何给患者诊断,如何辨别病症。里面说的都非常详细。中医学习中级阶段: 当初级阶段都差不多学完了就应该进阶啦,去完成我们的中级学习阶段了,下面推荐一点中级阶段的书。 《中医内科学》 :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要学一点如何系统治疗的书籍了,比如这本中医内科学,涵盖了中医的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妇科学》 :系统的学习治疗女性的各种病症、为自己的中医系统学习添加一个台阶、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的各种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 :详细的介绍了小儿的各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习高级阶段 当我们学习完中级阶段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去学习中国历代中医名家的著作了,也让我们的中医知识更加的升华。 《伤寒论》 :出自伤寒大家张仲景之手,一代名医,也是开创理法方药的第一人,凡学习中医这必学伤寒论,这是一个共识。 《金匮要略》 :同样是出自伤寒论,和伤寒论同出于《伤寒卒病论》 《黄帝内经》 :中医的源头,一切的中医理论皆出自于黄帝内经,必读之书。 《神农本草经》 :中药学的源头,神农尝百草,识药性,必须要背会。 《脉经》 :张仲景的徒弟王叔和写的书,作为进阶,我们需要学。 《温病学》 :吴鞠通的温病学,开创了温病学派,解决了很多的温病难题,不可不学。 好了,以上是我对于学习中医的书籍的一个推荐,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是一名中医药大学科班出身的医生,在三甲医院从医十余年。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越来越感觉到中医确实很深奥,西医基本上你学过就会了,一看就明白,熟练熟练就好了,我一个人完成胸腔闭式引流置管,也就十多分钟。但中医不一样,把脉决全背下来,还是不会诊脉,需要你领悟,融会贯通。诊脉有三重境界: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初学者熟背濒湖脉诀,但还是诊不清楚脉。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个时候感觉自己已经大成,各种脉象都能辨别。三,山外还有山,水外还有水。此种境界,如入化境,悟者方知。 按照我的经验,学习中医要循序渐进,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中医诊断,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这几个是基础,必须熟练背诵。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四大经典也是必修课程。随着你对中医了解,逐渐可能会对周易感兴趣,这不是迷信,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配合在易经里也是有记载的。 中药的学习,我还是建议你以教材为基础,那里面对药效、性味、归经以及相互作用,君臣佐使等,都有很好的讲解。尤其是十八反、十九畏和一些有毒性药物的剂量、炮制方法一定要熟记。 祖国医学需要发扬光大,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标本兼治,方为大道。 中医讲全身经络有12条,目前还没找到一条,太神秘了! 先背会雷公药性賦和珍珠补遗药性賦吧,懂的了药性的寒,热,温,凉,平,再背四百多种汤头,然后整胶烂用,根据疾病的性质,临床表现,随症加减,调整剂量,有的放矢,精准施方用药。再根据病人用药效果和反应增增减减,然后你逐渐会成为一个合格中医。记住纸上得来终觉浅,每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要你勤于探索,大胆实践。为什么说学三年医觉的天下无病不治,治三年病觉的天下无方可用。你头痛,肚痛,咳嗽,等方子都背的滚泒乱熟也不行,你还的辦证施治才行,病有时侯很复杂,有真寒假热,有上寒下热,有外寒里热,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处方时如老虎吃天,根夲就不知从何下口,只有通过实践,细心揣摸,总结经验,你才能治愈疾病,治得多了,你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个好中医。要认得身上的病,不能只认得书上的病。认药也是这个道理。 朋友,我也在研究中医,我跟你不同的是我是等了三十年才遇上个正宗的中医把身体调好了!我建议你熟背内经,尤其前七篇,精义!中医所有分家分派的思想基础都在里面。这同时,把经络图背了!怎么可能三年学完?! 好中医实际是防病和治初病,针灸之后才说药石,就是说针灸你能找世家去学的,基础也是内经。 还有一个方向值得注意,中医振兴的话,药材选取恐怕不能限于草药。药石的疗效不比草药差,而且更宽泛,比如磁石通脑、大肠和肝?我忘了,但对我的症,我试过,效果不错。而且懂医不懂药治病都没效,你最好一把就开始研究中药。中药不仅是炮制决定了功效,不同年份气候出产的药材药性也有区别,懂医不懂药也没效。剂量是治病的关键,把握不好药性药效剂量都成问题,这也是造成网友吐槽不信中医的原因之一。 你以内经为主,其它的书配着一起读。现在出了一套中医古籍,全部能对着参照理解的。草药我没办法给你指导,我是有个街坊做了二十年药材汤料的生意,我没事就上那聊天。你若能跟老中医世家的师父学最好。 医道不分家,建议你顺便研究一下道家典籍,一个不懂道不懂中医神性的人行中医之名是败坏中医的传承。前两天跟一位用中医的西医生互相留言,他跟我说他不迷信……算卦在1979年立宪法认可不是封建迷信,中医的神性为什么是迷信?中医从元朝脱离神性起就走向了衰败,还不止是体制的原因。关键原理在人本有神!神志也是辨症的基础之一。 中医很有意思,博大精深,指导人生。 愿你持之以恒,学有所成。